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贞观政要·崇儒学》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初践祚 践祚:登基、即位
B.稽式旧典 稽式:取法
C.随方晓答,援据详明 随方:随意
D.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懿德 :美好德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着意文治,设置弘文馆,崇尚儒学,确立周公、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B.贞观二年,唐太宗广收天下儒士,加以赏赐,下令他们聚集到京师,破格提拔了不少儒生。
C.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下诏对梁代、北周、陈代和隋代的诸多名儒,以及占子夏、公羊高等二十一人,给予褒扬和尊崇。
D.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让颜师古考定五经,考定完毕,又下诏让房玄龄召集诸位儒生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并叹服颜师古,太宗也大加赞赏。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3)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小题4】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崇儒学”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5 06:4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馛,陆俟长子也。俟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鄴,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迁怀荒镇大将。
馛多智,有父风。文成见而悦之,谓朝臣曰:“吾常叹其父智过其躯,是复逾于父矣!”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兴安初,赐爵聊城侯。出为相州刺史,长广公。为政清平,抑强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礼待之。询之政事,责以方略,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又简取诸县强门百余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百姓以为神明,无敢劫盗者。在州七年,家至贫约。征为散骑常侍,人乞留馛者千余人。显祖不许,谓群臣曰:“馛之善政,虽古人何以加之。”赐绢五百匹,奴婢十口。馛之代还也,吏人大敛布帛以遗之,馛皆不受,人亦不取,于是以此物起佛寺焉,因名长广公寺。后袭父爵,改封建安王。
时宋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悬瓠内附,新人犹怀去就。馛衔旨抚慰,诸有陷军为奴婢者,馛皆免之。百姓欣悦,人情乃定。蠕蠕犯塞,车驾亲讨,诏馛为选部尚书,录留台事,督兵运粮,一委处分。
显祖将禅位于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陇西王源贺并固谏。馛抗言曰:“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瞻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久之,帝意乃解。诏曰:“馛,直臣也,其能保吾子乎?”遂以馛为太保,与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绂,传位于孝文。延兴四年薨,赠以本官,谥曰贞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B.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C.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股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D.又简取诸县强门百馀人/以为假子诱接/殷勤赐以衣服/令各归家为耳目/于外于是发奸擿伏/事无不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爵位按照由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等。《鸿门宴》中"公为我献之想中的“公”与此意思相同。
B.假,指代理、暂代官职。与此同义的词还有“权、署、摄、守”等。《苏武传》中,常惠担任的“假吏”即为此意。正式任命,实授官职可称为“真拜、真除”。“)
C.禅位,即“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指将帝位让给家族里的人,“外禅”指天子禅位于外姓。
D.太保,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和太傅,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的官员,在朝廷中,官位高,但一般无实际权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馛历任多职,治理有方。为政清平,用朋友之礼对待有德行、有名望的州人,用收养子的方式对待诸县豪门中人,使治理的地方政治清明。
B.陆馛为官有声望,得到皇帝和百姓的一致认可。治州七年,家境贫寒,被征召散骑常侍时,百姓请求留下,皇帝没有同意,高度赞扬了他并给予赏赐。
C.陆馛清正廉洁,坚持操守。朝廷调任陆馛时,当地官吏和百姓收集布帛送给他,他都没有接受,百姓也没有取回,后来用这些物品修建了一座佛寺。
D.陆馛体恤民情,善于抚慰。司州刺史常珍奇率众归附时,刚刚归顺的百姓有的离开,有的留下,陆酸奉旨安抚,把投降的军人和沦为奴婢的都赦免了,于是民情安定。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与,每能逆晓人意,与其从事者无不爱之。
(2)皇太子圣德承基,四海属望,不可横议,干国之纪。臣请刎颈殿庭,有死无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辩字君才,学涉该博,尤明《左氏春秋》。言辞辩捷,器宇肃然,虽射不穿札,而有陵云之气。元帝为江州刺史,僧辩随府为中兵参军。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所请多验,无赖者多依之。元帝命曹子郢讨之,使僧辩袭安成。子郢既破其军,敬躬走安成,僧辩禽之。由是以勇略称。及侯景反,元帝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赴援。及至,台城陷没,侯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遣归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元帝。及荆、湘疑贰,元帝令僧辩讨之。时僧辨以竞陵间部下皆劲勇,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元帝问僧辩,僧辩以情对。元帝以为迁延不去,大怒厉声曰:“卿惮行拒命,欲同贼邪?今唯死耳。”僧辩对曰:“今日就戮甘心,但恨不见老母。”帝自斫之,中其髀,流血至地。即送廷尉。会岳阳军袭江陵,人情搔扰。元帝遣就狱出僧辨以为城内都督。侯景浮江西寇,军次夏首。僧辩为大都督,军次巴陵。僧辩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翌日,贼众济江,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景军肉薄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雨下,贼乃引退。陈武帝时为司空,因自京口举兵袭之。僧辩常处石头城,是日视事,军人已瑜城北而入,南门又白有兵来。僧辩与子頠遽走出閤,计无所出,乃据南门楼拜请求哀。陈武纵火焚之,方共頠下就执。是夜,及子頠俱被绞杀。
(节选自《南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B.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C.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D.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望族,也叫旺族,指的是有名望的、家业兴旺的家族。望族源于大家族或大姓人家。
C.廷尉,官职名,秦朝初置,掌刑狱,可根据诏令,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D.石头城,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辩文武兼备,凭借勇略闻名。他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聚徒生事的刘敬躬败走安成,王僧辩奉命袭击安成,将刘敬躬活捉,因此扬名。
B.王僧辩心念亲情,却招元帝疑忌。元帝派他征讨荆、湘二州,他以勇猛强悍的部下不在身边和不能见老母为由向元帝解释,却遭元帝猜忌,处以刑罚。
C.王僧辩再被起用,奉命危难之际。他蒙冤受刑,被关进监狱,但由于岳阳军袭击江陵,闹得人心惶惶,他又被元帝派人放出来,被任命为城内都督。
D.王僧辩面对败局,已经无计可施。他常年据守石头城,但面对陈武帝的大举进攻,他和儿子王頠走投无路,只好请求哀怜,最后被陈武帝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辩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2)景军肉薄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雨下,贼乃引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河亭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晚唐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
【小题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隋炀帝为了广陵赏花交从昆仑山流下的水分引凿渠,虽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反衬出隋炀帝东游的赫赫声威与奢华排场。
C.颈联用夸张手法写鼓声震天,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迎风招展,旗开之处,水底日月沉浮。
D.前三联所写内容,并非诗人亲见,而是通过想象、虚写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
【小题2】下列对第二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此地”指隋炀帝行宫,曾经御驾亲临的地方“浮云流水”间成为一片萧条。“竟如何”以反问引发思考。
B.颔联写美人香销,怨恨之情随宜东风入而化为芳草,芳草无涯,人怨无边,将抽象的感情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C.颈联写宫外所见,诗人寓情于景,“残柳”“夕阳”给晚照之景笼上一层凄凉黯淡的色彩,蕴含诗人的惋惜之意。
D.诗歌前三联按“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的结构展开,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写景状物极富韵致,情真意远。
【小题3】两道怀古诗虽然题材一致,主题相似,但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法却不同,请结合诗歌尾联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