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①

[美]大卫·马纳尼斯

(本报讯)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昨天②宣布取消《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的获奖资格。这个决定,是在该记者承认她的获奖作品纯属捏造后宣布的。

库克的报道《吉米的世界》,讲的是哥伦比亚特区一个八岁男孩吸食海洛因成了瘾。这篇报道据说是通过采访吉米本人、他母亲及其同伴写成的。现在库克承认,她从未采访过其中任何一个人,而是根据华盛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提供的关于吸毒者的材料编造了这篇报道。

在她承认编造假报道后,有人揭发她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是编造的。库克曾说过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瓦萨学院,并在托莱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昨天,库克辞去了在《华盛顿邮报》的职务。

“像珍妮特·库克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居然编造假报道,这实在是一幕悲剧。”《华盛顿邮报》主编本杰明·布莱德里说,“对报纸来说,信誉是最宝贵的,而报纸的信誉完全取决于记者的道德品质。记者的品行不端,会造成严重后果。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向读者交代清楚事实真相,向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道歉,并立即设法完成恢复报纸信誉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

负责普利策奖获评奖工作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院长奥斯卡·艾里奥特昨天下午说,委员会经电话投票决定撤销库克获奖的资格,由候补受奖人领奖。艾里奥特说:“我很伤心,这位优秀女记者的锦绣前程就这样毫无必要地给毁掉了。”

二十六岁的库克昨天发表声明说:“这篇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对此,我追悔莫及。我谨向我的报社、我的职业、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致歉。”

库克的报道是1980年9月28日发表的。报道发表之前,库克对主编说,她得对吉米及其母亲负责,因为她曾答应不透露这母子俩的真实姓名。库克还说,吉米母亲的男朋友威胁说,假如有关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他就要记者的命。库克的报道发表后,立刻就在该城引起了强烈反应。马里昂·巴里市长和警察局长杰弗逊立即组织了一个小组,设法找到吉米以便给他治疗。但这项工作毫无结果。巴里表示,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吉米”的孩子。

《华盛顿邮报》还了解到,星期二③午后库克提交给普利策奖评奖委员会的自传也有失实之处。原来,瓦萨学院的官员前来拜访布莱德里,指出库克只在那里上过一年级。同时,美联社也派人来反映:库克在托莱多大学只获得过学士学位。了解以上情况后,布莱德里、经营主编和都市版主编立即同库克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她由矢口否认到后来终于逐项承认了自传中的编造。库克的交代,使主编们进而怀疑使她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是否属实和吉米是否确有其人。

后来,库克同城市版主编一道驱车前往华盛顿东南区某处,据库克说吉米就住在那里,但她却找不到他的住所。《华盛顿邮报》的几位编辑同时查阅了库克报道这件事时的采访笔记,并审听了几卷当时的采访录音带,随后确定,《吉米的世界》一文是库克仅仅根据她得到的某些真人真事拼凑起来的。

星期三凌晨,库克承认吉米根本不存在,报道是她根据几个年轻吸毒者的真实故事编造的。

《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唐纳德·格拉汉姆昨天说:“本报同仁均认为,首要的义务是尽力查明我们为什么刊登了这篇假报道。”在谈到库克时,他说:“本报许多同仁一直同她的亲属保持联系,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她。”

