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彦敬,本名遥设,部罗火部族人。初名度恭避显宝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伐宋,为钱帛司都管勾。立三省,选为尚书省令史,除都元帅府知事。招谕诸部,授以金牌,行数千里,有功,超迁兵部郎中。熙宗罢统军司改招讨司,遣彦敬分僚属改牌印,谕诸部隶招讨司。还为本部侍郎,迁大理卿,出为通州防御使,改刑部侍郎。怨家告诬开府慎思与西北路部族谋叛,彦敬鞫得其实,海陵嘉之。迁签书枢密院事,以便宜措置边防。

正隆六年,调诸兵伐宋,及调民马,使彦敬主会宁、蒲与、胡里改三路事。改吏部尚书,充南征万户,迁枢密副使。契丹撒八反,枢密使仆散忽土等以无功坐诛,以彦敬为北面行营都统,以便宜往处事,赍御服皮袄。行至北京,闻南征诸军逃归者皆奔东京,度其欲推戴世宗。遂与纥石烈志宁谋,阴结会宁尹、利涉军节度使以图之。

世宗已即位,使石抹移迭、移剌曷补等九人招彦敬,彦敬拒之,使移迭跪。移迭不屈,杀移迭。及完颜谋衍将兵攻北京,彦敬使偏将率兵拒于建州之境,而独吉义先归世宗,蒲速赉称疾不至。世宗密遣人乘夜揭榜于北京市,购以官赏。彦敬恐为人图己,遂归世宗。以为曷速馆节度使。不数月,召为御史大夫。

窝斡栗帝号。诸军马瘦弱,遣彦敬往西北路招讨司市马,因得六千余匹。窝斡败,西走山后。彦敬以新马三千备追袭,屯于夏国两界间。窝斡平,召还为兵部尚书,出为凤翔尹,改太原尹,兼河北东路兵马总管,寻改河中尹。大定九年,卒于官。

(选自《金史·卷八十四列传二十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B.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C.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D.初名彦恭/避显宗讳/改焉/祖屋仆根/父阿斯/仕辽为率府率/彦敬善骑射/起家为吏/补元帅府令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
B.牌印,中国古代官职人员的令牌和印信,是官员在某地的管辖凭证。
C.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一-级行政区。
D.契丹,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的北方游牧民族,最终为宋所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彦敬擅长骑射,极受重用。他招谕各部人马,被朝廷授以金牌,他行军几千里,功绩显著,破格升为兵部郎中。
B.白彦敬善于筹措,审时度势。他伐宋时善于调集民马.汇聚兵力;听说南征各路军队都跑到东京,于是就和纥石烈志宁谋划推藏世宗。
C.白彦敬既讲气节,又识时务。世宗即位后,派人招降白彦敬,白彦敬拒绝了他们,并杀死了使者移迭,后恐怕被人图谋,于是归顺世宗。
D.白彦敬忠于金朝,为国除奸。窝斡篡夺皇帝尊号,金世宗派白彦敬去买马,就借助所买军马反击窝斡,最终联合其他部队平定窝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怨家告诬开府慎思与西北路部族谋叛,彦敬鞫得其实,海陵嘉之。
(2) 枢密使仆散忽土等以无功坐诛,以彦敬为北面行营都统,以便宜往处事,赍御服皮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7 06:4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良肱传
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榜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话之,赃尽得。
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湖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
方关、陕用兵,朝议货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递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院。”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提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注)藉荫以休又其盘根错与提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竞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注)喝:yè,因暑、汗、烦而声昔嘶哑噎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盘根错/与提为固/伐之不便/
B.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盘根错与提为固/伐之不便/
C.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盘根错/与提为固/伐之不便/
D.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喝/藉荫以休/又其盘根错/与提为固/伐之不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殿试及第者。中国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
B.服除,服丧或守丧期满。古代遇到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称为“丁忧”“丁艰”“遭忧”,在一定时期内穿孝服等表示哀悼称为“服丧”。
C.执政,掌管国家政事或主管某一事务的大臣,近代以来也可指国家元首。本文“执政”应该是指主管治理河流之事的河政之类大臣。
D.畿右,京城东边。“畿”本是天子领辖的方圆千里的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故称“京畿”,即所谓“首善之区”。“畿辅”指京城附近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良肱擅长断案。虽然被属县捉到的杀人疑凶已经认罪,但余良肱通过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另有真凶,于是要求亲自逮捕凶手,没过多久,果然捕获真凶。
B.余良肱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属官王陶常常因为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的机会,想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反对这样做,使得府帅不再追究。
C.余良肱体恤弱小。虔州知州任上,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经过虔州,多是弱小子女和寡妇扶丧。他全力赈济呵护,还拿出俸钱帮助无依无靠的孤女出嫁。
D.余良肱敢于直言。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他留任掌管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终不能使他屈服,只好采纳了他的意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柏,字会之,婺州金华人。大父从杨时受《易》、《论语》,既又从朱熹、吕祖谦游。父瀚,朝奉郎、主管建昌军仙都观,兄弟皆及熹、祖谦之门。柏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年逾三十,始知家学之原,捐去俗学,勇于求道。与其友汪开之著《论语通旨》,至“居处恭,执事敬”,惕然叹曰:“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亟更以鲁斋。从熹门人游,或语以何基得熹之传,即往从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鲁斋箴》勉之。质实坚苦,有疑必从基质之。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标注点校,尤为精密。夙兴见庙,治家严饬。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来学者众,其教必先之以《大学》。蔡抗、杨栋相继守婺,赵景纬守台,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乡之耆德皆执弟子礼。理宗,率诸生制服临于郡。柏之言曰:“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图’者,先天后天之宗祖也。”又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又曰:“今《诗》三百五篇,岂尽定于夫子之手?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乃定《二南》各十有一篇。又曰:“《大学·致知格物章》未尝亡。”还《知止》章于《听讼》之上。谓:“《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不可为目。”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其卓识独见多此类也。其卒,整衣冠端坐,挥妇人勿近。国子祭酒杨文仲请于朝,谥曰文宪。

