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挺,孟卿,曹州济阴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赵天锡,与元好问、杨奂游。东平严实聘为诸子师。实卒,子忠济嗣,辟挺为经历。出为曹州判官。未几,复为经历,赞忠济兴学养士。

癸丑,世祖在潜邸,受京兆分地,闻挺名,遣使征至盐州。入对称旨,字而不名。间陪宴语,因曰:“挺来时,李璮城朐山,东平当馈米万石。东平至朐山,率十石致一石,且车淖于雨必后期,后期罪死。请输沂州,使璮军取食,便。”世祖曰:“爱民如此,忍不卿从。”

杨惟中宣抚关中,挺为郎中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期月,民乃安。诛一大猾,群吏咸惧。且请减关中常赋之半。

明年,惟中罢,廉希宪来代,升挺为宣抚副使。戊午,挺还东平。宪宗亲征蜀,世祖将趋鄂、汉,军于小濮,召问军事。宪宗,世祖北还,道遣张文谦与挺计事。挺曰:“军中当严符信,以防奸诈。”文谦急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召挺北上至开平,挺与廉希宪密赞大计。

世祖即位,以廉希宪及挺宣抚陕、蜀。中统元年夏五月,至京兆。二年,进参知政事。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惧诛,以借兵完城事讼挺与希宪于朝。帝召挺便殿,问曰:“卿在关中、怀孟,两著治效,而毁言日至,岂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挺对曰:“臣在秦三年,多过,其或从权以应变者有之。若功成以归己,事败分咎于人,臣必不敢,请就戮。”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因叹曰:“挺有功如是,犹自言有罪,若此,谁复为朕戮力耶!”

(选自《元史•商挺传》有删改)

(注)①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B.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C.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D.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而把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C.“崩”是死的意思,指天子之死,也可以用作诸侯的死亡,等同于“薨”。
D.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我国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法,如文中的“癸丑”“戊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挺有才能,重视办学。商挺曾被东平的严实聘为诸子的老师,严实死后,辅助继承父亲爵位的严忠济兴办学校。
B.商挺深受元世祖喜爱。他被征召到盐州时,对答很合元世祖心意,世祖称他字而不呼他的名。
C.商挺关爱百姓,打击奸猾官吏。在关中担任郎中时,他不但杀了最奸猾的官吏,还请求朝廷将关中的赋税减一半。
D.商挺头脑机敏,有预见性。在回京途中,商挺多次和元世祖讨论应对时局变化的对策,商挺建议严格管理军中符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
(2)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6 03:5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彧,字文卿,弘州人。负才气,刚直敢言,世祖甚嚣重之。至元十六年,奉诏至江南访求艺术之人。明年, 自江南回,首言忽都带儿根索亡宋财货,烦扰百姓。世祖虽听其言,然虚实竞不辨决也。 
十九年,除集贤侍读学士。彧言于世祖:“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悉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洁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从之。二十年,上疏言时政十八事,开广言路,多选正人诸事。疏奏,即日命中书行其敷事。二十一年,彧劾奏卢世荣不可居相职,忤旨,罢。二十三年,拜中书右丞。三十年,彧言:“大都民食唯仰客籴,顷缘官括商船载递诸物,致贩鬻者少,米价翔踊。臣等议:勿令有司括船为便。”从之。宝泉提举张简及子告或尝受邹道源、许宗师银万五千两,又讼彧不法十余事。有旨就辩中书。彧已书简等所告与己宜时者为牍袖之,视而后对。简父子所告皆无验,并系狱,简疫死,子坐杖罪除名。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彧以久任宪台,乞迁他职,不许。成宗谕之日:“卿若辞避,其谁抗言哉!”大德元年,彧又条陈台宪诸事,皆见于施行。于是彧居御史台久,又守正不阿,以故人痰之。彧进以病辞,成宗谕之曰:“卿之辞退,诚是已,然勉为朕少留之。”二年,加荣禄大夫、平幸政事,寻与御史大夫秃赤奏:“世祖圣训,凡在籍儒人,皆复其家。今岁月滋久,老者已矣。少者不学,宜遵先制,俾廉访司常加勉励。”成宗深然之。彧以是岁九月卒。至大元年七月,赠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忠肃。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注】①艺术:阴阳占卜技术。②根索:全部追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洁/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B.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沽/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C.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沽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D.阿合马当国时/同列皆知其恶无一人/孰何之者/及既诛/乃各自以为沽诚/欺罔之大者/先有旨/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皆革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常用来纠正帝王为政的过失。
B.“忤旨”指违反了圣旨,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育论。
C.“杖罪”判杖刑的罪行。杖刑是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去衣犯人臀部的一种刑罚。
D.“追封”又称“追谥“追尊”,指大臣逝世后朝廷授予他的后代官职或爵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彧自负有才,刚直敢育。他奉诏到江南访求阴阳占卜之人,回来后上奏忽都带儿追索原宋朝财货、烦扰百姓的情形,深受元世祖的器重。
B.崔彧屡次进谏,多被采纳。他提议广开言路.选用正直之人;他对官府征发民船的事提出否定意见;他劾奏卢世荣不可为相,因此而罢官。
C.崔彧守正不屈,受人诬告。他在御史台居官守正不屈,不逢迎任何人,因此许多人恨他,张简与其子指控崔或受贿违法,但最后查无实据。
D.崔彧居官两朝,备受信任。他在世祖和成宗两朝担任育官,深受器重;成宗在他想调任和辞职时多次挽留,去世后被赠官、封公、获美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已书简等所告与己宜对者为牍袖之。视而后对。    
(2)今岁月滋久,老者已矣。少者不学,宜遵先制,俾廉访司常加勉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秀发

