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生动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8 05:3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内经》还确立了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对形与神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牲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式。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成为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精神活动的主体。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摘编自刘雅芳等《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系统的精神医学认识和理论,这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
B.《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和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中医医学的观点。
C.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在调节人的心身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
D.“心”的概念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存在于中医精神医学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疾病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肯定中医精神医学的存在,接着阐述中国哲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意义,最后论述一元哲学观对精神医学的影响。
B.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论述力度,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C.文章第三段运用冯友兰的观点和白居易的诗句,论证了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哲学对人的心身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是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突出了“心”为精神活动的主体,否认心身一元哲学观。
B.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因此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C.儒道释学说蕴藏着不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因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往往采用三家思想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D.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心灵成长,提升心灵境界,从而起到心理治疗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周易》产生的历史渊源至为悠久,可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周易》由原始的八卦符号演变为六十四卦,直到西周初期卦辞、爻辞才编定完成。《周易》经文的形式和内容确定之后,其象征意蕴与卜筮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渗透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观念,但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真正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的,则是《易传》(《十翼》)的出现,这也标志着《周易》经典最终完成。从汉代开始《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是有其内在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极具示范意义。特别是从唐代开始,《易》为“六经”之首的地位从未受到任何挑战。随着儒家经典范围不断拓展和扩大,从“七经”“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最终形成,《周易》便自然从“六经”之首转而升擢为群经之首。

《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对后来儒道两家将其作为自身的经典并屡屡援《易》立说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不待言。《周易》在汉代位列儒家经典之首,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地位,魏伯阳以《易》说丹,王弼以老解《易》,又进一步强化了《周易》在后世道家、道教中的经典性质。对于《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之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日》指出;“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总目》的立场,旨在批评历史上《易》立论的现象有损于《周易》作为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但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在儒道两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也获得了相应于典范意义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总目》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用易》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地位根深蒂固的重要事实。

《周易》有着最为悠久的成书史、传播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随时随地可见《周易》及易学思想泛起的层层涟漪。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中,《周易》位于经部之首,相较于经部其他类文献,《易》类文献数目最多,这应是《周易》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绝佳范例。不仅如此,《周易》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也被道家尊为“三玄”之冠,又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和阐扬,更足以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之诠释方向的廷展性和丰富性。

《周易》“综合百家,超越百家”,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远远高于其他经典、其他学术的尊崇地位。如果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易》为之原”及《周易》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与体现的包容意义,或许会有新的体认。

(摘自2018年04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天人之学的繁盛不仅提高了《周易》经典的历史地位,对于后世统治者政治与文化策略的操作也极具示范意义。
B.兼具儒道思想体系的《周易》在汉代取得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它被位列于儒家经典之首。
C.被儒、道、佛诸家尊奉或倚重,说明《周易》自身内含的天道与人事的诠释方向具有其延展性和丰富性。
D.对作为经典的《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极具兼容并包的思想特色,《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简明而中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周易》产生的悠久的历史渊源起笔,然后层层论述《周易》被尊崇为群经之首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B.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在《周易》的历史地位本身,而在揭示其雄冠群经之首的内在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C.文章强调《周易》位于《四库全书》经部之首,《易》类文就相较于经类其它文献数目最多,它应是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核心地位的最好范例。
D.文章引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意在批评历史上援《易》立论的现象有损《周易》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在所有中国古代经典中,产生的历史渊源最为悠久,据史记载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B.《周易》作为经典最终完成的标志,是它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
C.儒道两家将《周易》作为自身经典并常常援《易》立说,是《周易》及易学的思想体系兼具儒道互补包容的格局直接影响的结果。
D.从汉代开始,《周易》就被尊崇为群经之首,自此以后,它的“六经”之首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挑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米的恩典

甘典江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

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词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既表达了对米的深厚理解,更增强了文本的厚重与力量。
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
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
【小题2】综观全文,文章结尾句中大米的“恩典”包括哪些?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2018年“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评选结果已揭晓,30位来自各行各业基层一线的青年榜样获此殊荣。

其中,既有从事“天宫一号”信息系统设计工作,首创性提出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柏林厚;还有带领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为20876名视障人士做助盲志愿服务的曾鑫;更有把京剧带上《中国有嘻哈》《创意中国》《我要上春晚》等舞台的京剧青年团演员谭正岩以及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创作者孙玉芊。

此次开展的“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主题教育活动,面向全市各行各业基层一线,寻找、推选在改革开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青年榜样。

