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亦乎()(2)人不知而不()
(3)无日三吾身()(4)好之者不如之者()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小题3】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 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小题4】(小题4)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显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了《<论语>十二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19 02:4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问题

(甲)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是以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肆:店铺。 ⑥是以:即“以是”,因此。⑦轩冕:华丽的车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字。
(1)子:①曰:益者三友 (_______) 
非吾友也(__________)
(2)友:①子非吾也(_____)
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入芝兰之室
B.华捉而掷去之
C.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
D.友人惭,下车引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3)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小题4】根据古人交友情况,谈谈自己的交友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同,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同语。
(1)如外人(______) (2)便还家(______)
(3)男有,女有归(______)   (44)盗窃乱贼而不(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小题3】理解填空,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填空。
(甲)文中渔人出去后再寻桃花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阐述大同社会理想核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试着概括两文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共同特征。

同类题4

阅读《马说》《千里之马》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
以报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C.食不饱,力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小题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小题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他被奉为   学派的“亚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   
②贤者能勿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我与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一观点的?
(4)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处分析其好处。
(5)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孟子的“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