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1】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居:(______)
②以君力,曾能损魁父丘:(______)
【小题2】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 ②投渤海之尾: ③一反焉:
【小题3】“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小题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____”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____ ,____”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___ ,____”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_____”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_____,_____”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_____”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小题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小题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小题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______)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______)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外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11:5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古文,识动物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节选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苏轼《黠鼠赋》节选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__________
②有鼠__________  
③屠自后断其__________
而视之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小题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狼”和“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究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小题4】两文均提到了“黠”。(甲)文“狼亦黠矣”中屠户悟出狼“黠”在“前狼假寐”的目的是“_______”(用原句回答),但最终被屠户所杀,表达了作者对狼之黠的 ____ 。(乙)文中“异哉!是鼠之黠也。”中苏子悟出鼠之“黠”在“ 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最终得以逃脱,表达了作者重在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诸葛亮《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小题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
(2)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
(3)竭驽钝(______)   (4)名诸侯(______)
【小题3】下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小题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了哪几件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

同类题3

阅读(甲)(乙)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小儿不畏虎》)

(注)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洗;②浣衣:洗衣服;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意:估计
【小题1】用“/”线为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 儿 戏 沙 上 自 若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山北之塞(_____) ⑵ 汝之不(_____)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     ⑷ 虎亦卒(_____)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以君之力”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不惠B.投诸渤海
C.笑而止D.意虎食人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
【小题5】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都使用了对比手法,试从两文中各举一例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寒暑节:(_______) (2)无断焉:(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题3】文中写孀妻之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