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陆游《入蜀记——游东坡》

(注释)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陆游曾对苏东坡这样评价:“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⑤熨齿:使牙齿感到凉爽或寒冷。
【小题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临溪而   渔: ②杂而前陈者 然:
③自州门而  东: ④一郡之最  为:
【小题2】乙文介绍了东坡的哪些代表性景点?观览景物的最佳场所是哪一处?
【小题3】甲乙两文作者游览各自景点的心境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1 04:0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古文阅读)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 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 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 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① 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③ 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④ 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欧阳修《丰乐亭记》选段)

(注释)①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②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③掇:拾取,采取。④刻露:指秋冬水落石出,草 枯山现。
【小题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1)佳木而繁阴:_____________(2)耸然而特立: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小题3】这两篇游记都突出了一个“乐”字,简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而禽鸟乐也    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B.树林阴翳,鸣声下   有谴,我任之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  画竹、兰为长
D.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燮开仓赈济,阻之
【小题2】《醉翁亭记》一文中共用了21个“也”字,主要表达了三种语气:①陈述语气;②肯定语气;③感叹语气。下面选项中,哪一项表示感叹语气?( )
A.环滁皆山也。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2)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小题4】欧阳修和郑板桥都是老百姓眼里的好官。甲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阅读乙文和下列链接材料,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同类题3

古诗文阅读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之景不同(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小题3】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同类题4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峰路转(回:曲折,回环)
B.佳木而繁阴(秀:秀丽)
C.泉香而酒(洌:清)
D.杂然而前者(陈:陈列,摆开)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消散,山谷就显得明亮了。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小题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了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的移步换景手法,让人如临其境、耳目一新。
B.第②段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C.第③段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
D.第④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的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