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1】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居:(   )

②以君力,曾能损魁父丘:(   )

【小题2】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 ②投渤海之尾:    ③一反焉:

【小题3】“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小题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小题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小题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小题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2-11-20 02:0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_______
(2)汝心之固,不可彻。 固: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文中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小题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小题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1】读下列文句,体会画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①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居:(______)
②以君力,曾能损魁父丘:(______)
【小题2】解释下边画线字的意思。
①聚室而 ②投渤海之尾: ③一反焉:
【小题3】“如太行、王屋何?”“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小题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____”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____ ,____”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___ ,____”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_____”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_____,_____”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_____”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小题5】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小题6】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小题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______)
(2)“河阳”应理解为黄河的北岸。(______)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______)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说苑·敬慎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小题1】对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
A.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B.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C.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D.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   矜:矜持B.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C.德行广大而守以者   恭:谦恭D.土地博裕而以俭者 守:保持,奉行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句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令陈尧咨心服口服,冲突也随之化解。
B.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对两位主人公作了生动形象地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C.乙文为我们具体阐明了谦虚品德的六种表现,作者认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处境当中,都应当保持谦恭的品质。
D.甲文中的陈尧咨虽然技艺精湛、才能出众,但是恃才傲物、骄傲自满,就恰好缺少了乙文中写到的谦虚品质。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2)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往必遇蹇,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河曲智叟以应
(2)汝心之,固不可彻  
(3)事虽殊致,理或相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今者移山功既已成
D.邻人京城氏孀妻有遗男
【小题3】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小题4】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2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