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人困惑不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青年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时的热闹,只是昙花现,担心后继无人。我看这困惑、担心都是多余的。我始终相信那句老话:生活培养作家。”

这是巴金先生写给1986年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致辞中的一段话。

生活培养作家,文学薪火相传。30多年过去,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青年有增无减,青年作家的队伍更是呈几何级数壮大。远的不说,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仅网络文学作者就有1400万之多!可以想见,在这1400万人中,青年作家占绝对比重。他们的写作环境、写作方式和发表途径迥异于30年前的前辈,但如果追问写作初衷,考察写作背后的热情、动力与期待,却极有可能相差无几。

生活培养作家,这“培养”自然包含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作家的哺育与滋养。今天广义上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得益于此,这一代青年作家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积累丰厚、视野开阔,这构成他们写作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生活在他们笔下有了更多面向和更深纹理,他们不再像父辈作家那样盯着乡村这块文学根据地,城市、网络、外太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书写焦点,更年轻一代甚至直言不讳“我的故乡是互联网”。在向新生活开掘的同时,他们也凭借便捷的信息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向历史深处叩问,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以及向世界开放,这些都让青年一代的文学别开生面。

生活培养作家,这“培养”必然也不乏磨砺、考验与挑战。“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文学“才人”要想出类拔萃尤其困难。困难既来自文学内部——一种艺术样式高度发达,留给领异标新的突破口自然越来越少;更大更多的困难则来自文学外部——社会现实瞬息万变,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直接推动下,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们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多,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网络上“催更”的粉丝们嚷着“快啊快啊”,市场上出版社盯着码洋说“要走量要走量”,消化这种新现实对一些作家来说力有不逮。

从这样的机遇与困难中写出来、写下去、写得越来越好,是青年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左手是读者和市场,右手是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今天已经没有必要再在左手和右手之间人为地设置藩篱。真正好的文学在寄托文学信念、忠于文学理想的同时,又是拥抱读者、赢得市场的。青年作家们理应有抱负去开创这种为人民所需、也让文学历史为之骄傲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国内网络文学作者就有1400万人之多,其中,青年作家占绝对比重。
B.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积累丰厚、视野开阔是青年作家得天独厚的优势。
C.网络“催更”,出版社看重经济效益,青年作家对这种现实无力应付。
D.青年作家已经没有必要在读者和市场、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之间设置边界和屏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巴金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活培养作家”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给青年作家带来的创作优势。
C.文章主要从内部方面论证了生活对青年作家的磨砺、考验与挑战。
D.文章立场鲜明,论述严密,综合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追问写作初衷,考察写作热情、动力与期待,青年作家和老一辈作家没有区别。
B.青年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别开生面,只是因为有便捷的信息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
C.如果没有受到现实越来越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诱惑,青年作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
D.寄托文学信念,忠于文学理想,同时拥抱读者,赢得市场的文学才是人民所需的好文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0 07: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阿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B.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C.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可以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就是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B.“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C.“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D.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追溯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祠堂在建立家族共同体的进程中,形成“天下一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礼”主要内容;对共同族源的认同和体悟,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B.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C.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B.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C.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建筑装饰)与静文化(祭祀)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D.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祠堂静文化暗示或透着祠堂的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但它对现实的意义不大。
B.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C.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D.如果没有“宗”,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便不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属于“血缘-社会”团体。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就社会发展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生活是必然的趋势,诗歌作品中的“城市诗歌”所占比重增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关于城市生活、现代生活的诗歌很多,有两种主导性倾向,其一是热情的、浪漫的倾向,体现出“现代性”特征。其二是排斥的、无奈的倾向,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且以第二种所占比例更大。就现实之中的城市诗歌而言,它代表了诗歌中的生长性力量,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其问题也同样很突出。大多的写作给人的感觉是形式大于内容、姿态大于实质,很大一部分是表面化、观念性的写作,并无真正去发现、介入城市生活,并没有表达出对城市的真情实感。城市更多是作为景观、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客体。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在诗歌中不无体现,在城市诗歌中更为集中,许多的城市书写被大众文化同化,成为了流行文化的推波助澜者,而缺乏诗人应有的价值立场和反思精神,消费化、快餐式的写作,沉迷于欲望、好勇斗狠的写作,缺乏底线和标准、过度追求“丧文化”的写作,哗众取宠、口号式的写作。城市对现代人而言有着复杂的意味,它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但也不是罪恶的渊薮,它对个体的人构成挤压和消耗,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此而言,当今城市诗歌的复杂性、反思精神是不够的,很多诗歌是单向度、平面化、姿态性的。城市诗歌的写作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他们而言,作为现代性主体的成长与构建非常重要,写作主体精神构成的转变与其作品内质的改变或许是同步的。

(节选自王士强《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有删改)

【小题1】材料中“城市诗歌”有哪些特点?
【小题2】根据材料,概括“城市诗歌”存在的问题。
【小题3】“城市诗歌”的发展需要创作主体作出哪些努力?请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微笑

