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100位人员名单,其中有:
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于 敏
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马 云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 马善祥
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 厉以宁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袁隆平
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路 遥
上世纪之初,1919年五月,中国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伟大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直到2018年,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青年去争取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五四精神是热血青年们自发并逐渐凝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精髓世代相承,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其主旨各不相同。五四时期,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救亡图存;新中国建立后,表现为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
回顾影响较大的爱国主义思潮和行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爱国主义新增添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诉求: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浪潮中,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在中国发展世人瞩目的背景下,寻求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全新的定位和方向;
在对外开放交往日益扩大的现实中,探讨构成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新内容。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代爱国主义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强烈的期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望。
当代爱国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思考,一种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现状与未来的思考。青年,作为爱国主义思潮和行为的主力军,我们有必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群体10年间一种显而易见的转变——从热衷模仿西方文化,到爱国主义成为广泛的情感共鸣?
摘编自百度百科
2019年新春开学,一位中学校长的演讲《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在朋友圈转发极为火爆。他引用外国脑神经学家的研究成果说,“对智力建设没有帮助的行为包括:电视、电玩、网游、网络依赖”,“‘百度一下’创造不了苹果,也拿不到诺贝尔奖”,并且表达“我更希望,你的梦想不因挫折而停止,不因时间而褪色,不因手机而破碎”。对此,有人说,手机让人沉迷,最终可以让人沦为“手机控”;有人说,手机只是工具,不可能偷走人的梦想;也有人说,在信息时代,不可能每个人都不需要手机;还有人说,手机不只是游戏机,技术研制人员完全可以将它变成学习机……手机能否偷走学生的梦想,关于其功过是非,还在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