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捱。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晤。”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晤!”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把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E. 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小题3】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6 06: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驯火者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
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
  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一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
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
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
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哲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
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
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梁思礼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
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
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学模拟电网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索。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这栋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
②粱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梁思礼院士自述》)
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思礼深受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成为第一代“驯火者”也因此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
B.作品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命途多舛,首先是指中国当时的航天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其次更是指研发工作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干扰。
C.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 1 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处理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D.作品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既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
E. 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
【小题2】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2

作为世界上储油量位居第二的石油大国的公民,经济上的辉煌曾经让伊拉克人昂首挺胸地过着不愁吃喝、不思劳作的阔绰日子,他们用地下黑色金矿,从世界各地换回金灿灿、银闪闪的金银首饰和贵重器皿,囤积金银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那时的富家新嫁娘可阔气了,仅身上装饰的耳环、项链、手镯、脚链、头饰就不止上万美元。女人们凑在一块儿最爱评头论足,开口闭口都是谁的金银首饰样子靓、分量重、成色好。有一位体态丰腴的贵夫人发誓要打造一条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项链。不久,她就戴着这条“巨无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不料,她的脖子实在是不堪重负,被项链磨得红肿起来。可是她不在乎,竟然让佣人用手提着项链在她身后,一时成为笑谈。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拉克陷入战争和制裁的深渊,国民经济每况愈下,一些穷苦的伊拉克人又做起了黄金梦。
以前,金银店生产火爆,打制首饰忙个不停,一些废弃的金渣银屑被店主随手扒拉到水桶中倒入水沟,顺着水沟流入底格里斯河。于是,这几年出现了一群淘金族。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河畔就出现一些高高低低的人影,大部分是孩子。他们聚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淘金、淘金、淘金。
淘金者专找与金银店有关的水沟入河处,用铁锹、铲子挖掘出那里的泥沙,边挖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沙中是否有闪光发亮的东西。前几年,淘金者大部分是孩子。这几年,前来一试运气的成年人也多了起来,但大都空手而归。因为那些有可能埋着金渣银屑的泥沙早就被淘金老手像篦头发似的梳理了好多遍。现在的淘金者想得到一星半点的金银,真是难乎其难了。
【小题1】过去伊拉克的经济情况
A.非常好,家家过着不愁吃喝,不思劳作的阔绰日子
B.不好也不坏,一般
C.很差,经济落后
D.令人担忧,缺吃少穿
【小题2】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拉克经济状况恶化是
A.由于这几年出现了一群淘金族
B.由于一些穷苦的伊拉克人又做起了黄金梦
C.由于陷入战争和制裁的深渊,国民经济每况愈下
D.由于前来一试运气的成年人也多了起来,但大都空手而归
【小题3】现在淘金者很难在河边找到金子,是因为
A.河里的金子已被淘完了
B.被金银店的老板已经在河里淘光了
C.孩子们把金子淘光了
D.被河水冲走了
【小题4】举“巨无霸”为例子,作者的目的是想
A.说明那位妇人可笑B.说明那位妇人很喜欢金首饰
C.说明当时人们很笨D.说明当时人们生活富裕
【小题5】贵夫人的“巨无霸”项链,一时成为笑谈。能够代替句中画线词语意思的词语是
A.一段时间B.一会儿C.暂时D.顿时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②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装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很优美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③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致。只密不疏,则必嫌迫塞。只疏不密,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缛。只淡不浓,则嫌单薄。(1)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2)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3)或以强烈见长,(4)或以柔和取胜,(5)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的。

④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一投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 ”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⑤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闻笔浪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⑥一张一弛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作品的艺术结构,似乎也可以适用于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过程。古人说,画家作画,有时候需要“解衣磅礴,有凌厉一切之雄”,有时候又需要“揎袖摩挲,有动不遗矩之妙”(见《芥舟学画编》)。这话说得有道理。,艺术创作,自然是极度紧张的劳动。不过,作者在精神上却不宜弄得过分紧张,太紧张,反而会失常态,疑是疑非,患得患失,产生不出好作品来。杜甫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是真正懂得创作甘苦的经验之谈。有时候,稍为“弛”一下,倒是会对创作有好处的。

【小题1】第③节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应划在____与____(两处皆填入分句序号)之间,该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关系为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先补全第④节所举事例的出处:《水浒传》中的“______”那一回,这是为了论证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3】第⑤节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____________,“绿叶”比喻_________(都用文中短语回答)。
【小题4】全文从文艺作品的________和文学艺术家的_________两个角度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规律。
【小题5】联系你读过的其他文学作品或你的人生体验,谈谈你对“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字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生产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颜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等惟妙惟肖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学科@网
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表情符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
【小题1】网络表情符号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小题2】请简要概括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