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且:
(2)河曲智叟以应 亡:
(3)甚矣,汝之不 惠: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09:54: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偷本非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因:于是;就。②托寐(mèi):假装睡着了。③会:钟会。钟毓、钟会是兄弟。
【小题1】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钟 毓 兄 弟 小 时 值 父 昼 寝 因 共 偷 服 药 酒。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友期行B.白雪纷纷所似  既而问毓以拜
C.撒盐空中差拟  以为师矣D.托寐以观之  不义而富
【小题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小题4】言语动作往往传达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一起偷服药酒,钟毓、钟会两兄弟的表现却有所不同,说明他们的性格特点亦有异。你更喜欢哪个呢,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二)《史记·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衹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①祗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____
(2)不能云____
(3)学而不思则____
(4)孔子布衣____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题3】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小题4】请结合(一)(二)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九十_____________ ②杂然相_____________ ③惧其不也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为下文愚公移山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穿插京城氏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C.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的目标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D.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