(节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

(注)①普利策奖:以美国著名报人J.普利策的遗赠为基金设立的奖金,新闻奖每年一次授予有优异成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②1981年4月15日。③1981年4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报道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昨天”这个词多次出现在这篇报道的文字中,这样做不仅突出了报道的时效性,也表明了发布本报道的急迫性。
B.文中先后引用了《华盛顿邮报》主编、普利策奖评奖工作负责人和库克本人的话,重在突出炮制假新闻的危害。
C.《华盛顿邮报》几位编辑查阅库克的采访笔记和审听其采访录音带后认为,库克的报道虽属拼凑但有一定真实性。
D.从全文看,披露库克编造自传事件,不仅是要表明库克造假的错上加错,更在于表明对库克错上加错的深恶痛绝。
E.文中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发现和处理库克造假丑闻的有关人物,是在表明人们对待这一事件的严肃态度和重视程度。
【小题2】文中回顾了揭露珍妮特·库克炮制虚假报道的过程,下列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展开了导语的有关内容。
B.表现出《华盛顿邮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的职业精神。
C.表明了坚守新闻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的鲜明立场。
D.为了更好地批判珍妮特·库克的造假行为,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恶劣,提醒人们引以为戒。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篇报道的导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25 04:4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三教九流,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的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班固坚持“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的写作原则。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形迹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机构,秦汉以前即有类似机构的设置。自汉武帝以来,各王朝政权都以各种名义设置了不同的殿阁,以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里所说,还只是先唐文馆的第一大类:中央文馆。
此外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自晋至隋亦史不绝书,前后相望。这些文馆又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如梁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所开之馆,其兴起和运转,背后就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六朝权臣使府,亦具一定的文馆色彩和政治斗争背景。此外,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国家常设机构,更是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这些文馆在汉隋政治社会上层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馆中所聚文人众多,其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活动也较为繁杂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馆阁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树立起藏书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学中枢的集体印象,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在人们心目中,馆阁不仅是高等官署的标志,更是特殊文化身份的标签。
自汉至隋,文人担任过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的占去大半,寒士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一边倒式的作者构成,就是缘于先唐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门第高下授官,重要的文馆职官主要授予名门子弟,政治制度主要用来保障世族利益。由此,先唐各代有文化、能创作的,多是些出身高贵的殿阁学士、秘书著作,文馆则是这种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学士是贵族文化观念在文学上的践行者。文馆学士多出身华贵,崇尚清雅,一旦进入文馆,文学就会向雅丽的方向发展。古代自西汉以下,之所以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馆的存在和学士的推动。易代之际王业草创,人心思治,帝王感于时势,一般都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文馆也刚刚成立,未成气候。文学受此影响,一般都比较质朴。后来随着形势稳定,文馆也相继建立,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枢纽,文学在它的牵引之下,会向着雅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一旦新朝建立,旧的文学观念就会遭到批判,这时文学受新风气的影响,又会一度由丽返质。就这样,文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在质和文之间往复摆动,存在着代际变化,并和时运的交替对应。《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对此加以文馆制度的考察,也有必要,毕竟文馆在唐前各代是一个关系到文学盛衰的关键部门。
(摘编自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是先唐各类文馆的基本职能所在。
B.先唐文馆建设盛行,有中央文馆,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
C.中央文馆在汉隋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长期对政治、文化、文学、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D.馆阁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这与馆阁的特殊地位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引萧子良和杨广所建文馆为例,意在证明太子和藩王所建文馆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
B.第二、三段采用分类说理的方法,分门别类地阐释了不同类别的文馆在当时政治社会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C.作者采用缘果求因的说理方式,揭示了文馆中寒士稀少的深刻原因,即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占去大半
D.本文立论深刻,善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学由丽返质、由质而丽的背后是王业草创和朝代昌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对先唐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贵族政治制度于先唐时期长期存在,致使寒门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遇十分稀少。
C.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就是因为文馆存在和学士推动。
D.古代自西汉以下,文学发展的趋势存在着代际变化,刘勰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没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能称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若要进一步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推进,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亚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性,包括静态、被动的知识与表现为思考议论的见解,后者要更高一层。
B.感性,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这种感官经验可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
C.知性的散文,如果在声调、形象、文字和条理性等方面做好,就可以成为美文。
D.广义的感性之美不仅体现在文字优美的散文中,也蕴藏在逻辑严密的议论文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知性”“感性”两个不同概念做了简要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辩证意味。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散文的知性”与“论文的知性”的差异。
C.文章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为例,论证了知性的散文也有动人的感性。
D.文章指出了感性的狭义和广义之别,文章所指的散文的感性是狭义的感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都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以理念与情感为对立,以知性与感性为区分。
B.散文的知性和论文不一样,因为散文要体现理趣,不擅长推理,没有长篇大论。
C.任何文章,只要具有饱满的逻辑张力、完美的声调和修辞,必然是文章中的极品。
D.要实现散文的感性之美,并不容易,需要散文家同时具备诗人和小说家的本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形貌苍古的永乐大钟

⑴多么令人生敬又令人生畏的一口大钟。它诞生在岁月的另一端。580多年前,以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而昭彰史册的明成祖朱棣,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并为迁都北京肇基定鼎,下令铸造了这口无与伦比的大钟。它既是朝钟,又是佛钟。今天,我们肃然仰望这个形貌苍古的明代孑遗,仍然仿佛看到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沉沉垂挂在天地之间!