主题活动自今年7月启动,在团员青年中引发热议。运用线上线下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覆盖人数过百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介绍,下一步组委会将举办榜样人物发布活动,描绘出当代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楷模群像。将全市团员青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推向高潮,带动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潮。

材料二:

日前,作为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剧目之一,复旦剧社原创话剧《种子天堂》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上演。该剧根据“时代楷模”、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生前真实事迹编排,主人公坚守信仰、无私援藏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作为复旦剧社近年来自导自演、讴歌新时代楷模的一台优秀剧目,《种子天堂》用生动丰富、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钟扬同志的风采和精神,取得了教育人、激励人的良好效果。

人们不会忘记,他不顾高血压、心肌肥大,坚持16年援藏,带领学生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共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4000够多万颗;他帮助连硕士点都没有的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仅带领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还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推向世界;他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

《种子天堂》诠释了钟扬同志53年的生命厚度和人生高度,饱含着复旦人对钟扬同志的深情追思。复旦剧社社长、2015级硕士研究生朱逸骏是钟扬扮演者。在创作过程中,他反复揣摩、不断思考。作为主演,导演要求他不能单纯从外在形式上模仿钟老师,而是用最单纯、质朴的赤子之心来出演。

校园戏剧从原创性、实验性、探索性的角度出发,才更具有纯粹的情感共鸣。面对与角色年龄相差悬殊的学生们,他们深入角色肌理,尽可能质朴地呈现出来,关键是“感受钟扬老师,汲取一种力量,收获成长”。《国话研究》主编颜榴认为,《种子天堂》选材独到,“这部戏的核心主题是关于种子,这个种子既是生物种子、精神种子,也是教育种子。高校剧社排演这样一部戏,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一场话剧,与感动相遇》,《人民日报》2018年12月5日)

材料三:

CCTV中国创业榜样评选自2016年首次成功举办,到今年已是第三届,评选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电视台的高度扛起双创舆论宣传大旗,助推“双创”生态建设。树立创业榜样,传递创新精神,中国创业榜样评选以人物视角把握经济走向,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今年的评选,汇集了智能AI芯片等具有高度竞争力的项目,这些项目有的走在世界科研前列,有的打破国际垄断,获奖者不仅是行业翘楚,而且正以极大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行业的发展,照亮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此外,今年的评选还汇集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的富硒茶旅项目,致力于农村“煤改电”、减少空气污染的石墨烯取暖项目等。通过对这些创业榜样和项目的展示,充分响应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

