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1)较秦所得,与点胜而得者
暴秦欲无厌
(2)有尺寸之地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后得一夕安寝
至于颠覆,理固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2 10:0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古代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宏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有仲尼、墨翟之贤
B.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C.此言得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赂者丧 泊牧馋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己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开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形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革:革除
C.始祸焉 速:招致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向使三国各爱地   ②患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是卒自弱
C.①斯用兵效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取
D.①至丹以判卿计     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
B.苏洵所说的“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韩国、魏国和赵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不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
C.苏辙在《六国论》中认为,当时的天下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山东诸国应不惜代价去“厚修韩亲魏以摒秦”。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因果: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①而,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好事者取去,强之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存乎其间。且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④,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⑾。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树木砍去后重长嫩芽。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踞肆:气势雄壮的样子。④庄栗:威严挺拔。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  殇:未长成而天折
B.幸而不破折 得:能够
C.则疑其有存乎其间 数:数量
D.余之爱之,非爱其似山 徒:只,仅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漂沉汨没湍沙之间 其势弱
B.则好事者取去 身死国灭,天下笑
C.强之为山     不赂者赂者丧
D.且孽而不殇   与尔三天,尔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拔”“漂”“腐”等词写出栋梁之材的坎坷经历,并以此暗示人才的遭遇。
B.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字句虽有改变、更换或节略,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C.作者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既有拟人的笔法,又有带着浓重感情的叙述兼联想。
D.本文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抒发自己的心志。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不为樵夫野人所薪,而后得至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小题5】文末第三段,作者对木假山“有所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