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谏(节选)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借助。
B.冀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
C.实愿罄其狂瞽 罄:竭尽。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任:使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③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⑥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9 06:08: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碧潭诗序

诗人朱碧潭君汶,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  栖遁:隐居避世
B.以家人妇子而已 诧:惊诧
C.吏人持喧问市中 教:告示
D.然以匹夫交邦君 坐:因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名家子,少从父薄游    斧斤时入山林
B.守下为礼 日其徒上高山
C.君衣褐衣,窄袖长裾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D.足以挠其气    且置土石明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朱碧潭年少时随父亲出游,引发了他的诗兴,他常酒后写诗自娱。但起初他并没有诗名,因为人们认为他的诗写得很容易,不把他的诗当回事。
B.家人也讥讽朱碧潭的诗只是白白涂污了墙壁而已,又不能当粮食吃,甚至把他写诗的笔砚都扔了。后来知府和他交好,也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为了报答朱君父亲往日厚待自己的情谊。
C.诗人朱碧潭虽然生活艰难,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但他酷爱写诗。他的诗后来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郡守看重他抬高了他的诗名,因而招致了人们对他所写的诗的毁谤妒忌。
D.诗人朱碧潭曾携数十首诗作拜见作者,婉请作者作序,目的是为了让作者证明他写诗的“区区之名”。作者认为朱碧潭之所以能固守清贫写诗自娱,是因为他对诗的挚爱;而作者为他的诗作序,也是为了不辜负他生前的好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2)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这句话化用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秦淮,流过石头城的秦淮河。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眼空无物”中的“空”,一是指石头城周围的环境十分空旷,二是指石头城的空荡和荒凉。
B.“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心简洁的文字和极富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C.下片虚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实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虚实结合合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D.“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抒发了江山景物依旧、六朝繁华已逝的叹惋,丰富了全诗的意蕴。
E. 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思笔流畅,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小题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

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威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节选自《旧唐书·窦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B.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C.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D.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后,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即为射策。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C.凤池,即凤凰池。本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因晋代中书省地近宫禁,此后凤池成为中书省的代称。也可借指朝廷。
D.刺史,始设于汉武帝,历代均为负责地方监察的官职。刺史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威性情沉稳,博览群书。窦家世代勋贵,以武勇著称,子弟都喜爱武艺,但窦威却偏好文史,且坚定执着,因此诸兄笑他为“书痴”。
B.窦威不慕权责,坚守道义。当时他的兄长都通达显贵,窦威仍甘愿做闲散官;蜀王杨秀征召他做官,他因杨秀多不守法,称疾回到乡里。
C.窦威多识旧仪,官至显位。当时天下初定,五礼荒度,窦威博学多识,制定诸多规章制度,参与朝中大事,受到高祖赞誉,官至内史令。
D.窦威为官清廉,享受殊遇。他去世之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下葬之日,高祖下诏带领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
(2) 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