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
我和盛戎最初认识,是和他到天津去看戏。演员们知道裘盛戎来看戏,都“卯上”了。散了戏,我们到后台给演员道辛苦,盛戎拙于言词,但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朴素的,他的谦虚是由衷的谦虚。他是真心实意地向人家学习来了。回旅馆的路上,他买了几套煎饼倮子,有滋有昧地吃起来。他咬着煎饼保子的样子,表现出很喜悦的怀旧之情和一种天真的童心。我一下子对这个京剧大演员产生了好感。盛戎睡得很晚。晚上他一个人盘腿坐在床上抽烟,一边好像想着什么事,有点出神。不知是为什么,从这以后我总觉得盛戎的许多唱腔、唱法、身段,就是在这么盘腿坐着的时候想出来的。
盛戎的身体早就不大好了。编排《雪花飘》的时候,他那几天不舒服,但还是跟着我们一同去体验生活。《雪花飘》写的是一个送公用电话记录的老人的事。我们去访问了政协礼堂附近的一位送电话记录的老人。老头子六十好几了,一脸的白胡茬,还骑着自行车到处送电话记录。盛戎在那间屋里坐了好大一会儿,还随着老头子送了一个电话记录。
《雪花飘》排得很快,一个星期左右,戏就出来了。幕一打开,盛戎唱了四句带点马派味儿的“散板”:“打罢了新春六十七哟,看了五年电话机。传呼一千八百日,舒筋活血,强似下棋!”我和导演一听,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
为了编排《杜鹃山》,1969年那次我们到湘鄂赣体验了较长时期的生活。我和盛戎那时都是“控制使用”,他的心情自然不太好。他总是默默地跟着良伍走,不大说话。但倒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很能理解他的心情。虽然是“控制使用”,但还能戴罪立功,可以工作,可以演戏,他在心里又是很感激的。我觉得从那时起,盛戎发生了一点变化,他变得深沉起来。盛戎平常也是个有说有笑的人,有时也爱逗个乐,但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见他有笑影了。他好像总是在想什么心事。用一句老戏词说:“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他的这种神气,一直到他死,还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那趟体验生活,是够苦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捱。不生火,墙壁屋瓦都很单薄。那年的天气也特别,下大雪,同时却还打雷,下雹子,下大雨,一块儿来!盛戎晚上不再穷聊了,他早早就进了被窝。这老兄!他连毛窝鞋子都不脱,就那样连着毛窝睡了。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没有叫一句苦。
和盛戎合作,是非常愉快的。盛戎很少对剧本提意见。他不是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盛戎文化不高,读剧本是有点吃力的。但是他反复地读,盘着腿读。我还记得他那读剧本的神气。他读着,微微地摇着脑袋。他的目光有时从老花镜下面射出框外。他摇晃着脑袋,有时轻轻地发出一声:“晤。”有时甚至拍着大腿,大声喊叫:“晤!”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台上不“用”裘盛戎了。但他也并不闲着。有人上他家学戏,他总是很认真地说。而且是有教无类,即使某个青年演员条件差,他也还是手把手教。他不上台了,还整天琢磨唱腔。不单花脸,老生、旦角都研究。
盛戎得了病,他并不悲观。他大概已经怀疑或者知道是癌症了,跟我说:“甭管它是什么,有病咱们瞧病!”他还想唱戏。他为了清静,一个人搬到厢房里住,好看剧本。《杜鹃山》这个剧本,他一直不离手,他死后,我才听他家里的人说,他夜里躺在床上看剧本,曾经两次把床头灯的罩子烤着了。他病得很重了,有一次还用手在床头到处摸,他的夫人知道他要剧体。剧本不在手边,他的夫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子放在他手里,他这才平静下来,安心了。然而有志未酬,他到临终也没能再演《杜鹃山》!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
(摘编自汪曾祺《自得其乐》)
相关链接:
裘盛戎,京剧裘派艺术的创始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到达巅峰状态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老舍、曹禹及出租车司机、掏粪工人、饭店服务员等都提他的朋友。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的成立。
(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湘鄂赣体验生活期间,裘盛戎心情不太好,但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因为他知道自己还可以通过演戏、工作戴罪立功,解除“控制使用”。
B.《雪花飘》开幕时裘盛戎唱了四句带有马派味儿的“散板”,作者和导演都觉得“真是这里的事儿”,可见裘盛戎对送电话记录的老人的生活有着深入的体察。
C.作者和裘盛戎初识于一起到天津去看戏时,因为这个京剧大演员的诚恳朴素、谦虚好学、有怀旧之情和有童心,而对他产生了好感。
D.裘盛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读剧本有些吃力,但他却非常勤奋,经常通过反复研读剧本来把握、领悟其内容,到顿悟处他便不禁“晤”的一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记叙了裘盛戎先生献身京剧艺术的一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B.裘盛戎认真研究京剧艺术,耐心培养后辈,并积极促成了北京京剧团的成立,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C.作者觉得和裘盛戎合作很愉快,裘盛戎从不对剧本提意见,并不是他不当一回事,或者提不出意见,而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研读上。
D.裘盛戎平常是个有说有笑的人,到后来却变得很少有笑影,并且好像总是心事满足的样子,这说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E. 裘盛戎身体早就不大好,但这并未影响他对艺术臻于完美的追求,即使在病中仍手不释剧本,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极大赞扬和深深惋惜之情。
【小题3】作者在文末问“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裘盛戎呢”,暗含对裘盛戎精湛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赞誉。你认为裘盛戎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6 06: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遥远的杭州

