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毫无关系的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认为“人择原理”另有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频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0 09:5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旋风的中心

沈世豪

《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发表后,神州尽说陈景润,成为举国一大盛景。旋风的中心却是平静的。荣誉、地位、名利,伴随着鲜花、掌声一起向他涌来的时候,陈景润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在这些世俗所瞩目的领域,他,恰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只有偶尔带着惊奇的目光,打量着繁花一样的特殊世界。

每天,都有雪片一般的信件,从四面八方飞来,多数是慰问信.其中,不乏姑娘的求爱信。他并不当一回事。每天仍是出没在图书馆,或者,一头钻进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出于好奇的人们,看了徐迟的报告文学,特地到数学所来看他,尤其是记者,更是络绎不绝,真亏了好心书记李尚杰,为了不至于过分干扰陈景润,能挡驾的他尽量挡了,有时,没有办法,只好让人们去看陈景润那间“刀把形”的房间。一架单人床,四片暖气片,靠墙一张小方桌,屋子里,最多的是草稿纸,如此而已。

陈景润的全部心思,仍然扑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他要进一步完善(1+2)。陈景润的思维与众不同,越是出名,他越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仿佛有无数的目光在注视他,那是焦虑的渴望,和殷殷期盼,那朝思暮想的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恰似珠穆朗玛峰巅、无限风光,时时都在呼唤他。他一直盼望能亲手攻克(1+1),完成几代数学家的宿愿。

9月,北京尚是金秋,有人还穿衬衫,他还是离不开那件褪了色的松松垮垮的蓝色面料的棉大衣。习惯难改,他仍是喜欢把双手套在袖筒里,戴着那顶有护耳的布棉帽。名人陈景润的气质、模样,和以前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偶尔,人们也会发现陈景润一边走,一边看信,有时,会独自发出笑声,熟悉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问:“是姑娘的求爱信么?”

陈景润那张有点苍白的脸,兀地红了,他还羞涩呢?

他笑了,笑得像个孩子。手上握着的恰好是张姑娘的照片。如花如月的陌生姑娘,正把最美的娇容,展示给陈景润。奇怪,陈景润就是不动心。

他从不把这些姑娘的柔情依依的求爱信给其他人看,包括很要好的朋友。他感谢这些纯洁的姑娘的一片芳心,一片崇高的信任。他把这些信细心地封存起来,藏在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陈景润的爱情大门紧紧地关着,是珍惜着那美丽的初恋,还是一腔思绪,全让那些数学公式、定理占领了,以至丘比特的神箭也无法射进这位数学家的神奇领地。

今非昔比了,当年被人歧视、冷落的陈景润,已是荣誉等身,但每逢数学所、中科院评先进、评奖,他总是坐在一角,默不作声,听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立即站起来,给你敬个礼,连声地说:“谢谢,谢谢!我就免了,免了——”说完,真诚地看大家一眼,目光里流露出恳求之情。他在荣誉面前,从来不去争,而且虔诚地让给其他人。

他仿佛有一种预感,时间对于他,实在是太珍贵了,正如鲁迅先生所感受的:“要赶快做!”人们发现,他仍是那么匆忙,走路时,低着头,急急地赶路。他的生活仍是像以前一样简朴。 几个馒头,一点咸莱,便可以了却一餐。有段时间,陈景润的亲戚以为他出名了,经济必定不错,偶尔,也会来信请求支援。

当名人并非易事。各种应酬,能够推辞的,他尽量推辞,但有两方面的内容,陈景润是很乐意前往的,一是给北京的中小学生开讲座,他喜欢孩子的天真、纯洁,更寄希望于他们。只要时间允许,他一定应约。二是接受故乡、母校的邀请。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友会和校友活动。母校厦大不必说了。当年就读的英华中学邀请他去,他也欣然前往,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不甚出名的三明一中,是陈景润念初中的地方,当时,陈景润才13岁。三明一中的校长上北京看他,陈景润热情接待,并且高兴地合影留念,给三明一中题写了“祝母校欣欣向荣”的题词。他写的《回忆我的中学时代》一文,把他读初二的成绩都一一写出来了,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陈景润极为珍贵的史料:

代数99 国文92 英文89 几何83 化学88 历史83

地理85 图画85 音乐85 体育80 生理卫生82 劳作75

陈景润自己在文章中写道:“我能唱能跳,天真活泼,瞧,音乐85,体育80 !”夙有姻缘,他的代数99分,尚在初二,已是初露头角了。

盛名之下的陈景润,毫无名人派头。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攻关。他是一棵质朴无华的大树。

(节选自沈世豪《陈景润传》,有删节)

