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困惑不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青年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有人认为这可能只是一时的热闹,只是昙花现,担心后继无人。我看这困惑、担心都是多余的。我始终相信那句老话:生活培养作家。”
这是巴金先生写给1986年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致辞中的一段话。
生活培养作家,文学薪火相传。30多年过去,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青年有增无减,青年作家的队伍更是呈几何级数壮大。远的不说,刚刚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国内仅网络文学作者就有1400万之多!可以想见,在这1400万人中,青年作家占绝对比重。他们的写作环境、写作方式和发表途径迥异于30年前的前辈,但如果追问写作初衷,考察写作背后的热情、动力与期待,却极有可能相差无几。
生活培养作家,这“培养”自然包含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作家的哺育与滋养。今天广义上的生活是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得益于此,这一代青年作家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积累丰厚、视野开阔,这构成他们写作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代生活在他们笔下有了更多面向和更深纹理,他们不再像父辈作家那样盯着乡村这块文学根据地,城市、网络、外太空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书写焦点,更年轻一代甚至直言不讳“我的故乡是互联网”。在向新生活开掘的同时,他们也凭借便捷的信息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向历史深处叩问,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以及向世界开放,这些都让青年一代的文学别开生面。
生活培养作家,这“培养”必然也不乏磨砺、考验与挑战。“江山代有才人出”,今日文学“才人”要想出类拔萃尤其困难。困难既来自文学内部——一种艺术样式高度发达,留给领异标新的突破口自然越来越少;更大更多的困难则来自文学外部——社会现实瞬息万变,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直接推动下,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们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多,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网络上“催更”的粉丝们嚷着“快啊快啊”,市场上出版社盯着码洋说“要走量要走量”,消化这种新现实对一些作家来说力有不逮。
从这样的机遇与困难中写出来、写下去、写得越来越好,是青年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左手是读者和市场,右手是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今天已经没有必要再在左手和右手之间人为地设置藩篱。真正好的文学在寄托文学信念、忠于文学理想的同时,又是拥抱读者、赢得市场的。青年作家们理应有抱负去开创这种为人民所需、也让文学历史为之骄傲的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国内网络文学作者就有1400万人之多,其中,青年作家占绝对比重。 |
B.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阅读积累丰厚、视野开阔是青年作家得天独厚的优势。 |
C.网络“催更”,出版社看重经济效益,青年作家对这种现实无力应付。 |
D.青年作家已经没有必要在读者和市场、文学信念和文学理想之间设置边界和屏障。 |
A.文章开头引用巴金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活培养作家” |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丰富发展的社会现实给青年作家带来的创作优势。 |
C.文章主要从内部方面论证了生活对青年作家的磨砺、考验与挑战。 |
D.文章立场鲜明,论述严密,综合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
A.如果追问写作初衷,考察写作热情、动力与期待,青年作家和老一辈作家没有区别。 |
B.青年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别开生面,只是因为有便捷的信息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 |
C.如果没有受到现实越来越多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诱惑,青年作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 |
D.寄托文学信念,忠于文学理想,同时拥抱读者,赢得市场的文学才是人民所需的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