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御民之辔(1),在上之所贵;道(2)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3)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4)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辔:缰绳,这里指关键。(2)道:同“导”。(3)分:指合理分配。(4)备官:任用官吏。

(2)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1)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2)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3)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4)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取材于《贞观政要》)

注释:(1)苦空:佛教语。(2)简文:梁简文帝,武帝第三子。(3)孝元帝: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4)宰衡:指宰相。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臣之 得:找到
②不足应敌 以:用来
③故祸不萌        萌:产生
④患无君以使之    使:任用
⑤故尧、舜天下以仁 率:全部
⑥至如梁武帝父子志浮华   尚:增添
⑦君臣俱被囚挚    挚:拘禁
⑧缙绅以清谈为  庙:朝廷
A.①⑦B.②⑧C.③④D.⑤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蔽汝恶   没有人能替你掩饰罪恶
B.能备患于未形也 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C.下之所行   在下位的人做的事情
D.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  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
【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
②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小题4】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7 06:4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谏(节选)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借助。
B.冀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
C.实愿罄其狂瞽 罄:竭尽。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任:使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③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⑥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孙叔敖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足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贾谊集》)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慰问、吊唁
B.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指责
C.宫妇左右莫不王     偏爱
D.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第二次又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孙叔敖楚令尹 公输般楚为云梯之械
B.楚王不知臣不肖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君谨守此三 食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足治楚矣  皆美于徐公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B.甲文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C.从乙文可知孙叔敖是个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的人。
D.甲、乙文的主旨都是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林子字敬士,少有大度。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从伐慕容超,平卢循,并著军功。后从征刘毅,复从讨司马休之。武帝每征讨,林子辄推锋居前。武帝伐姚泓,统军为前锋,从汴入河。伪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据蒲坂,林子于陕城与冠军檀道济同攻蒲坂,龙骧王镇恶攻潼关。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及至,绍举关右之众,设重围,围林子及道济、镇恶等。道济议欲度河避其锋,或欲弃捐辎重还赴武帝。林子按剑曰:“下官今日之事,自为将军办之。然二三君子或同业艰难,或荷恩罔极,以此退挠,亦何以见相公旗鼓邪。”塞井焚舍,示无全志。率麾下数百人,犯其西北。绍众小靡,乘其乱而薄之,绍乃大溃,俘虏以千数,悉获绍器械资实。时诸将破贼皆多其首级,而林子献捷书至,每以实闻。武帝问其故,林子曰:“夫王者之师,本有征无战,岂可复增张虏获,以示夸诞。昔魏尚以盈级受罚,此亦后乘之良辙也。”武帝曰:“乃所望于卿也。”文帝出镇荆州,乃以林子为西中郎中兵参军,新兴太守。林子以行役久,士有归心,乃深陈事宜。并言:“圣王所以戒慎祗肃,非以崇威立武,实乃经国长甿。宜广建蕃屏,崇严宿卫。”武帝深相酬纳。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帝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固让不许。永初三年卒,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谥曰怀。

(节选自《南史·沈林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B.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C.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D.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时设立,起初为监察官,东汉时期,刺史虽无固定治所,但已成为一州军政长史,是太守上级。
B.相公:旧时对宰相的尊称,也泛称官吏,还是古时妇女对丈夫的敬称,也是对生员、秀才等读书人的敬称。
C.领: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职务,如汉代大将军霍光掌管朝政时,兼领尚书事。
D.伯:中国周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林子屡次征战,冲锋在前。他先后跟随武帝讨伐慕容超、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且每次征讨,都当部队的先锋。
B.沈林子有勇有谋,才智过人。征讨姚泓时,他说服檀道济联合王镇恶一同攻取潼关,在被围时,齐心协力打败姚绍。
C.沈林子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与其他将领多报首级数目不同,他每次献上的捷报都以实相告,获得了武帝的夸赞。
D.沈林子审时度势,建言献策。文帝镇守荆州时,沈林子认为士兵在外服役太久而有回家的念头,向武帝建议多设屏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
(2)绍众小靡,乘其乱而薄之,绍乃大溃,俘虏以千数,悉获绍器械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