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B.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世上的人竭力指责他,然而他也并不感到更加哀伤。
C.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精神专一,形体仿佛已经消失,似乎与各种变化互相融合。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应当与秦国相比较,或许不能够轻易地估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6 01:4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吴众香书
明 陈弘绪
季夏,雷荣予持手札至,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此书与《刘蜕集》,俱雠校精密,剞劂不苟,诚案头佳本也。唐人之集散亡而不传者什之七八,其不足传者无论。乃昔卓然见于韩、柳文集,如退之所称之侯喜,子厚所称之吴武陵,一以为其文甚古,一以为可追西汉。两君著作,必有大过于人者,今其集俱无存矣。欧阳公《艺文志》,载有吴武陵书一卷,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若侯喜所作,则虽欧《志》亦已不睹其名,独其载于《英华》《文粹》者,仅仅未绝耳。二人推于韩、柳之人,彰明较著如是,而其 集俱不免于散亡,其他泯没者,又何可胜道!幸而孙樵、刘蜕诸人之书,尚存于今日,则何可不急为流布?
虽其流布之于今日,犹恐传之未久,终归散亡。苟听其隐显,任其完缺,则其散亡也必矣。
仁兄于唐人诸集随得随刻,使微者赖之以复显,残者赖之以复全,真快举也。然弟则谓不独唐人之集当流布也,宋世之集其传止于今者,盖亦可数矣。姑举一端言之,宋之古文始于穆伯长,伯长矫杨、刘骈丽之习,力以韩、柳为宗,其后遂有苏子美辈,典雅之文出焉。而尹师鲁、欧阳永叔翕然一变于古,则皆 伯长所开也。然伯长不特长于古文而已。……则是宋之文统与宋之道统,皆自伯长倡之,伯长之文必非无 关系之作也。今其集亦未见于世。马端临《通考》,有《穆修集》三卷,而近日焦弱侯太史亦列其目于《经 籍志》,与端临所考数正合。则是集固未尝亡于海内也,特未有好事者为之流布耳。嗟乎,古文之存于今
者鲜矣!藏书之家,秘之而不以示人;剞劂之家,求之而不可遽得。两者不相与谋,则是古文终无流布之日,可叹也!即伯长一人推之,其余可知!
故弟以宋世之集亦不易得,而况于唐人。唐人之集,如孙樵、刘蜕诸人之尚存者,犹且隐显于时,而况于侯喜、吴武陵辈之著述乎?望仁兄留意广为搜罗次第受梓当必有起而助之以成千古之快举者矣因事漫及颇觉琐琐。一切寒温不悉,惟谅。
(略有删改)
【注】①雠校(chóujiào):校对文字。②剞劂(jījuē):刻镂用的刀凿,这里指雕刻印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 见惠:赠送给我
B.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     目:眼中
C.使微者赖之以复显 微:隐没
D.伯长矫杨、刘骈丽之习     矫:纠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不足传者无论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犹恐传之未久   不知东方之既白
C.求之而不可遽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故弟以宋世之集亦不易得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称赞侯喜,柳宗元称颂吴武陵,原因在于韩、柳认为侯、吴两人都有超过当时常人的道德智慧。
B.即使是韩愈、柳宗元所赞赏推崇之人的文集到现在都不流传了,其它不流传的文集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C.作者认为吴众香及时刻印唐人文集,避免了部分文集的残缺及失传,所以对此举动表示了肯定和赞美。
D.作者认为唐宋古文在今天保存、流传很少的原因之一,是收藏者与雕刻印刷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望 仁 兄 留 意 广 为 搜 罗 次 第 受 梓 当 必 有 起 而 助 之 以 成 千 古 之 快 举 者 矣 因 事 漫 及 颇 觉 琐 琐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听其隐显,任其完缺,则其散亡也必矣。
(2)则是集固未尝亡于海内也,特未有好事者为之流布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学官,学舍,学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B.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C.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D.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职官名。周代为传王命之官,秦汉时为掌管车马及牧畜的官。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清朝时废止。
B.《礼经》是孟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六部古籍之一,汉时称之为《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指的是《礼记》。
C.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朝时的制度,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
D.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武体恤下情,理性处事。何武弟弟何显因赋税一事与乡官求商结了仇怨,何武从中调停,平息此事,赢得乡人敬服。。
B.何武宽以待人,光明磊落。戴圣屡次出言不逊,但何武从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公正对待戴圣及其儿子,戴圣最终被感化。
C.何武恪守法令,不徇私情。虽然何寿器重何武,但何武不为此而无端提拔何寿的侄子;任命官吏时严守规定,杜绝私人请托。
D.何武仁义厚道,乐于提携后进。何武憎恨结党营私,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赞赏;无论是做刺史还是做公卿,他都向朝廷举荐有才识之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2)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也。少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俊为长史。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从击铜马于清阳,进至蒲阳,拜强弩将军。与五校战于安次,俊下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余里,斩其渠帅而还。光武望而叹曰:“战将尽如是,岂有忧哉!”五校引退入渔阳,所过虏掠。俊言于光武曰:“宜令轻骑出贼前,使百姓各自坚壁,以绝其食,可不战而殄也。”光武然之,遣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堡壁坚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收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及军还,光武谓俊曰:“困此虏者,将军策也。”及即位,封俊为列侯。建武二年春,攻国贼,下四县,更封新处侯。引击顿丘,降三城。其秋,大司马吴汉承制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吴汉言于帝曰:“非陈俊莫能定此郡。”于是拜俊泰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张步闻之,遣其将击俊,战于赢下,俊大破之,追至济南,收得印绶九十余,稍攻下诸县,遂定泰山。五年,与建威大将军耿介共破张步。时琅邪未平,乃徙俊为琅邪太守,领将军如故。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俊将兵击董宪于赣榆,进破朐贼孙阳,平之。八年,张步畔,还琅邪,俊追讨,斩之。帝美其功,诏俊专征青、徐。俊抚贫弱,表有义,检制军吏,不得与郡县相干。百姓歌之。数上书自请,愿奋击陇、蜀。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负海猾夏,盗贼之处,国家以为重忧,且勉镇抚之。”十三年,增邑,封祝阿侯。明年,征奉朝请。二十三年卒。子浮嗣,徙封蕲春侯。

