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古诗文阅读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小题1】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足外人道也(介词,对、向)B.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D.如外人(全、都)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业中轩敞者
B.忘路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
C.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
D.屋舍俨开朗
【小题3】(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小题4】(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10:5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岳阳楼记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连月不:而或长烟空: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小题3】请从选段①②中找出分别与“以己悲”“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
(1)以己悲:
(2)以物喜:
【小题4】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用原文填空);范仲淹抒发的远大政治抱负是    (用原文填空)。
【小题5】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  

同类题2

阅读苏轼的相关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文章写于1099年,是他谪居儋州第三年。②过:苏轼幼子。③韩退之:指韩愈。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无所收获,于是便想到远处(水深阔处)去钓,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丙)倦夜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①本诗与乙文写于同一年。②络纬:昆虫,俗称纺织娘,以其鸣声如纺纬。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月色入(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
(3)在儋州(__________)   (4)予欣然从之 (__________)
【小题2】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小题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顺利,学识渊博。
B.甲文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繁华喧闹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乙文作者借韩愈钓鱼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
D.丙诗首联,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表现了作者的兴奋。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小题5】三则诗文都是苏轼被贬时所做。请依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一下甲文中一个“闲”字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而微妙的心境,

同类题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方子山传》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至承天寺 遂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
(3)余告之故   故__________
【小题2】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小题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小题1】甲诗作者为_______代诗人_______;乙文作者为_______文学家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小题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起首两句以夸张手法叙写欢乐豪放的宴饮,体现作者与友人相处时的愉悦心情。
B.乙文作者细致描绘山间一日及四时的自然风光,体现其寄情山水乐无穷的怡然自得。
C.甲诗具体描绘渡黄河登泰山时艰难困顿的遭遇,形象体现了诗歌“行路难”的主题。
D.乙文具体描绘琅琊山朝暮与四季景色之美,意在表现作者对醉翁亭秀丽环境的欣赏。
【小题4】教材将甲诗和乙文编入同一单元,意在告诉我们,人生中难免种种______,对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