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信①数与萧何②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臣本布衣(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   
③何信亡(___________) ④王之 (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小题3】(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小题4】(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5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乙)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节选自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丙)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节选自鲁迅《范爱农》)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填写下表。
选段内容概括
“我”的心理或感受
(甲)   母亲因“我”答应去看菊花而喜出望外。
(1)
(乙) (2)   
恍然大悟
(丙) (3)   
非常愤怒
 
【小题2】(甲)文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如何理解母亲的行为?
【小题3】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小题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史铁生和海伦的生命状态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题5】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先背诵《鉴略》,使“我”看会的兴致勃勃一扫而空。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医生用药奇特,故弄玄虚,但并无实际效果,有失名医之称。
C.《琐记》中,衍太太和蔼可亲,真诚对待孩子们,大家都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附近玩。
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震惊和感动。

同类题3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 足不出 千家万
B.然起行 欢鼓舞 喜若狂
C.竹柏影 遮天地 气山河
D.欣然起 千里之各业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欣赏月亮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月色如此美好,怎能没有知己好友一起欣赏?苏轼便想起了好友张怀民,立刻动身前往承天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并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下的一汪积水中,藻类荇菜交错纵横,就像那竹柏的影子。
理解:在如水的月光中,庭院中的一切都美极了。就像水中的藻、荇,也都如竹柏一般。
【小题3】画家华秋岳(华岩)曾以《记承天寺夜游》内容为主题作画,诗人孙衣言为其题诗。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填空。

链接材料

华秋岳画苏子瞻夜游承天寺访张怀民润臣索诗

清·孙衣言

世间白日争红尘,那识人境有清绝。黄州秃翁物外游,令我喜对华岩笔。

西掖官居蓬岛寒,门前写影万琅玕。尽日清风无客至,今宵明月与谁看。

注:①红尘形容繁华。②黄州秃翁指苏轼。③西掖中书省。④写影投下影子。⑤琅玕翠竹的美称。
诗人用“①”二字形容承天寺月夜之景,用“物外”二字高度评价苏轼、怀民的“闲人”之心,用“②”一句表达了对二人相知相契的歆羡,以及知己难求的感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注:①[俟]等待。②[啮niè]咬。③[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狼不敢前 犬又如B.恐前后受其 众我寡
C.一狼径 相委而D.暇甚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小题2】翻译文中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路上遇到两只狼,一直距离远远地跟着屠户。
理解:寥寥几笔勾画出屠户所遇到的危急处境,扣人心弦,引出下文的“屠惧”。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理解:“骨已尽”,屠户仍没甩掉两只狼,处境更加危急,引出下文的“屠大窘”。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翻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理解:屠户发现“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于是趁机“暴起”,结果了狼的性命。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中“假寐”和“伪睡”的目的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