(节选自《后汉书·陈俊列传》,选入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不战而也 殄:消灭、歼灭
B.放散在野者,收取之 因:于是、就
C.攻下诸县,遂定泰山 稍:稍微、略微
D.子浮,徙封蕲春侯 嗣:承袭爵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B.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C.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D.别击金门/白马贼/于河内皆破之/四年/转徇汝阳及项/又拔南武阳/是时/泰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俊年少为吏,戎马一生。他先追随刘嘉,后经刘嘉引荐跟随刘秀,历任安集掾、强弩将军、强弩大将军等职,被封为祝阿侯,在奉朝请任上去世。
B.陈俊一心为主,智勇双全。安次一役,陈俊持短兵交战,击退敌军,斩其首领;陈俊又建议光武帝断绝敌粮源,结果敌人因无处掳掠而自行溃败。
C.陈俊屡建奇功,请命不已。他先后平定匡城、金门,攻占南武阳,后在泰山太守任上斩杀张步。因陇、蜀未平,他多次请命出征,皇帝没有同意。
D.陈俊声名远扬,深受爱戴。陈俊调任琅邪太守,一进入齐地界,盗贼就分散逃窜;到任后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治政措施深得民心,受到百姓称赞。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徇河北,嘉遣书荐俊,光武以为安集掾。
(2)诏报曰:“东州新平,大将军之功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熙宁转对疏

曾巩

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

陛下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汤文武,未有不由学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特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距,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B.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C.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D.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
C.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
D.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
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
C.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
D.作者列举了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
(2)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