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小题2】本诗运用了____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诗中还大量运用了____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1 03:08: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B.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C.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D.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与“署”此义相同的还有“假”“权”“摄”“守”等。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鸿章胆气过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B.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C.李鸿章忠义立世。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
D.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刮目相看;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2)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灵帝初,欲蒲轮聘稚,会卒,时年七十二。

子胤字季登,笃行孝悌,亦隐居不仕。太守华歆礼请相见,固病不诣。汉末寇贼从横,皆敬胤礼行,转相约敕,不犯其闾。建安中卒。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屡公府  ②去则之  ③备礼征之,不至  ④何为栖栖不宁处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无德堪之//臣供养无主,辞不受命B.桓帝以安车玄纁//稚负粮徒步
C.病不诣//不如也D.哭毕去//鸟倦飞知还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B.蕃在郡不接宾客
C.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D.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正确解释下列句子。
①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②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小题5】依据本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如何刻画徐稚这一人物形象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小题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小题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小题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