【小题1】传记文学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本文关于陈景润初恋细节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小题2】传记中常常引用大量资料,本文引用陈景润初二时的成绩单,用意是什么?
【小题3】本文以《旋风的中心》为题,“旋风”指什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传主陈景润这一形象的?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琴
传承几千年的中国古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其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
深邃、简洁、从容,古琴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因而振幅大,振动时间久,其余音绵长不绝。余音绵长不绝,可以在演奏中出现古琴所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
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的“走手音”却恰恰能弥补这样的缺憾,其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从而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音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此外,“走手音”还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由实而虚的张力方向使得琴音超逸而绵延,深远无限。这与拉弦乐器或吹管乐器所创造出的线状音迹的表现力有着很大不同,古琴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时间有限,强度逐渐减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减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激发出人们对人生的感情和其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古琴之所以能营造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厚重、低沉、深邃、悠远的感受,并激发听琴者价值、意义上的感悟。
无论从琴歌、琴诗,抑或从琴曲的文学内涵来考量,古琴与文学都有着渊源。古人喜抚琴吟唱,琴歌以诗为主体,配合琴曲。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例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有着深刻而动人的故事背景,反映了主人公高尚的气节、英勇的气概或内心丰富的感情。而琴曲《潇湘水云》等,则是借景抒情,暗示南宋王朝政治飘摇,琴人满腹担忧。
艺术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连带渊源,从古琴艺术中,我们可以轻松领略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所在。中国文人所崇尚的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一一渗透。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追求“以己之心会物之神,以达于天地之道”的审美境界。
《鼓琴训论》中说:“凡鼓琴,必择净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净坐,心不外驰,气血和平,方可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正是琴者的审美追求。这与我国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回归、人格的纯净,注重意境之美,正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人所遵从的审美心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琴“走手音”的艺术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使本来是点状的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余音绵长不绝。
B.中国古琴的“走手音”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产生绵延无限的音乐感染力。
C.中国古琴的“走手音”能弥补其他弹拨乐器在表现深邃、悠远和更强烈的震撼力上的明显欠缺。
D.中国古琴的“走手音”可以使古琴之音产生渐弱效果,这与古琴自身的音域较低有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古琴与文学或美学有着渊源的一项是
A.古琴深邃、简洁、从容的表现力,让听者为之动容、动情,幽深的情怀直达心底,激荡、回旋。
B.古琴艺术写照天地万物、人生百态,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
C.意境美、神韵美、品格美为中国文人所崇尚,这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中都能一一渗透。
D.琴曲、琴歌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或能叙述故事,或能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琴弦振动的强度渐弱,是自然产生的状态,而音色减弱很容易使听琴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B.作者列举《广陵散》《胡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琴曲或琴歌,意在说明琴曲或琴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
C.以形传神重神韵,以物写心重人格及意境,以学求悟重妙悟,是古琴艺术和其他艺术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D.文中提及《鼓琴训论》中的话和陶渊明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代琴者的审美追求与我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精神意境有着极大的契合之处。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 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B.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在对弈中输给中年汉子;一是搬到市郊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C.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D.本文语言精练,对话简洁,描写生动;内蕴丰富,主旨深刻,表面写棋事但处处不离人事。
E.本文语言以短句为主,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小题2】高手孔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冠军寇克落败后备下厚礼,登门请求孔老赐教未果在文中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行者,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为其发展奠定了基调,后来的拉美作家或多或少循着他的路子创作。阿斯图里亚斯是他们中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
《玉米人》没有核心故事,其线索是漫溢散射式的。小说围绕土地争夺战展开,印第安酋长伊龙率领的部落,在政府骑警队和投靠政府的印第安人的双重围攻下惨遭屠戮,部落萤火法师临死前施下毒咒,多年后毒咒一一实现。小说的时间设置非常别致,以断线跳脱而非连续性的方式铺设,其中的罅隙埋伏了种种人生的悬念。
阿斯图里亚斯笔下的魔幻色彩,主要是心理上的超现实主义。作者精确地抓住了人的种种心理状态,将之投影于外物,通过外物施之视觉、听觉等感觉上的变形,反映人心的扭曲和变形。托马斯先生设毒计害死酋长伊龙后,看到一只预示断子绝孙的“嘤嘤哀鸣的小鸟”不离妻子左右,即是其恐惧的心所造的幻影;骑警队夜过森林遭遇颠簸起伏的大地、缠绕虬结的树枝、殷红似血的月亮、如蝗虫漫天飞舞的落叶,则是群体参与屠戮恶有恶报的心理反应。作者写得最妙的是盲人戈约,他失明时才能认识玛丽亚的美善,复明后反而认不出她了,亦即他借以“看见”玛丽亚的是“心眼”,注入了满满的关于爱情、信仰和生活的美好想象。而“真眼”复明,“心眼”闭合,他看到的则是满目丑恶,不拘世间的抑或人心的。书中写到大量的印第安神话和传说,这些东西当然是愚昧的,但其产生有人文、社会和心理上的渊源,它们是人类情感的寄托。此外,书中关于“人神合一”“人兽合一”的描写,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叙述在邮差尼丘和野狼、巫医库兰德罗和七戒梅花鹿之间来回切换,则代表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世界观。
玉米是人的血肉的,人因之繁衍子孙,人死后作为养料供玉米茁壮成长。这种“人-玉米土地”的共生关系使印第安人形成一种朴素的伦理观:卖玉米和土地即卖血肉和子孙,烧荒毁林不啻截断土地的经脉,滥垦滥伐更是污染其血液。这种观念与其说挑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道德制度,毋宁说是某种人类共同价值的阐发——信仰万物有灵,尊敬我们的地球,总要好过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玉米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黄夏《魔幻视闽中的拉丁美洲风俗志——读<玉米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玉米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核心的故事,采用漫溢散射式的线索和断线跳脱而并不连续的情节设置。
B.运用了把人物心理投影于外物,再通过外物使感觉变形的超级现实主义手法。
C.写到了大量的虽有愚昧之嫌但有人文、社会和心理渊源的印第安神话和传说。
D.叙述了代表印第安民族特有的世界观的关于“人神合一”“人兽合一”的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阿斯图里亚斯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先的文学地位。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玉米人》漫溢散射、断线跳脱、多设悬念的情节特点。
C.文章第三、四段评析了《玉米人》的写作特点、主题及给予我们的深远思考。
D.文章用举例、对比、比喻论证,着眼于魔幻视阈,对作品进行了客观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斯图里亚斯由于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杰出贡献,因而成为拉美作家的一面旗帜。
B.骑警队夜过森林遭遇种种怪象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恐惧投射于外物而使景象变形。
C.各国神话传说的产生总有人文、社会和心理上的渊源,寄托了人类的情感。
D.被称为玉米人的印第安人之所以被屠戮,是因为他们与玉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