(节选自《宋史·王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B.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C.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D.少孤/事其伯兄甚恭/季弟早丧/抚其孤/又割田予之/收合宗族/周恤扶持之/开之没/家贫/为之敛且葬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是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王柏祖、父两代都深得大儒朱熹、吕祖谦之传。
B.“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有别于官学的教育机构,宋代大为兴盛,官府和民间都能开设。
C.“崩”,古代对帝王死的一种称法,此外,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D.“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柏尽弃俗学,力行求道。他年轻时心气甚高,自号“长啸”,显露出卓尔不凡的名士气质;但当他领悟到儒家要义后,毅然改号“鲁斋”以抑锋芒。
B.王柏至城为学,务求精研躬行。他直到而立之年才接受了儒学,从此结交名家,刻苦研习,每遇疑难,必向老师请教;还写了一篇《鲁斋箴》来勉励自己。
C.王柏弘扬儒学,深受众人敬重。他精心缜密地编订古籍,以利于传播;来向他求教的人特别多,他任书院讲师时,连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都向他执弟子礼。
D.王柏见解独特,大胆质疑经典。他崇古但不泥古,对古代典籍进行辨析论证,对《诗经》的、选篇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四书》的篇章编排也有独立判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当暑闭阁静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见也。
(2)所删之诗,容或有存于闾巷浮薄之口,汉儒取于补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改秘书丞、监折中御史台推直官。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帝以其东宫旧臣,加刑部尚书、知江宁府,解通犀带赐之。后领定国军节度使,知许州。
明道初,复入相,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群臣上章懿谥册,退而入慰,士逊与同列过杨崇勋园饮,日中不至。御史中丞范讽劾士逊,以尚书左仆射判河南府,崇勋亦以使相判许州。翌日入谢,班崇勋下。帝问其故,士逊曰:“崇勋为使相,臣官仆射,位当下。”遂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以崇勋知陈州。时士逊罢已累日,制犹用宰相衔,有司但奉行制书,不复追改。徙河南府。宝元初,复以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帝曰:“法令必行,邪正有别,则朝纲举矣。”康定初,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帝临奠,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御篆其墓碑曰“旧德之碑”。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 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C.“御史台”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别称“宪台”。
D.“请老”之意是“还禄位于君”,也即“告老”“致仕”,是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当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迁往阳信州,并适时果断地将多余的粮食放贷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兵部尚书任上,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浞、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议咏首荐   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遣之
D.饥八九     求霖三十年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小题5】从文章中找出并概括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重要实词: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
重要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