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修表。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阡(qiān)表:即墓碑。阡:墓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指欧阳修亡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汉代列候之妻称夫人,列候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
B.戌,地支的第十位,可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如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年份。
C.进士,为通过殿试者,头名为状元;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头名会元;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头名解元。
D.判官与推官,均为州郡长官的属官,前者掌管文书工作,后者掌管刑事;枢密,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至廉。一生清廉自守,乐于施舍,脱略俗念,不为物累,以致死后没有留下遗产。
B.欧阳修的母亲贤淑豁达。一生亦多经患难,能安贫贱,面对夫君先逝、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欧阳修的父亲奉亲至孝,为政至仁。文中两次“涕泣”,孝心如闻如见;两次“长叹”,宅心仁厚显然。
D.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刚毅坚强。文中叙述其由江南望族变为贫贱之家,为了凸显其高风亮节的形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2)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2 09:1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

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废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元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B.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C.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 贷:宽恕
C.长于《春秋》 《春秋》:是指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五经”之一。
D.遭父丧,服除 服除:守丧期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鲁具有“忠义之节”。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仕途不太顺利。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师鲁军事才能突出。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可谓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2)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同类题2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
“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其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此类。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县某原。铭曰:
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居之可乐兮,卜者曰然。骨肉虽土兮,魂气则天。何必故乡兮,然后为安。
(选自《欧阳修诗文集笺注·居士集》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丐我以铭而葬焉 丐:求,乞求
B.年二十以归吾 归:女子出嫁
C.殓以嫁时之衣 殓:安葬
D.抑吾妻之助也 抑:或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B.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C.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D.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小题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2)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侍书中禁。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乃迁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复召侍书,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曰:“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却授卿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之曰:“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曰:“自郭旼授邠宁,物仪颇有臧否。”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公权曰:“以旼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旼进二女入宫,致此除拜,此信乎?”帝曰:“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日:“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内使张日华送二女还旼。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节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
B.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
C.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
D.公绰在太原/致书于宰相李宗闵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大多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这里指宫廷中。
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官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权书法精妙。柳公权入朝上奏政事时被皇帝召见,皇帝说在佛寺中见到他的书法作品后一直想念,当天便授予他右拾遗一职。
B.柳公权耿直敢言。唐文宗夸耀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柳公权却当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C.柳公权深受赏识。柳公权被调离侍书之职,唐文宗因思念他又调他回来;柳公权直言唐文宗只重小节,唐文宗不仅没生气还封他做谏议大夫。
D.柳公权善于谏言。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事,柳公权借书法讲为政之道;唐文宗问朝廷外的议论,他趁机说郭旼之事,并举例劝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
(2)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自金吾大将授邠宁小镇,何事议论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人。少有大志,十六,与薛稷、赵彦昭同为太学生,家尝送资钱四十万,会有纕服者叩门,自言“五世未葬,愿假以治丧”。元振举与之,无少杏,亦不质名氏。稽等叹骇。十入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百姓厌苦。武后知所为,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诏示学士李峤等,即授右武卫能曹参军。

会吐蕃乞和,钦陵①请罢四镇兵,披十姓之地,乃以无振充使,因砚虏情。还,上 疏日:“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陛下诚能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则其下必怨,设欲大举,固不能,斯离间之渐也。”后然其计。后数年,吐蕃君臣相猜,卒诛钦陵,而其弟赞娑等来降,因诏元振率骑往迎。

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西突厥首鸟质勒部落盛强,款塞愿和,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鸟质勒已老,数拜伏,不胜寒,会罢即死。其子娑葛以元振计杀其父,谋勒兵袭击,副使解琬知之,劝元振夜盾,元振不听,坚卧营为不疑者。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逐不敢逼杨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甚哀为留教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玄宗诛太平公主也,诸宰相走伏外者,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进封代国公,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张说等谏乃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帝思旧功,起为饶州司马,怏怏不得志,道病卒,年五十八。十年,赠太子少保

(节选自《新唐书·郭震传》有删改)