田洪波

元旦的日历刚刚撕下,刘晓红他们4个知青就筹划着回家的事了。 

那天开过年工资,几个人就乐颠颠地去了一趟镇里,买回许多东西,大包小裹地捣腾起来,只有王广胜,一个人低头出门抽起闷烟。 

在这之前,大家曾约他一起搭伴回家,但王广胜谢绝了。由于他块头大,平日里就比刘晓红他们花销多。今年拿到手的工资不过30元零点。核计来算计去,尽管强烈地想念白发苍苍的母亲,最终王广胜还是决心不回去了。 

从胜利大队到莽山屯要买长途车票5元,从莽山屯到佳木斯火车票是10元;从佳木斯到上海硬座火车票要33.3元;从上海到杭州要3.6元,光路费就差不多了,路上还需要几天时间的吃喝,怎么掰手指头数都不够啊! 

其实,王广胜当天晚上就失眠了。夜里他默默流泪,他已经快两年没回家了,寡居多年的母亲是他永远的牵挂。 

“有啥需要我们给你带的东西?”不知何时,刘晓红站在他身后。   

王广胜急忙把眼睛看向天:“不,不用,谢谢你们的好意。” 

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但王广胜没动,半晌,猛地转身进屋:“我帮你们收拾东西!”

刘晓红眼圈也红了,她知道王广胜心里难受,叹了口气,跟进屋去。 

房东老何让刘晓红他们放心,他会换着花样给王广胜做吃的,保证不会亏待他,把几个人说笑了,才放心地上路。 

当天晚上,老何的屋子里清静了许多,只有高粱米的清香缭绕。老何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卷五香干豆腐,小心地切开,拼成一盘。又洗了几块白菜、萝卜,倒上一碟大酱,烫上两壶白酒,招呼王广胜吃饭。王广胜没滋没味地吃着,却并不说话。老何偷偷撩他一眼:“如果你真的想家,想你母亲,其实也不难。”  

老何说着倒满酒:“我有个主意,就是从莽山屯到佳木斯这段路程,你如果敢逃票的话,能成功,再精打细算地花,估计这一趟费用也就够了。”

王广胜已经喝得脸红了,决然地摇摇头。逃票,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是多么丢人的一件事,再怎么困难,他也不能干啊!当然,老何这是为自己好,为自己着想。王广胜无言地冲老何举了举杯。

晚上,王广胜彻底地在炕上烙开了饼,快天亮了才迷迷糊糊地睡着。随后的几天也是,整个人无精打采。

小米,面食,老何变换着给王广胜做着吃,但王广胜就是说不出那个谢字。他把力气都用到了黑土地上,发疯似地干活。

春节刚过,刘晓红他们就回来了,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气。大家给王广胜带回许多东西。刘晓红还给王广胜买了一副耐磨的手套,王广胜的心稍平静了些。

那天,王广胜肚子不舒服,被队长特批提前回家了,却正好撞上邻居王婶从老何家走出来的背影。王婶挥手说着回吧,别客气,没面没米了再去我那儿拿。

王广胜的心突然一紧,想着老何那几天对他的照顾有加,脸热了起来。他想说什么,一米八的大个子矗在那儿,半天却没动。

中午返回队部,有人给他带来一封信,是母亲寄来的。王广胜激动不已,颤抖着手急忙撕开。母亲在信上说,他托战友带给她的30元钱和20斤粮票已经收到了,让他别亏着身体,她一切安好。