王培静

华老师已经是胃癌晚期,通过两次大手术和六期化疗,她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自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

她是省师范大学的教授,几十年来,从她手中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有的成了相当级别的领导,有的当上了上市公司的老总,有的移居国外发展。她的许多学生在得知地重病在身的消息后,从全国各地和国外回来看地,见到这么多学生,知道他们都很记挂地,她也着实感动过。

但说过、哭过之后,没学生在场的时候,她脸上时常显露出些许的失望。这一点没有逃过女儿小倩的眼睛。小倩轻轻凑近妈妈的耳边说:“妈妈,你有什么心事,说给女儿听好不好?只要能办到的,再难我也会努力去完成妈妈的心愿。妈妈,我可是你的亲生女儿。”小倩看着妈妈有些憔悴的脸庞,话没说完,眼睛里已经有泪溢出。

“傻丫头,妈妈这一辈子知足了,有你爸爸的爱,有你这个懂事的女儿疼我,有那么多学生惦记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妈妈努力抬起一只手,去给女儿擦眼泪。小倩双手抓住妈妈那只抬起的有些苍白的手,紧紧地、紧紧地攥着....

有一天,妈妈打着吊针,轻声长叹了一口气。小倩赶紧握住妈妈另一只没打针的手说:“妈妈,你心里有话,还是说出来吧。”

妈妈示意小倩把床摇起来了些,小倩重新握紧了妈妈的手。

“我心里老是想,我教了这几十年书,带了这么多学生,虽然事业都发展得不错,可仔细想想,没一个还在干教育专业的,包括你在内。想起这事,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是我的人生观有问题,还是你们学生的人生观出了问题,我教书育人,教育我的学生也教书育人,应该是没有错呀。可我带了这么多学教育的学生,没一个干我这行的,我怀疑,这是不是我的一种失败。”

“妈妈,你想多了,不管你的学生现在在干什么,当官也好,做事业也好,只要有出息,只要没人进监狱,就算你的成功。”

“妈妈,既然你这样说,我想好了,我辞职不在机关干了,我去考教师资格证,我要去教学,干你的老本行。”

“你真的这么想?”妈妈好像一下子有了精神,声调也提高了不小。

小倩使动点了下头,妈妈脸上浮现出了笑容,母女俩的目光对视着,继而都笑了。小倩心里想,好久没有看到过妈妈的笑容了。

小倩忙向校友群和同学群里发了个微信,说明了妈妈的情况,让大家帮忙寻找有没有还在教育系统里的妈妈的学生。可几天后,有人提供的几个线索都被否决了。她从网络上搜索,什么情况也没搜索到,看着妈妈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小倩不免有些失望。

大概是半个月后的一天,有人敲病房的门。小倩去开门,一个农民打扮的中年人站在门口,胆怯地小声问:“华者师是住在这个病房里吗?”

“你是?”

“我是她的学生张小柱,我现在的名字叫张育仁。”

“张小柱?你是贵州安顺的那个同学张小柱?”

“华老师,是我,您还记得我?“那中年男人进来一下子跪在了病床前。“怎么不记得?你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同学们都笑话你。虽然你在班上学习不是最好的,但你学习则苦,从来没有旷过课,挂过科。小柱,快,快起来。”华老师努力想坐起来,但一直没有成功。

小钱说:“妈,你身体太虚弱了,还是躺着吧。”

小柱起来,坐在病房边拉着华老师的手说:“华老师,我可能是您的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一个。”

“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生活上有问题吗?” “老师,我毕业后就回了老家的大山里教书,我现在是我们家乡一所希望中学的校长。”“真的?太好了。”

华老师眼睛里闪出了光芒,她示意女儿,自己要坐起来说话。

“华老师,得知您得了重病,我想我一定要来看看您。我上学时向您借过两次钱,我一定要亲手还给您。”

“那点钱,不值得一提了。”

“华老师,我给您带来了两个礼物,这是我的全国优秀老师证书,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写下的《教学心得),想请您指点后出版。”

“太好了,小柱,不,育仁,我为有你这么一个好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答应你,你的书稿我会认真看的。”

这一刻,华老师像打了强心剂,声调高了,说话也有了底气。最重要的是,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笑容。

最后的这段日子,华老师过得很舒心,她身心的痛苦好像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嘴里有时还哼上了歌曲。

一个月后,华老师安详地走了,身边放着她给有仁精心编辑和核对过的那部书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写华老师既感动于学生的记挂,又时常流露出失望,面对女儿询问却又隐而不言。如此设计,留足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B.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或从政,或经商,或出国,几乎无人愿意从教,这现象让华老师售深感忧虑,也隐含了作者对社会追名逐利之风的讽刺。
C.小说人物“张小柱”,后来改名“张育仁”,暗合了小说内容,与他长期从教,担任希望中学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等情节更为契合。
D.张育仁在看望华老师时表现得胆怯自卑,自称可能是华老师学生中“最没出息的个”。令人心酸的表述道出了教师在当前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在塑造华老师的形象上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分析。
【小题3】小说以“最后的微笑”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