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11 09:5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白牡丹

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般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幕,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互相厮守,表现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明月,在风的吹动下,水面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只怕下次重来之时,和这次所见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风吹牡丹,香消花落,只能见到凋零在地、衬着绿草的残花了,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小题2】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运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