(明)宋濂

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日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冤,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

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命知高邮军。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

注:①叶秀发,南宋官吏。②觖望,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析圭儋爵,指任官受爵。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B.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C.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D.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与后文“服阕”同义,指守丧期满,脱去孝服,“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期功”即指丧服。
B.教授,学官名,宋代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举学事之下。
C.致事,既有上报施政情况之意,也有辞官意,在文中是前一种意思,古代表示辞官的词还有“致仕”“乞身”等。
D.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用以褒贬历史人物,文中是仿史传论赞形式发表议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秀发尽忠尽责,保全百姓。金人进犯桐城,他没有听从家人意见躲避,而是每天谋划抵御金人。
B.叶秀发孝顺知礼,忘怀得失。父母去世他依制守丧,后来他因故退职家居十多年也没有丝毫怨恨。
C.叶秀发耿介正直,仗义行事。他对议者看不到李诚之的忠诚,反而怪他不能保全百姓感到不平,上书朝廷争辩。
D.叶秀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病情加重时,仍辛苦弹劾贪官,同事看望他他也只谈边防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
(2)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五泄山水志
明·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前,经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状,其纹萦萦然。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竹竽。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阏道,相传有岩角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至此则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可二十丈,怒瀑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之咚咚鸣。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为垒石作冢。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据别本有删改)
〔注〕①毵毵(sān):形容水滴淅沥而下。②辊(gǔn)雷:滚动的雷声。③绹(táo),杙(yì):绹,绳索;杙,用来拴系的木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距富春 距:至,到。
B.大石阏道 阏:阻塞。
C.洼左大树离立 离立:并立。
D.潭上飞瀑可二十丈  可:可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由溪而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其纹萦萦然 必固其根本
C.足顿之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后人为垒石作冢   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总貌,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作出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然后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奇峭”二字贯之。
B.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作者以自己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写西潭以峰、林取胜,来示其深秀;写东潭则以潭、瀑为主,来显其雄奇。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2)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金人迁汴,乃举家南渡河,居汝之鲁山。磐年方,从麻九畴学于郾城,客居贫甚,日作糜一器,画为朝暮食。自是大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涯涘。及河南被兵,磐避难,转入淮、襄间。宋荆湖制置司素知其名,辟为议事官。丙申,襄阳兵变,乃北归,至洛西,会杨惟中被旨招集儒士,得磐,深礼遇之,遂寓河内。

中统元年,即拜益都等路宣抚副使,居顷之,以疾免。李璮素重磐,以礼延致之,磐亦乐青州风土,乃买田渳河之上,题其居曰鹿庵,有终焉之意。及璮谋不轨,磐觉之,脱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入京师,因侍臣以闻。世祖即日召见,嘉其诚节,抚劳甚厚。璮据济南,大军讨之,帝命磐参议行省事。璮平,遂挈妻子至东平。召拜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

出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郡有西域大,称贷取息,有不时偿者,辄置狱于家,拘系榜掠。其人且恃势干官府,直来坐听事,指麾自若。磐大怒,叱左右捽下,箠之数十。几死,郡人称快。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磐曰:“四万人多矣,何烦他郡!”使者怒,责磐状,期三日尽捕蝗,磐不为动,亲率役夫走田间,设方法督捕之,三日而蝗尽灭,使者惊以为神。

曲阜孔子庙,历代给民百户,以供洒扫,复其家,至是,尚书省以括户之故,尽收为民,磐言:“林庙户百家,岁赋钞不过六百,仅比一六品官终年俸耳。圣朝疆宇万里,财赋岁亿万计,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于府库所益无多,其损国体甚大。”时论韪之。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丞相和礼霍孙为言,诏允其请,进资德大夫,致仕,仍给半俸终身。年至九十二,卒之夕,有大星陨正寝之东。

