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礼》,兼善《春秋》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时太后父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无所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惠谓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普惠以天下人,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史,有赃罪,普惠被使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梁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比[注],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为便。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在州卒,谥曰宣恭。

(摘编自《北史·张普惠传》)

[注]括比:查户口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B.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C.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D.时梁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请付/扬州移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B.功衰,古代丧服名称,指的是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
C.调,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的一种,即每户每年要缴纳定额的丝、麻等物产。
D.朔望,在传统历法中,“朔”指朔日,即每月初一,“望”指望日,即每月十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普惠坚持礼仪,据理力争。太后的父亲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上疏反对,即使面对太后也照样按理纠正,无所屈服。
B.张普惠受到恩遇,心有感念。任城王澄非常敬重张普惠,所以任城王澄去世后,张普惠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直到除去丧服,不管是寒冬盛暑,刮风下雨,张普惠必定赶到。
C.张普惠出身低微,被人轻视。任城王澄临终前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但尚书省的官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低微,就联合起来抵制,最终张普惠也没有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
D.张普惠做事有序,执政有方。张普惠任东豫州刺史时,管辖地区因南梁遗留的积弊,不同郡县的人杂居在一起,于是张普惠一一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奏陈述具体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
(2)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2 09:0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