30元钱?20斤粮票?这是一笔多么大的数字!几乎一年的工分啊!王广胜惊呆了。

他想到了刘晓红他们,想到他们回来后,绝口不提回家的事,想到他们小心翼翼的神态,想到他们带给他的那些东西,想到他们怎样历尽艰难,在杭州的偏僻小巷里找到他的家,把节衣缩食省下来的一张张纸票递到母亲的手中。

王广胜蹲下身,哭得像个孩子似的。(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王广胜收到母亲的来信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使情节陡然逆转,顿生波澜。
B.房东老何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敏感自尊的王广胜小心翼翼,照顾有加,但他也是一个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这从他要王广胜逃票可以看出。
C.小说写王广胜无意中撞见从老何家出来的邻居王婶,主要目的是暗示王婶爽快大方、乐于助人,让王广胜印象深刻。
D.小说故事温馨动人,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注重在细微处着墨,如“刘晓红沉默一下,用手轻轻捶了捶王广胜”,一个善解人意的朋友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关于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王广胜,有人认为是关心帮助他的群体,你认为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实题材作品数量显著增加,是当下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领域的突出特点。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现实题材作品在近5年共有1195部,其中京昆类22部、地方戏类642部。戏曲艺术团持续用饱满的艺术热情,正视丰富的现实生活,承载着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文化重任。不过,现实题材创作虽然数量较大,但艺术精品明显不足,不良倾向有待大力纠正。特别是为数不少的现实题材作品呈现出重宣讲轻艺术、重即时轻长远、重投排轻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不能让现实题材在舞台上成功地成为人们“情感认同”,这样的作品最易轻率投排、即时宣传,但很难留得下,造成物力、人力和创作热情的浪费,甚至消减剧种的艺术积累和剧团的艺术优势。

相较于中国戏曲近千年的艺术积累,创作实践不过百年的现实题材创作,面临诸多艺术困境。现实题材创作的挑战性尤其要让作品更加契合戏曲现代化的使命。所谓戏曲现代化,是用戏曲传承有序且不断拓展的艺术表现手段深刻表现现代情感体验,积极引领当代精神生活,让戏曲作品鲜明地彰显出当代中国在传承文化传统、追求现代理念时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民族个性和民族风采。对现实题材人物的塑造,不能完全依照传统脸谱式提纯了的二元化范型,不能完全走向高大全的简单化表现,而要创设属于生活质感的形象典型;在展现现实生活时,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程式技法,也不能完全没有依傍地照搬生活实际,而要创造可以驾驭现代生活的表演范式。唯其如此,现实题材创作才能最终接通现实生活的审美化再现和中国戏曲庞大而优秀的艺术体系。这也正是现实题材创作在推进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戏曲在现实题材创作时,首要任务是树立精品意识,要把艺术精品作为现实题材的创作目标。在主题立意上实现思想道德的现代剖析,让传统优秀文化精髓真正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道德与思想本就是戏曲最擅长表现的内容,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现代化提升,这是现实题材创作盘活戏曲传统资源的重要内容;在艺术上实现传统技法的提升再造。现实题材作品不需要也不能放弃前人艺术遗产,同时更需要积极拓展符合戏曲艺术规律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壮大戏曲艺术体系;在人物形象上实现生命质感的深度挖掘,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载体,也是戏曲彰显人民性的艺术标准。