(节选自(元史·王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B. 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C. 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D. 未几/蝗起真定/朝廷遣使者督捕/役夫四万人/以为不足/欲牒邻道助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最初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大约在商明,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后来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 贾:商人。在古代,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现泛指经商的买卖人。
C. 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里穿起来,称为一贯或吊。
D.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文段后“致仕”也是这个意思,此外还有“告老、解褐”等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磐治学勤勉,文辞宏放。他青年时,客居异乡,非常清贫,每天只有一碗粥而已,他勤勉的学习,努力研究经史百家学说,终使文辞豪放大气,浩荡无涯。
B. 王磐为民除害,维护明廷威仪。有个西域商人放债取息,对那些不能按时偿还的人,私设公堂,非法拘禁拷打,而且依杖权势,蔑视官府,肆意妄为;王磐大怒,令人将他拿下,施以杖刑,郡人称快。
C. 王磐工作尽责,能力出众,蝗灾发生后,面对使臣的指责,王磐立下三天捕尽蝗虫的期限,他来到田间,想方设法,果真在三天内灭尽蝗虫。
D. 王磬敢于直言,保护孔庙。尚书省通过清查户口把孔庙的民户收为一般平民。王磐认为孔庙民户百家每年交纳的赋税,仅相当于一个六品官一年的俸禄而已,这对于府库所增不多,而对国体损伤很大。”时论都认王磬的话有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
(2)及璮谋不轨,磐觉之,脱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入京师,因侍臣以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哈剌八都鲁,河东人,本姓刘氏,家世业医。至元八年,世祖驻跸白海,得召见,异之,遂留待左右,初赐名哈剌斡脱赤。十七年,擢太医院管勾。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帝曰:"医,汝事也,甲不可得。”惟赐以环刀、弓失、裘马等物。将行,闻母疾,请归省,帝命给驿而归。既见母,不敢以远役告,母亦微如之,谓曰:“汝第行,疾安矣。“遂即辞去,忍泪不下。以功授和林等处宣慰副使。二十五年,海都犯边,进阶嘉议大夫,使怯伯与俱。南行六目,怯伯大惧曰:“事忽矣,不如顺之。”哈剌八都鲁察怯伯有二心,遂潜遁,与探马赤千户忽剌思遇,察其诚,与之谋,结阵乘高立于西南,令之曰:“吾将往责怯伯,见吾执弓而起,即相应也。"既见怯伯,怯伯盛言海都之令以威之。哈剌八都鲁诡辞自解,得间,疾趋。忽剌思整阵以出,怯伯遣骑来追,屡拒却之。道遇送军装者,因护之至盐海。入见,帝更其名日察罕斡脱赤,赐以钞物五千贯,顿首辞谢,乞以所赐与同来者。帝特命受之。二十七年,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召还,帝谕之日:”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者,吾今立城,汝往为宣慰使,仍别赐汝名曰小龙儿,或曰哈剌八都鲁。”对曰:“龙,非臣下所敢承。”帝曰:“然则哈剌八都鲁可也。”既至,定市里,安民居。一日,得鱼九尾,皆千斤,遣使来献。元贞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行至懿州,病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B.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C.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D.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剌八都鲁曰/汝善医/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即请授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跸,指帝王出行时中途停留暂住;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B.赐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王赏赐臣民以名号,被赐名的人通常会感到光荣。
C.给驿,给予驿站车马;此指为刘哈刺八都鲁回家探望母亲提供人员、车马等便利。
D.顿首,即叩头,九拜之一,头叩地而拜,因头触地时间较长,停顿不起,故为顿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哈刺八都鲁忠于王室,事亲至孝。任太医院管勾时,主动请缨讨伐叛贼,后随皇帝出征;出征前闻母得病,便请求归家探疾,后遵母命忍泪奔驰而回。
B.刘哈刺八都鲁有智有勇,随机应变。察知怯伯有投敌之心,他暗中逃走,与忽刺思遇合后谋划,返回责问怯伯,后来寻机逃归,被追赶时屡得忽刺思保护。
C.刘哈刺八都鲁不爱钱财,善待他人。从怯伯营中逃归后,皇帝为他赐名,并给他五千贯钱,他请求把钱给和自己一同回来的人,皇帝特地命他接受。
D.刘哈剌八都鲁对君谦恭,对民能治。他不敢接受皇帝给予的“小龙儿”的名号,后接受“哈刺八都鲁”的名号;到阿八刺忽后,确定街市里巷,使民安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母,不以远役告,母亦微知之,谓日:“汝第行,我疾安矣。"
(2)既见怯伯,怯伯盛言海都之令以威之。哈刺八都鲁诡辞自解,得间,疾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