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兰亭始末记

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辨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救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辨才闻语哽绝,良久始苏。

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B.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C.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D.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古代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B.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B.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辨才禅师,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C.辨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辨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取走了《兰亭》帖,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10:2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䜣,字元盛。父崇,冯跋吏部尚书。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太武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子终效用于朕之子孙。” 因识眄之。帝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帝曰:“李䜣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 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文成即位,䜣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出为相州刺史。为政清简,百姓称之。䜣上疏求于州郡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衣冠之胄,就而受业。书奏,献文从之。以䜣政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受纳人财物,商胡珍宝。兵人告言。
尚书李敷与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献文闻罪状,槛车征䜣,拷劾抵罪。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以中旨嫌敷兄弟之意,令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䜣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曰:“吾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昨来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攸曰:“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䜣从其言。又赵郡范檦具列敷兄弟事状, 有司以闻, 敷坐得罪。诏列䜣贪冒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未几而 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用范檦陈策计,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诣仓输之。使所在委滞,停延岁月。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道路群议曰:“畜聚敛之人, 未若 盗臣。”䜣弟左军将军璞谓曰:“范檦善能降人以色,假人以辞,未闻德义之言, 不早绝之, 后悔无及。”䜣不从,弥信之,腹心事皆以告檦。献文崩,䜣迁司空,范檦知文明太后之忿䜣, 又知内外疾之,太和元年,希旨告䜣外叛。文明太后征䜣至京师, 言其叛状。䜣曰:“无之。” 引檦证䜣。䜣慨然曰:“吾不用璞言,自贻伊戚,万悔于心, 何嗟及矣!”遂见诛。
(选自《北史•李䜣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B.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C.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D.何为/为他死/敷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阑者先/为敷杀/其家切恨之/但呼阑弟问之/足可知委/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奏是指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文书,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帝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表”、“疏”等。
B.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一般称呼与胡人相关的物品常冠以“胡”字,如胡床、胡服。
C.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人施加的惩罚。
D.摄在文中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转”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䜣生有贵相,与众不同。太武帝亲临中书学时,见到李䜣,认为他不同寻常,将来能为自己的子孙效劳。
B.李䜣善于理政,重视教育。他在相州任刺史时,因为政清廉,深得百姓称颂;曾上书请求在各州郡设立学校,被献文帝采纳。
C.李䜣为保自全,出卖朋友。他在囚禁期间,听从女婿劝告,捏造李敷犯罪事实,揭发检举,因此得以免去死刑。
D.李䜣一意孤行,终遭陷害。他没有听从弟弟李璞的劝诫,依然信任范檦,最终因范檦告发而被诛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李䜣后必官达,益人门户,可以妻之,勿许他贵也!
(2)百姓竞以货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