同时,戏曲艺术团队要避免一窝蜂地转向现实题材创作,要充分尊重戏曲艺术传统、尊重团队创作的艺术个性与能力。

(摘编自王馗《现实题材需精品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现实题材的戏曲作品数量较大,但是在现实题材创作时缺乏精品意识。
B.中国戏曲的艺术积累有近千年,但常轻率投排,必然会面临着许多艺术困境。
C.戏曲要实现现代化,需要能够深刻表现现代情感体验,积极引领当代精神生活。
D.现实题材戏曲的创作,无论主题立意上还是艺术上都要对传统进行提升再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现状写起,然后从戏曲现代化和打造精品两个角度来论述。
B.文章从现实题材人物塑造等角度,论述了现实题材创作在戏曲现代化中所负的责任。
C.文章从主题立意、艺术技法、人物形象、创作团队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创作艺术精品。
D.文章提出要避免一窝蜂转向现实题材创作,是为了论证戏曲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剧种的艺术积累和剧团的艺术优势在消减,是因为现实题材作品都重宣讲轻艺术。
B.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挑战性有很多方面,而盘活戏曲传统资源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C.现实题材戏曲创作与审美化再现和中国戏曲艺术体系接通,就能实现戏曲现代化。
D.戏曲可以通过深挖人物形象的生命质感、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彰显其人民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前3月,热点城市房价持续回落,个别大中城市房价趋涨;随着调控不断加码,4月热点城市楼市开始降温;5月上海和北京房价环比“零增长”;8月,15个热点城市全面止涨;到11月,11个城市房价回到一年前。
同时,城市房价分化明显。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1%和0.2%,同比涨幅则均连续14个月回落。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5%和0.3%。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4%和0.3%。
分析称,随着一线城市房价的回落,预计其他城市也会积极跟进。从实际过程看,当前部分二三线城市已经出现房价下跌;此外三线城市政策总体宽松,但要警惕需求透支现象,不过总体上该类城市后续房价上涨动力会减弱。(《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12月28日)
材料二:
2017十一黄金周重点城市楼市日均成交面积及同比
图:2017十一黄金周重点城市楼市日均成交面积及同比

图:2017十一黄金周二三线重点城市成交面积及同比

注:数据于CREIS中指数据 fdc.fang.com
材料三:
近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再次提出了“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的要求。业内告诉记者,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的内容,是2016年“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2017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研究建立长效机制”的进一步继承深化。
从这些内容里可以看出三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一是楼市调控长效机制将加速建立;二是目前紧缩性的调控政策会长期持续,短期内基本不会放松;三是一城一策、分城施策的差异化调控方式不会改变,未来将看到更多城市出台收紧新政,也能看到部分城市仍在积极去库存。在业内看来,根据中央精神,2018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将由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
(人民网 12月28日)
材料四:
《中国住房发展报告》预测,本轮楼市回升小周期接近尾声,2018年将迎来新一轮调整和降温期。在具体指标上,住房价格增幅或将继续保持平稳下降,商品住宅销售额增幅较2017年增幅将明显回落;全国总体库存将会进一步下降,但降幅会有所收窄。
具体分城市来看,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认为,一线城市因供地量放缓、租赁用地比例增加,地价攀升等因素,进入“慢周转”时代,预计2018年放量机会比2017年多一些,但由于楼市调控继续从严执行,难以有大机会;二线城市尤其是弱二线城市2018年仍然有放量机会;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周边的三四线城市有阶段性放量机会;其他三四线城市上半年还有放量机会,下半年由于交易量被透支,很难说会继续延续。
不过在租购并举的政策背景下,上述报告认为,住房租赁市场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万亿级市场,2018年住房租赁市场将有显著提升,其中一二线城市的份额占比和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楼市未来发展,张宏伟表示,这一轮周期为两年下行周期和两年上行周期:去年10月到2018年历时2年左右下行调整期,2019年~2020年历时两年楼市上行期;2019年成交量以上涨为主,2020年房价会有新一轮上涨。
(中国网·财经  12月2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城市房价分化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11月份房价有起落,一线城市房价下降,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涨。
B.2017年十一国庆黄金周二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同比有增有降,其中苏州、东莞降幅明显,宜昌、南宁增幅较大。
C.国家反对投机炒房的定位不变,将加速建立楼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不会松动且会长期持续紧缩性的调控政策。
D.《中国住房发展报告》认为住房租赁市场具有较大潜力,2018年一二线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的份额占比和总体规模较2017年会有所提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材料二都显示了楼市成交的数据,材料一主要是从价格的角度,材料二主要是从成交面积的角度,二者都很直观清楚。
B.材料二中2017年黄金周期间所有一线城市成交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的情况,正好验证了材料一中一线城市房价回落的现状,说明调控效果明显。
C.材料三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精神的解读,材料四则通过专业的报告和专家的分析,对2018年及其后楼市的前景作了预测和展望。
D.四则材料或叙述说明,或描写议论,数据详实、分析科学、预测精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分析概括我国楼市今后的走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经典的建构

说宋词是经典,今天已经不会有人怀疑。可在宋代,词体刚刚流行的时候,压根儿就算不上是文学。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说,经典,不是生来就是经典,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诗词经典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清以前鲜有评说,直到晚清才引人关注,当时著名学者王闿运评其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到了现代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而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

