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忆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黄茜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京大学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字的《万历十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佶屈聱牙之处。

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的学术背景下,傅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皇皇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相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望,永远受崇敬。

(摘编自罗时进《傅装琮:一座永远被仰望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含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料。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的,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从书名为“漫录”,其中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等学人漫谈的文章,读来使人感到亲切。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他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己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C.《学林漫录》中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
D.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小题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8 01:49: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选注·序(节选)

钱钟书

①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小题1】序,又叫“序言”、“前言”、“引言”,多写在正文的前边,写在正文后面的则通常叫做“ ________ ”。
【小题2】第①段说“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这句话是说后人对宋诗的态度变化,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个变化。
【小题3】第②段说“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4】文中多次提到明人对宋诗的态度,纵观全文,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宋诗从南宋开始,就为人诟病,金代的作者全都鄙薄宋诗。
B.作者对唐代以后历代诗歌成就的评价中,以宋诗为上,清诗次之。
C.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D.明人讥讽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就是指其“惟肖而不惟妙”。
E.宋人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正是其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红鬃马

石评梅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一轮赤日照着摩天攀云的韩信岭。岭下的居民,睡眼蒙眬中,忽然看见韩侯庙的塔尖上,插着一杆雪白的旗帜,闪耀着,飘展着。

山坡上,陆陆续续可以看见许多负枪的兵士,他们是推倒满清、建设民国的健儿。一列列整齐的队伍过去,高唱着激昂悲壮的军歌,惊醒了山城中尚自酣睡的居民。

革命军首领是郝梦雄,他是父亲的学生。在见到父亲和梦雄并骑缓缓地走过柳林时,我忽然感到一种光荣,这光荣是在梦雄骑着的那匹红鬃马的铁蹄上!

梦雄因征服了岭南各县逆军,升了旅长,驻扎在缉虎营,保卫全城。他家境原本贫寒,十岁时便离开家乡,从戎数载,转战南北。谁都以为他早已战死沙场,哪料到革命军纷起后,他首先回来响应。他少年得志,令人敬佩;夫人美丽勇武、憨漫天真,我叫她珊姐。

十岁生日那天,梦雄送我一匹小马,周身纯白,鞍辔俱全。学校散课后,珊姐和我骑着马去郊外,夕阳如染、柳丝拂髯的古道上曾留了不少笑语和蹄痕。

中学毕业前一年,梦雄和珊姐去驻守雁门关。他们临行时,我将已长得高大雄壮的白马送给珊姐,珊姐骑着走了三次,才追着梦雄的红鬃马去了。

八年以后,我尝遍人间酸甜辛辣,便由燕北繁华的古都,回到娘子关畔的山城。归途望见的崇岭高山,令我回想到幼年时经过的韩信岭、久无音信的珊姐和梦雄。

归家后去冠山小住。一天,我站在山峰上向四面眺望,云霞烟雾生于足下,万山罗列,如翠笏环拱,片片白云冉冉飘过,如雪雁飞翔。我为这非人间的仙境痴迷似醉。

下了山,忽然听见马嘶的声音,声音很熟,似乎在哪里听见过一样!我奇怪极了,重登上山峰,却看不见马在哪里!又越过一个山峰,我看见一带粉墙中,一排杨柳下,拴着两匹马,我失惊的叫起来,原来一匹是梦雄的红鬃马,一匹是他赠我、我又赠珊姐的白马。

我像骤然得到一种光荣似的,心中说不出的喜欢。重新下山,寻至人家,说明来历,我被领到客厅,厅里挂满写了梦雄上款的对联和他的像,收拾得很整洁。正入神时,帘子响了,一个穿着缟素衣裳的妇人走过来。我和她一步一步走近了,握住手,但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我真想哭,面前的憔悴苍老的妇人竟是当年艳绝一时的珊姐。而我呢,如今满面风尘,又何尝是当年的我。后来问到梦雄,她颜色渐渐苍白,说:“已在一年前死了!”我的头渐渐低下,珊姐紧紧握住我的手,我和她都在静默中哭了!

走到后院,我看见那两匹马很疲懒的立在垂杨下。我望着它们时心中如绞,往日光荣的铁蹄,是何等雄壮英武!如今英雄已死,名马无主!

珊姐骑上梦雄的红鬃马,我骑上白马,由后门出来。一片绿原,弥望的是黄色的麦穗、碧绿的禾苗。珊姐在前领着道,我后随着,俨然往日童年的情景,只是岁月和经历的负荷,使我们振作不起那已经逝去的豪兴了。

进了一片蔚浓的松林,迎面矗立着一块大理石碑,碑顶塑着个雕刻的石像,揽辔骑马,全身军装,碑上刻着“革命烈士郝梦雄之墓”。

我合掌低首立在梦雄墓前,致这最后的敬意和悲悼!珊姐两手怀抱着梦雄的像,告诉我他被害的情状和死时的慷慨从容。我才知道梦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不满意破坏人民幸福利益的现代军阀。他虽然壮志未酬身先死,但有一日后继者完成他的工作时,他仍不是失败的英雄。他的遗嘱是让珊姐好好教养儿子,将来承继他的未完之志,以填补他此生的遗憾!

听了珊姐的叙述,我被阴霾包围的心情中忽然出现了一道白采,我依稀看见梦雄骑马举鞭指着一条路径,仿佛望见我已陨落希望之星的旧址上,重新发射出一种光芒!而一种如焚的热情在我心头缭绕着,燃烧着!

(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两次出现的“一种光荣”,分别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小题2】文中梦雄送“我”白马一事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的红鬃马与刻画梦雄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捱。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晤。”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晤!”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把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E. 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小题3】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节选)
杨先让
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与广大的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进行制造,发展成一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从一种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郸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萌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天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雨米的生殖保护神形,五每代表,桃子代表生殖繁标和长寿,至于谐音会意,直喻,隐喻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不必细论了。总之,民间艺术的造型从来不表现事物的本相,作者必定以自己的意念将物象加以组合、变形,使之更富艺术意味。
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行。五色现进行组织配搭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大红、土黄。此外就是个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与西方艺术和中国非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相比,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显得独特而丰富。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所包括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气质、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应该是严肃而迫切的课题。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7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意念艺术”,艺术造型只为作者的意念服务,不必在乎科学属性。
B.民间艺术的意念沿袭民俗习尚的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或传承先人,或源自生活。
C.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不受比例观点限制,也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D.中国民问艺术的色彩是以原色为基调,往往取决于古老的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总说中国民间艺术是一套与广大的平民共存的有自身发展规律的庞大的艺术体系。
B.文章中间部分依次阐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空间处理和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C.文章多处运用例证法,意在证明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都是由民间艺人自己的意念来支配的。
D.文章结尾进步强调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的独特而丰富,与西方艺术和中国非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是一种由创作者的意念驱使对切形象的自由创。
B.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与其是平民艺术不无关系。
C.民间艺术的造型更富艺术意味,是因为作者以己的意念将物象加以组合、变形。
D.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之源,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值得珍惜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