(注):①钦陵:当时的吐落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法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B.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C.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D.明日/素服往吊/道逢娑葛兵/虏不意元振来/遂不敢逼/扬言迎/卫进至其帐/修吊赠礼/哭其哀/为留数十日/助丧事/娑葛感义/更遣使/献马驼牛羊十余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凭借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B.“牙帐”,指中国古代将帅所居营帐,也指匈奴、鲜卑、羌、回鹤、突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都。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负责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少保”是皇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一般作为荣誉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近臣,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元振乐善好施。在太学时常接济穷人,曾经把家里送来的四十万贯钱全部借给陌生人,还帮他办理了丧事,薛稷等人听说后都赞叹吃惊。
B.郭元振文采斐然。武则天本来要责问其铸造私钱、贩卖人口之事,但与他谈话之后,认为他是奇才,看到其献上的《宝剑篇》更是大加赞赏。
C.郭元振深谋远虑。针对吐番的问题,郭元振向武后提出离间之计,武后听从了他,后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吐番发生内乱,首领钦陵被杀。
D.郭元振忠君报国。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时,宰相们纷纷逃到外省,只有郭元振率领军队护卫皇帝,事情平定后他还在中书省宿卫了十四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话。
(1)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钦陵欲裂四镇,专制其国,故未归款。
(2)元振即牙帐与计事。会大雨雪,元振立不动,至夕冻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承天皇帝倓,始王建宁。英毅有才略,善骑射。禄山乱,典亲兵,扈车驾。度渭,百姓遮道留太子,太子使喻曰:“至尊播迁,吾可以违左右乎?”倓进说曰:“夫大孝莫若安社稷,殿下当募豪桀,趣河西,收牧马。今防边屯士不下十万,而光弼、子仪全军在河朔,与谋兴复,策之上者。”广平王亦赞之,于是议定。太子北过渭,兵仗鹽恶,士气崩沮,日数十战。倓以骁骑数百从,每接战,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太子或过时未食,倓辄涕泗不自胜,三军皆属目。至灵武,太子即帝位,议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左右固请广平王。帝曰:“广平既冢嗣,安用元帅?”答曰:“太子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元帅,抚军也,莫宜于广平王。”帝从之,更诏倓典亲军,以李辅国为府司马。时张良娣有宠,与辅国交构,欲以动皇嗣者。倓忠謇,数为帝言之,由是为良娣、辅国所谮,妄曰:“倓恨不总兵,郁郁有异志。”帝惑偏语,赐佼死,俄悔悟。明年,广平王收二京,使李泌献捷。泌与帝雅素,从容语使事,帝改容曰:“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泌曰尔时臣在河西知其详广平于兄弟笃睦至今言建宁则呜咽不自已陛下此言得之谗口耳。”帝泣下曰:“事已尔,末耐何!”泌曰:“陛下尝闻黄台瓜乎?其言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陛下今一摘矣,慎无再!”帝愕然曰:“公安得是言?”是时,广平有大功,亦为后所构,故泌因对及之,广平遂安。及即位,追赠倓齐王。大历三年,有诏以倓当艰难时,首定大谋,排众议,于中兴有功,乃进号承天皇帝。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①倓:唐玄宗的孙子,唐肃宗的儿子。②太子: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李亨。③广平王:唐肃宗的长子,即代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泌曰/尔时臣在河西/知其详/广平于兄弟笃睦/至今言建宁/则呜咽不自已/陛下此言得之谗口耳
B.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泌曰/尔时臣在河西/知其详/广平于兄弟笃睦/至今言建宁/则呜咽不自已/陛下此言得之谗口耳
C.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泌曰/尔时臣在河西/知其详/广平于兄弟笃睦/至今言建宁/则呜咽不自已陛下此言得之逸口耳
D.倓于艰难时实自有力/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我计社稷/割爱而为之所/泌曰/尔时臣在河西/知其详/广平于兄弟笃睦至今/言建宁则呜咽不自已/陛下此言得之逸口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尊,又称“九五之尊”,意思是最崇高、至高无上,多用作皇帝的代称。
B.三军,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者中军、左军、右军。周制,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
C.追赠,或作“追封”,即给已死之人加封官爵,通常用于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追赠的对象不包括死者的亲属。
D.谥,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等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既有褒扬的也有批评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倓才略过人。安史之乱时,太子要随皇帝出逃,百姓阻拦,李倓劝说太子招兵买马,抵抗叛军,此议也受到广平王的支持。
B.李倓至勇至孝。太子北过渭水,战事连连,李倓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太子吃饭不及时,李倓心疼,常常哭泣不止,令人敬仰。
C.李倓为人正直。受宠的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想要动摇太子的地位,李倓多次向皇帝揭发这两人,于是被良娣、辅国诬陷。
D.李倓死后荣耀。广平王继位后,对建宁王李倓心怀愧悔,一再追封,先是追赠为齐王,后又进谥为承天皇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以骁骑数百从,每接战,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
(2)是时,广平有大功,亦为后所构,故泌因对及之,广平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