⑵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似乎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诗人的事,后来才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始染指其间。诚然,永乐大钟是明代人文景象的直接映射和重要索引,但却更是14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峰造极的经典之作,是580年前冶金、铸造、力学、声学等各项技术整体水平的真实物证。 通过这口大钟展示的“谜面”,我们可以猜出5个世纪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许多“谜底”

⑶永乐大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大钟含铜80.54%,锡16.41%,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通高6.75米,口外径3.3米,重46.5吨,上下各处厚度变化有致,洋洋23万字经文铸满了钟体内外。如此巨大的尺寸和重量,如此精美的质地和工艺,即使500年后的当代铸造技术,面对美仑美奂的永乐大钟也不能不深深鞠躬。

经过反复研究和考证①,科学工作者已经能清晰描述当年铸造大钟的方法和过程。这是初创于2000多年前商周时代的陶范法,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为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工艺。他们营造了一个壮观而宏大的场面:在地上挖出10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⑸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500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⑹冷却又是一道致命②的工序。坑内是一团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必须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钟体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大钟就因冷却过程中的闪失出现裂纹,结果沦为一口哑钟。而孕育永乐大钟的地坑此时是一个天然的自动冷却系统。可以想象当年劳苦的工匠们付出了多少精心呵护,才能确保永乐大钟在平安降温中平安降生。

⑺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23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了。也许③是对夺取皇位中杀伐过多生出了悔意,也许因战胜所有敌手后反倒厌倦了人间的纷争而皈依佛门,明成祖晚年潜心撰写《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凡40卷,20万言。有学者猜测,明成祖铸钟的初始动机便是为了给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寻找一个永恒的载体,以教化众生和流传百世。照这样看④,经文和钟体便相当于灵与肉的关系了。也许这是最诘屈聱牙和枯燥乏味的文章,但23万字的版面,安排得如此匀称整齐,从头至尾绝无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真要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据说是大书法家沈度率京中名士先在宣纸上把经文写就,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阴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为笔,以铜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23万金字一挥而就了。

⑻永乐大钟作为500年前一个庞大的存在,一定还会携带着许多尚未发现的信息,等待后人去诠释和破译。它满载着一个时代蓬勃的生命信号,永远传递着人文的光辉和科学的火星。

