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戊荪谈翻译人生
中国网: 林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把中国的《论语》、《孙子兵法》都介绍到了国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林戊荪: 我是半路出家,我在国外学的是哲学,1950年回国后,到了《人民中国》工作。那时候的《人民中国》是我们唯一英文的对外传播的双周刊,这样我就开始了对外写作。
那时候我很年轻,所以,领导说有临时的任务你就去做,那时候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就去从事口译。好的口译,特别是交传,好的交传就是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过去有人说过,翻译者就好像空气。没有空气是不行的,我们会窒息的;但是有的话,你又看不到他,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样的翻译者才是好的翻译家。
后来,我在《北京周报》基本以英文来写作国际问题。1994年离休以后就开始了翻译工作。翻译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你要时刻考虑到你的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你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的接受能力。在我看来,翻译是一仆二主的。因为有些外文局熟悉的同志,他们知道我过去在局里曾经定过稿子,对中央的一些文件定过稿子,就说,你有空是否可以从事一些翻译工作。这样我就开始了我的翻译生涯。
中国网:
林戊荪: 《论语》,我是小的时候对这本书有点兴趣,后来外文出版社要求我翻,我就开始翻。我年轻的时候就看过《孙子兵法》,而且对它非常感兴趣。因为《孙子兵法》在我看来不单是一个军事著作,它里面有很多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对于瞬息万变的军事的看法,把它看成是一种方法,就是你怎么去处理这些瞬息万变。所以,对这两本书我很感兴趣,他们来找我的时候,我说行,可以翻。
中国网: 林老师,您做过中国外文局局长。您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林戊荪: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翻译《论语》的时候,我看了五十多本书,然后我再开始翻译。这样翻起来就心里有数。
现在的年轻人,既要有两种语言的功底,如果你能有三种语言更好,同时你还应该有一些专业知识,而且专业知识现在越来越细,所以,你还要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的掌握你所不了解的知识。当然现在有一个有利条件,不像我们从前,从前你要了解一个东西需要找大辞典,找有关的资料,就比较困难,现在电脑上面都有。
还有一点,你要热爱这个工作。工作是有苦有乐的,你要真正感觉到你做这个工作是有价值的,这样才有动力。当然,所有这些有一个基础,就是责任心。另外,你要有一个很好的作风:有钻研精神,以苦为乐的精神。如果大家都想速成,找什么捷径,我觉得没有,那你最好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别走上这个道路。
中国网: 谢谢林老师。(结束)
(选自中国网《中国访谈》,有删改)
【注】①林戊荪,资深翻译家。在9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获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是把主持人的问题删除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补写出主持人的问题。(6分)
第一处:  
第二处: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翻译就好像空气。    
(2)翻译是一仆二主的。
【小题3】请概括林戊荪先生对年轻翻译工作者的建议。(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18 10:1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这是当下对中国经济最生动的比喻。大海之大,在其辽阔深邃。中国有 13 亿多人口和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有960 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城乡区域,庞大内需市场支撑起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经济表现看,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大海之大,在其澎湃动力。上亿户市场主体、2700 多万家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9 亿多劳动力资源、超过 1.7 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断释放红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驱动力,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

大海之大,在其开放包容。从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降低汽车、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从加大力度减税降费,到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倒逼改革,中国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预计未来 15 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 30 万亿美元和 10 万亿美元,中国的开放不仅发展自己,更造福世界。

(摘编自安蓓、张辛欣、陆文军《大海之喻凸显中国经济底气信心》,新华网 2018 年 11 月 5 日)

材料二:

长三角一体化正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在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正酣。苏沪皖近水楼台,占据了采购商数量的“大头”,江苏交易团有 2 万家企业和机构、5 万多名专业观众报名参会;浙江交易团累计报名企业超过了 1.9 万家,人员超过 4 万名;安徽则有 3456 家单位、1万余人报名,其中参会企业有 2463 家,共 5822 人参会。惊叹沪苏浙皖的采购团队规模之大的同时,进博会的举办对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进博会为长三角地区带来重大的发展契机,将国际知名厂商请到家门口进行产品展示,便于建立更加紧密的国际经贸关系,了解国际最新的产业发展领域和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和经贸合作。此外,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包括长三角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为长三角地区带来更好的展示、宣传机会,提升区域的国际影响。

(摘编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看看进博会背后的长三角身影》,上观网 2018 年 11 月 5 日)

材料三: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宾国之一,英国对进博会高度重视,派出包括安德鲁王子等皇室成员和政府高官,以及 50 多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组成的高级别代表团。福克斯表示,进博会将引领一个新的贸易“黄金时代”来临。

