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二)《史记·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衹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①祗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____
(2)不能云____
(3)学而不思则____
(4)孔子布衣____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题3】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小题4】请结合(一)(二)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2 08:0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处(通“缺”,中断。)
B.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C.虽乘御风(飞奔的马)
D.每至晴初旦(下霜)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春冬时/已而细柳
C.湍绿潭/可以调
D.乘奔御风/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题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B.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翻译: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D.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翻译: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本来就是可以被偷袭和俘虏的。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D.《愚公移山》一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

同类题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意思。
(1)余一小舟(_______)
(2)上下白(________)
(3)是金陵人,此(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清幽、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做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地正面描写。
D.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乡身死而不受/盖简桃核修狭者B.死亦我所/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C.呼尔而之/天云与山与水D.非独贤者有心也/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2】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从而引出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述:正面阐述面对生与义时,愿舍生取义;反面阐述面对生与死时,不可“失义”。
C.《三字经》中开篇曰:“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所有人都能保持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D.不食嗟来食的乞人和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同类题5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春和明 (2)长烟
(3)把酒风 (4)食粗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小题3】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