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    空:消散
B.野芳而幽香    发:开放
C.而乐亦无也    穷:穷尽
D.余一小舟 拏:搭乘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洋洋者矣  真无马耶
B.朝往 面山
C.湖心亭点    长烟
D.湖中人鸟声俱率妻子邑人来此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C.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显得昏暗,(这)由昏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显得昏暗,(这)由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B.乙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C.丙文白描的手法使用堪称经典,对于“湖上影子”的描写,作者采用由近及远的顺序,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绘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D.三段短文都写了人的活动,并将心境与自然之景结合。甲文通过写“春和景明”之时的“渔歌互答”,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通过写“四时之景”在“朝而往,暮而归”中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丙文则通过写“上下一白”时“独往湖心亭”表现独与天地精神来往的傲岸自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09:1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如外人()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否() ⑷麻枲之()
【小题2】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具答之D.辍耕之垄上
【小题3】(小题3)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小题5】(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一奚童 ⑷已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     ②夫君子之
B.①余湖上     ②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C.①余兴跃然           ②鱼细石,直视无碍
D.①惟凤林寺钟声寥寥也 ②求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同类题3

阅读《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段,回答问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三峡》的作者,字善长,北魏地理家、散文家。《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代文学家。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
(3)蒙络摇缀   (4)斗折蛇行
【小题3】分别从《三峡》和《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江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5】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段(一)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段(二)

夏日赏荷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不不枝 ②少时,雨过天晴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小题3】读文赏荷
①文段(二)中写雨中荷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雨后荷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②文段(一)中称荷花为 “花之君子”,文段(二)中称荷花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称赞?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其流奔放肆大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毳衣炉火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③以览观江流之    ④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小题4】概括(乙)文“快哉亭”命名的两点原因。
【小题5】(甲)(乙)两文画线句同写远望之景,简要分析两文各具特色的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