(摘编自《河北青年报》2018年12月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评选活动历时数月,借助于线上线下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参与人数众多,行业覆盖面广,选出的榜样人物都是基层青年。
B.复旦剧社的话剧《种子天堂》在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让人落泪,这与主人公钟扬祟高的精神、先进事迹和话剧角色的质朴呈现有关。
C.反映时代楷模的高校话剧《种子天堂》演出后获得成功,一定程度上为校园剧社排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对高校剧社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D.起始于2016年的CCⅣ中国创业榜样评选活动,顺应时代潮流,导向明确、发展基础好,虽只历时三年,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的代表,柏林厚、曾鑫、谭正岩、孙玉芊等人的身上都凝聚着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B.复旦大学钟扬教授放弃大都市优越生活,为了心中梦想,不顾自身疾病,援藏16年,彰显了科技教育工作者生命中应有的厚度和高度。
C.钟扬教授不仅为植物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众多“第一”,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并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了植物学人才。
D.2018年CCTV中国创业榜样评选中,不仅包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翘楚,也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及提倡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式的相关项目。
【小题3】请结合材料谈谈开展时代楷模评选、学习活动具有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夜泥醉
年三十下午,往日的车辆、人流,都没了。天上飘起雪花。雪花凉丝丝地落到他缩着的脖子里,然后贴着皮肤瞬间融化。他现在有点后悔自己的决定。要不,他该在老家的热炕上,看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春联,听着侄子们燃放的鞭炮,吃着母亲包的热水饺了。
一大早就给母亲通话,说电视台值班,回不去了。母亲叹口气,怎么老是忙,比省长还忙。还没到护城河,就听到了黑虎泉三个虎头喷水的呼啸之声。这里往日人满为患,现在独独他一个,一人面对泉水,感觉有点奢侈。一片枯叶落到泉池中,像滚沸的水饺,翻上翻下。
远远地来了一个提水的人。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他把拴上水壶的绳子送到黑虎泉的虎头那里,泉水冲得水壶往外挣,老人拽紧了绳子,使劲靠近虎头,终于将水壶灌满,提上来。老人主动打招呼,年轻人,怎么还不回家忙年?
他说,没有可忙的。他问老人,老人家说老家没什么人了,父亲母亲去世了,就没有家了。他乡,就是故乡了。年轻的时候,老是忙,不回去,现在想回去,也不那么容易了。老人的话,让他心头一凉。看着老人艰难地提着泉水远去的背影,他脑中显现出母亲的白发和渴望的眼神,眼圈里竟然有了泪。
天地余一卒,执杯独彷徨。手里其实空空如也,但他感觉该端着杯子,他渴望喝醉。护城河竟然冰封了。济南的护城河比他老家的浯河要差得远。他记得小时候跟大哥去滑冰。滑着滑着,他不小心滑到冰薄的灵湾里,咔嚓掉下去了。大哥猛地匍匐到冰上,一点一点地把手伸给他,把他拉上来。大哥又抱来一捆棒槌秸点上,冬夜里的火苗,舔着他哥俩的脸。大哥让他着贴自己的身子,他感到无比温暖。他经常回忆那个夜晚。
可是,现在不知是他变了,还是大哥变了。大哥是镇上的招聘干部,算是股级吧,大哥总要他给镇书记说话,希望能提升一级。他说人家书记忙。但哥哥总是说自己不关心他的政治前途。后来有一次,他见到县委书记,顺便说到大哥。县委书记竟然知道他大哥。他说,我大哥能吹。唉,没办法。县委书记说,可以理解嘛。后来给他大哥解决了一个副科级。大哥就更显摆了,过清明节,还要开着小车回家添土上坟。
想起大哥,他觉得没有对不起他的,倒是一想起大姐,他就心里难受。当时他和哥哥上学,父亲就不让大姐上了。大姐也没反对。他上三年级那年,看到人家都有《新华字典》,他回家也想要。但家里没钱啊。隔了几天,大姐把她的长辫子铰了卖了,给他买了一本字典。至今这本发黄的字典,还在他的书橱中最显眼的位置。他对大姐说,等我上了大学,我一定好好待你,让你的孩子也上大学,我管学费。大姐的孩子转眼也上了大学,但大姐没有让他拿学费。哪怕最困难的时候,大姐也总是说没事。
跺跺脚上的雪,他提着买来的酒,在雪地里晃荡,漫天的白。所有的垃圾都被盖住了,干干净净。他拐上护城河桥,然后来到边上的一个工地,他是要找老赵头。记者搞“走转改”活动,他就采访了老赵头,二人也成了忘年交。
老赵头的门开着,他刚坐到马扎上,踩到了一只猫的尾巴,猫大叫一声。这时,他看到老赵头这间简易房里有好几只猫的眼睛。老赵头说,别怕,是些流浪猫,我平时喂它们,它们就都来了。
他们开始喝酒。他把酒放在地铺上。老赵头不知从哪里还弄了块驴肉,用刀子随便划拉开。简易棚旮旯里还有半蛇皮袋子花生,生的,还带着皮,皮上沾着土。老赵头说,这是闺女让外甥年前捎来的。
老赵头说,花生沾着老家的土,我觉得才够味。雪在下着,一老一少默默地喝着酒,喝一口,就剥一个生花生吃,喝一口,就再剥一个。他们都没去吃那驴肉,驴肉在灯光下,像一块泥巴。他们其实也成了泥巴。烂醉如泥,是真正的雪夜泥醉。
门外,鞭炮声开始炸响,整座城市炮火连天,烟火弥漫。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中的“雪夜”点明了故事所发生的环境,而“泥醉”既是故事的中心事件,其中又蕴含着人物无限的伤感。
B.小说中写护城河在往日人满为患的现象与现在只有“他”一个人的情景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出其内心的孤独。
C.文中回忆小时候“他”大哥从冰河将他救起并与“他”在火旁相偎的情节为下文“大哥”以有过救命之恩向“他”提要求埋下伏笔。
D.小说中的“他”与老赵头是忘年交,两人在大年三十的雪夜喝得烂醉如泥,主要原因是在异乡共度新年引发了二人的共鸣。
【小题2】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却刻画出世间情态,试探究小说中老人、大哥大姐、老赵头身上所体现的世间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