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短文《济阴贾人》,完成后面练习。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向许百金,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石又覆。(介词,在)
【小题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之贾人(____________)    ②许百金(_______)
③舟于石又覆(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小题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11:4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乃留曹洪守,自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皆自若。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

(取材于刘基《百战奇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兵必走:逃跑
B.自步骑五千人   将:率领
C.闻者信以为 然:对的
D.绍弃甲而遁:消失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粮胜     沛公置车骑
B.敌人之饷道 属皆且为所虏
C.可分锐兵绝之 若舍郑为东道主
D.说操曰     人之力而敝之
【小题3】文中“遣军以益备”中的“备”,与下列词语中的“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有备无患B.备尝辛苦C.文武兼备D.戒备森严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
【小题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两军交战,如果胜负还未决出,拥有粮草的军队会胜。
B.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草,虽然辎重甚多,但却缺乏严密的防守。
C.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后,为其进献的计策,被曹操谋臣否定。
D.曹军前往劫烧袁绍粮草途中,虽被袁军查问,但被掩饰了过去。
【小题6】下列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B.街亭之战C.赤壁之战D.长勺之战
【小题7】下列故事与曹操有关的一项是
A.忌杀杨修B.败走麦城C.劝学吕蒙D.计收马超
【小题8】在两军对垒时,许攸和烛之武都进行了游说,请简要概括二者游说的异同。
【小题9】有同学为本次战争撰写了下联,请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本初疏于防范,惨败更见寡谋少才。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尔C.耶D.焉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小题3】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小题5】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

明刘基

至正十三年,岁在癸巳。秋七月六日,鄞县尹许君卒于官,其配叶氏以栖归葬天台。越明年,鄞父考以董先生朝宗书,致乡贡进士杨君彝所为《行状》于刘基,愿立石纪君遗爱,请为之文。基于许君,相好最甚,欲有言,辄悲不能胜。董君使来文,曰:“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乃为此铭。

君讳广大,字具瞻,世为天台人,少惟好读书,稍长,能属文。年二十五,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宫、婺州路武义县尹,所至以廉能闻。其为武义时,母卒,君奉丧归天台。服阙,如京师。时盗起海上,连步莫能讨,国家乃更严考课法,命大臣各举可都守、县令者,连及其赏罚。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渐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迩,乃奏君尹鄞

君至,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罢吏卒弗遣,有事则亲署于帖,俾都役相传递,令如约来。民视署缓急,如署至,同官或有为,而君有故不及署,则皆疑弗至,须君署乃至。民有讦讼无不,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群吏皆旁睨束手立,无敢容一味,大府亦无敢托以私者。以故乡人咸得安业。于是县学,复甬东书院,延师教子弟,月朔望必亲视廪膳,课讲业,阐明伦理,敦笃行义,优礼耆德,兴拔后进,鄞士习为之一变。

会兵革四起,郡邑承藩阃命供军实兵器,使者项领相望。庆元又树栅江,浚隍筑城,百役并作。君令人民均力从役,毫发不容有所私。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无何,遂得罪于分省左丞,命君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师。及诸军遇贼溃散,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鄞老幼皆号泣诣阃,诉帅为解,得稍缓。比左丞以故去,君乃复署尹事。未越月,那使者至郡,君前欲白事,忽疾作,顿于地,卒,年四十有六。

君为人厚重,寡嗜好,饮食衣服可而止,故能以廉终其身。处患难,人不见其忧,为政惟务以信义动人,使自效,不矫激立成名。卒之日,家无馀财。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君使来文 趣:催促;B.民有讦讼无不    听:听从
C.于是县学 新:翻新D.庆元又树栅江    捍:保卫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官员任职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必须停职回乡守孝。文中“服阕 , 如京师”表明许君已经服满丧期,可以再次任职了。
B.“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是挖土筑的高墙。文中“浚隍筑城”指深挖壕、高筑墙,目的是保护城内百姓安全。
C.科举时代,公家会发膳食津贴给各级官立学校部分学生,称"廪膳"。文中“亲视廪膳"指许君定期视察生员学业。
D.古代把兼卫国土的封疆大吏称为“藩阃”。文中“藩阃”实指分省左丞之职,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改语。
(1)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
(2)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浙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连乃奏君尹鄞。
【小题4】根据第三、四段,简要概括许君为官被百姓爱戴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①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②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①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②,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③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③,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注①訇(hōng)磕:大声。②屃赑(xì bì):蠵龟的别名,此指石碑下的石雕。③相羊:同“徜徉”,徘徊。
【小题1】分析文章开头写雨、露、雷的作用。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它的声音都已附着在其它的物体上了
B.所以它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C.原来它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D.所以它的声音是一定要追随着其它事物的
【小题3】第②段的层次结构非常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小题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