【小题1】第(2)段中“谜底”是指
【小题2】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数据,其作用是
【小题3】对文中几处划线的词或短语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①交代下文所描述的有关材料的、性质,突出描述的可信性。
B.②强调冷却这道工序的重要性,与下面介绍的俄罗斯大钟可悲命运相印证。
C.③表明下文所说没有事实依据,只是猜测,使说明显得活泼而有趣味。
D.④提示看问题的角度,体现了说明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小题4】下列解说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明成祖既是一位胸襟开阔的君主,也是一位精通佛法工于书法的君主。
B.对永乐大钟的关注和考察,既有历史的文学的角度,也有科学的角度。
C.由永乐大钟的铸造情景,可见我国明朝就像近代大工业生产那样进行制作。
D.永乐大钟的铸造既运用了明代初创的陶范法,也运用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
E.“佶屈聱牙”的意思是文章深奥难懂,它的反义词是“朗朗上口”。
F.永乐大钟像“一个巨大而苍莽的惊叹号”一句表达出作者的敬畏之情。
【小题5】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盛  夏
顾叶尘
盛夏生在一个暑气蒸腾的盛夏。盛伯老来得子,兴奋得很,涨红了一张黝黑的脸,在全乡亲面前大声宣布这个孩子,就叫盛夏。
盛家代代住在孤山脚下,说是山,其实顶多算个高大些的土坡,上面树木葱茏茂密,一年四季都翻涌着绿浪。东南角育着上好的黄泥,盛家祖传下的制作泥狗子的手艺,靠的就是这点神奇的黄泥。盛家人手巧,心也巧,一摊质朴的泥,揉捏切磋便可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泥狗子,亦可做成其他动物形状。粗糙的画笔,点上些许艳色,又为其穿戴上一件斑斓的花衣,成为一尊精巧的艺术品。而泥狗子的精妙还不止于此——泥狗子中空,首、腹部有孔,能吹出悠长悦耳的乐声,而盛家人手下泥狗子的乐声最为清亮,备受老少的青睐。
盛夏还是稚儿时便由盛伯牵着教授制作手艺,心小的手把弄着污秽的泥,懵懂地凝视盛伯娴熟的摆弄,茫然又专注。一日的学习后,盛伯便拎着盛夏在孤山上寻处石头坐下,望着通红热烈的夕阳被渐次浓深的夜色吞没,在暮色中,吹起悠扬的泥狗哨声。
徘徊间,十多个盛夏在盛夏指间掠过,盛伯更老了,花白了鬓角,佝偻了腰身,染上一身恶疾,手也颤巍着无法在粗糙的泥狗子上精雕细琢。盛夏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盛伯为了方便做工养育盛夏,将盛夏送往了孤山镇的学校。岁月仓促间盛夏拔高了个头,坚毅了眉眼,面庞如同年轻的盛伯一样黝黑,笑起来也是同盛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一排白牙竞相展露,可村里人总隐约觉得,盛夏与盛伯,很不一样。
盛伯的十指是洗不干净的,指甲里有深深的泥垢,是岁月积淀的勤恳辛劳。而盛夏的十指似乎总是纤尘不染,干净清爽,是一双“读书人的手”——盛夏成了村子里少有的读书孩子,之乎者也,加减乘除,他自小便能讲得头头是道。村里人啧啧称奇。盛伯做了一天的苦工归来,和乡亲们闲谈,叼起一根廉价的烟,在乡亲问到“你不打算让盛夏继承你的手艺啦”时,深深喷一口浑浊的烟雾,在袅袅迷雾中牵扯两下嘴角。——前夜,他试图让盛夏练习搓泥的手艺,却见盛夏还未曾接过泥块,便不禁将两手在裤子土偷偷摸摸地擦了一擦。
“大房子”“四个轮子的铁车子”,不知从何时起,盛夏开始整日整夜地叨叨这几个字眼,双目炯炯.神采飞扬。而盛伯只是沉默地坐在桌前,摆弄着他早年自己收藏的满意作品,挑出一只轻吹起来。美妙婉转的哨声中,盛夏依旧在唾沫横飞,声音却逐渐小了下来。
逐渐繁重的课业压在盛夏单薄的肩膀上。这是一个为能拥有更进一步学习殿堂而拼搏的盛夏,他每日都竭尽全力地复习功课,全身心地投入书本的海洋。盛伯的身子骨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坚持每晚在盛夏床边吹泥狗子放松他紧绷的神经,在盛夏的夜里,用哨声吟诵盛夏。
盛夏进城考试那日清早,村里老少皆聚在村头送他登上大巴,唯缺盛伯。他托人送一支泥狗子给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盛伯不得不卧病于床。医生断言,怕是再也无法执起黄泥,生一尊巧妙的泥狗子了。
盛夏坐在入城的大巴上,日晖正逐渐破开夜幕的深沉,挽着朝霞拥抱大地,拥抱葱茏的孤山。远方似乎传来泥狗子清亮悠长的哨声,久久回荡,却在盛夏快要分辨来处时陡然无声。盛夏忽然想起盛伯临别时赠予他的泥狗子,举到面前端详。那是一只通体纯白的小鸟,无甚特色,只微张的羽翼上,镌刻着两个小小的字眼:
盛夏。
(选自《微型小说》2018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盛伯“牵扯两下嘴甬”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手艺无人继承的失落感。
B.小说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灵活地反映出盛家父子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小说注重客观叙事,着力描绘了乡村生活氛围和矛盾的人物内心情感和冲突。
D.小说通过对盛家父子的叙述,主要表现在现代社会传统艺术无人继承的困境。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盛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盛伯形象特点的理解。
【小题3】盛家的泥狗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请结合全文谈谈泥狗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