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在清代以前知名度不高,到了现当代,由于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与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主流价值观念非常合拍,因而受到关注成为经典。

经典是变化的,在这个时代奉为经典的,另一个时代不一定被视为经典,这说明经典的形成和确立又具有变异性。比如南宋人编有一部词选,叫《草堂诗馀》,在当时说不上有多大的影响,可到了明代,就成为十分流行的经典文本,写词的奉为典范,读词的爱不释手,各种注释本、评点本是层出不穷。可由于词学观念的变化,《草堂诗馀》又大受冷落,康熙年间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等人不遗余力的贬抑排斥《草堂诗馀》,从此热门的经典《草堂诗馀》就再也无人问津了。朱彝尊的《词综》和张惠言的《词选》代之而为当时流行的经典词选读本。到了二十世纪,《词综》《词选》又风光不再,而被朱祖谋的《宋词三百首》等选本所替代。

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有可能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逐渐成为经典名篇。比如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在宋明清三代是不入流的作品,而自从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其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拈出来阐释为一种做事业、做学问的境界后,这两句词就成了名句,整首词也跟着成了名篇。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因为伟大领袖***“反其意”而追和之后,才受到人们的热捧,成为名篇。这些都说明了经典形成中的“名人效应”。选择经典本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个人爱好,但个体总会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而群体中权威和领袖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因而“名人效应”就成为经典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此外,“故事效应”也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它的经典化。所谓“故事效应”,即一篇诗词作品,如果有创作传播方面的逸闻趣事,往往更会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它的广泛传播和接受。宋词在经典化过程中,“故事效应”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醉花阴》,姜夔的《暗香》《疏影》等都有吸引人的故事。

当然,“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一篇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含量和艺术质量。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改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典不是与生俱来的,像唐代许多诗歌,有的直到现当代才被确认为经典,可见经典的最终确立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认同过程。
B.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成为历代经典,是因为词中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暗合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和主流价值观念。
C.明人喜欢《草堂诗馀》,清人推崇《词综》《词选》,二十世纪又盛行《宋词三百首》,体现了经典形成中的变异性。
D.“名人效应”“故事效应”都能提高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促进作品的经典化。
【小题2】下列关于“名人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界泰斗王国维、政坛领袖***偶然的发现和阐释,使不很知名的两首词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经典。这说明一篇作品要成为经典,“名人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名人的意见常常成为主流的、主导性的意见,被群体成员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个体对经典的选择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
C.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最终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而成为经典名篇,一方面取决于“名人效应”,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质量。
D.一篇优秀的作品经过名家的阐释或称扬,更容易成为经典。所以“名人效应”是作品经典化过程中外在的助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最终能与唐诗媲美争胜,被奉为一代之文学,是经过了千年的淘汰和选择的。所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量。
B.经典的时代性和变异性表明,经典是需要不断发现、建构的。一篇不很知名但内涵丰富的作品有可能成为经典,但经典要想永恒也非易事。
C.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不仅依靠名人的热捧,更在于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仅仅依靠名人的炒作,一篇普通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
D.普通读者常常会对故事感兴趣,因而,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如果有创作传播的逸闻趣事,会更加促进作品的经典化。许多宋词成为经典,“故事效应”功不可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韩秉方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出世无为,以柔克刚。这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似乎是对立的,其实是互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据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西行入周向道家祖师老子请教问礼。两家还都共同尊奉众经之源《易经》为经典。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尊奉儒家为“正统”,但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战争动乱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此后,在隋末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唐朝,又遵法李氏祖先老子之道,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创了盛唐伟业。

儒学、道学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大都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士子们若能“学而优则仕”谋得一官半职,则入仕干政,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为天下人谋福祉。一旦仕途失意,或进身无门,则往往到道家那里找安慰,回归自然,即走上所谓的“独善其身”之路。前者典型是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而后者当属“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

而且,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节选自《读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是(   )
A. 儒家鼻祖孔子曾向道家祖师老子问礼,都举《易经》为经典,所以两家学说得以互补。
B.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C. 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轨迹多为杜甫般的“独善其身” 和李白类的“兼济天下”两类。
D. 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儒、道、佛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这台戏”站稳立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 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C. 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恢宏独特性。
D. 文章针对儒道学说,先简介其异同,接着论述其互补与兼容性,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仅遵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可能没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道家主阴柔,儒家主阳刚,两者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
D.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