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之以政 导:引导 |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
C.溺其职矣 溺:沉迷 |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 |
B.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
C.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小题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