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爱迪生拿起一个没上灯口的灯泡,叫他的助手去测量灯泡的容积。过了两个小时,爱迪生问助手有没有完成任务。被计算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的助手垂头丧气地说道:还没有!因为多重积分计算非常复杂!
爱迪生听他说用多重积分计算灯泡的容积,感到十分意外!他拿起灯泡,把水注入其中,然后在水充满灯泡后,把灯泡里面的水倒进量杯里,量杯立即显示出水的体积——这就是灯泡的容积!
《挪威的森林》序言中说,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里是人的灵魂所在地,我常走进这个暗室,闭门不出独自修炼。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滑坡式许愿”,指每一次诚心许愿的标准都越来越低。比如小时候许愿长大后要做科学家,纠结到时候是读清华还是北大;到高一时,定位考一所“211”高校;到高三时,也许一部分人的目标变成了上一所普通院校;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最后只希望自己的生活别太倒霉就行。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对仁者下的一个定义是,自己要站的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平凡的世界》中某些人物接近上述“仁者”的标准。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80字左右。
“生活在别处”,是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写在巴黎大学墙壁上的一句诗,是诗人用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而自从米兰昆德拉以这个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诗句作为小说的书名,这句话就变得更加世人皆知、备受推崇了。不过,生活到底在“别处”还是在“此处”,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体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