“英国是此次展会的主宾国,”福克斯 3 日晚接受英国《星期日快报》采访时表示,“11月 5 日到 10 日举办的进博会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展示英国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同时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建立商务关系。进博会将促成英国企业签订涉及多个行业的出口和投资协议,为英国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福克斯强调:“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展会,它体现了中国正在采取措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希望并期待中国在进博会这个平台上释放出开放经济、营造公平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的信号。正是由于中国采取切实的、富有建设性的举措推进对外开放,中英双边贸易总额才能出现大幅增长,达到 700 亿英镑,我们才能好好把握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英国国际贸易大臣:一个新的贸易“黄金时代”即将到来》,《中国日报》2018 年 11 月 5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作为支撑,这一点与人口总数和群体构成、国土总面积和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等方面密切联系。
B.江苏、浙江和安徽众多参展企业和机构,超过 10 万的参展人员,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经济具有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驱动力,时代大潮不可逆转。
C.中英双边的贸易总额出现大幅增长,已经达到 700 亿英镑,英国将能够在进博会上展示最具创新性的技术,这均在证明中国经济的开放包容。
D.因为历经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具有了辽阔深邃、动力澎湃和开放包容等特点,所以国内外经济专家将之比喻为一片大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博会是以开放倒逼改革的具体体现,长三角各省市应当抓住契机,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使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B.进博会将会加强国际经贸关系,长三角地区可以将国际知名厂商请到家门口进行产品展示,英国也可能与中国签订涉及多个行业的出口和投资协议。
C.在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稳中向好总体势头没有改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应在进博会上向世界展示中国包括自身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提升区域国际影响。
D.在开放经济、营造公平开放国际竞争环境方面,英国对进博会抱有期待,而中国施行修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政策,也在为造福世界创造条件。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依次是什么?这种编排组合对介绍进博会有何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时间舱里的“爱因斯坦”
在1938年埋下的巨大的“时间舱”里,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的一封短信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其余的大部分空间里,装着不同的布料、金属、种子和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电话、电动剃须刀、丘比特娃娃,甚至还有一包万宝路香烟。
这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为了迎接第二年将举行的纽约世博会所准备的特殊礼物。为了配合当届世博会“未来世界”的主题,他们决定在世博会场馆地下,埋入一个装有当代文明记录的容器,并在地面的石碑上注明:直到5000年后才能打开。
制作这个容器的过程中,西屋电气的主席安德鲁·罗伯森曾鼓励那些负责装配的工人:“5000年后,当它再次醒来时,里面的内容会成为我们给遥远后代的最好的礼物。”
  这个穿越时空的礼物,有着铬铜合金制成的外壳,看起来就像一个两米长的巨大的子弹。它里面所装载的,除了那些让当时人们自豪的科学发明和日常用品,还包括一段纪录片、存有超过1000万字文档的微缩胶片,以及三位“对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给后代的留言,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不过,相比于为科技高速发展而自豪的普通人,这位“划时代的物理学家”所表达的内容,沉重得有些不大协调。他在信中写道: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创造性的发明,这也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使用电能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能横渡大洋,我们学会了飞行,甚至通过电波,我们能轻松地把消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却完全是无组织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焦虑地奔忙。而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们,总是过一段时间就要互相杀戮。这让每个想到将来的人,都会充满忧虑和恐惧。
  “这是因为,与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相比,普通大众的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都要低得多。
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
  当时,许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军事,转化为更加先进的武器,推动着人们相互的杀戮与争夺。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这样表达自己对“普通大众智力水平和道德品格”的不满。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而人文环境则每况愈下。科学家们所写的“经”,被这些普通人“念歪”了。
  此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一直没有停息。就在写下这段话的第二年,爱因斯坦又签署了另一封信件,建议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抢在德国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几年后,就是这样两颗凝聚着最新科技的原子弹,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夺走了几十万平民的生命。
  与72年前相比,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容易就能获得爱因斯坦所说的“优越感”。但科学家们所忧虑的社会现实仍然没有变化。人类的杀戮和争夺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恐慌也仍然在持续。
  如今,埋下一个自己的“时间舱”,已经成为每个世博会主办城市的惯例。在考古学家的眼中,“时间舱”是当代人承担起的“责任”。70年前,亚特兰大奥格尔索普大学校长雅各布就曾评价说,记录着当代文明的“时间舱”,能够让后人还原我们的生活。
  但它的影响显然远不止于此。至少,这封爱因斯坦写给5000年后人们的信,已经被时间的信使带给了每一个人。总有人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会停下来想一想科技与人文的关系,想一想人类社会所缺乏的那些东西。
  只是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些。当人们的目光不断聚焦于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时,人类关于文明的反思,也像“时间舱”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一样,被遗忘在了一个小小的角落。
【小题1】爱因斯坦在写给未来的信中说:“我相信我们的后人,应当会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来阅读上面这几行文字吧。”爱因斯坦所希望的“优越感”指的是什么?(5分)
【小题2】结合文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提醒“寻找时间舱里的爱因斯坦”?(4分)
【小题3】关于科技和人文,你有什么感悟?(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施蛰存:逝去的风度
徐百柯
施蛰存(1905~2003),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百岁诞辰,文坛学界隆重纪念,盛誉曰“见证文学史的世纪老人”。此前6天,11月19日,小巴金一岁、同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施蛰存寂寞辞世,中国现代文学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随之凋零。
当时有人写下“巴金的热闹与施蛰存的孤寂”之语,伴以长长一声叹息。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拜访施蛰存,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出口说道:“Vanity Fair(名利场)”,于是李欧梵返美后寄了几本给他。问他看了没有,施蛰存摇摇头,淡淡地说:“看了,大不如前了!”李欧梵恍然,当年―――上世纪30年代―――施先生爱看的这本文化杂志,品位比现在“高出许多”。
后来又见施蛰存,李欧梵又问他喜欢看美国什么杂志,他说:“寄几份看过的《纽约时报》书评和星期日特刊吧。”这次,李欧梵迟迟没有寄出,“原因无他,怕施先生较前次更失望”。
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法文译名意为“当代人”,指能够和世界文艺潮流同步的人。李欧梵称:“现在再翻开这个杂志的内容,特别是内中介绍的西方文学,仍然令我咋舌,惊异不止,在当时的环境下,竟然如此‘识货’,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都介绍了。”
在《现代》上亮相的,包括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还有当时只是美国“文坛新秀”的海明威、福克纳等人。文学史家评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新时期”,中国当代作家才通过汉语译本“重新发现”了这批作家,并从中找到灵感和自己的文学偶像。“当人们在80年代手捧艾略特的《荒原》为其深刻地反映这个时代的本质而感慨万千时,殊不知,早在50年前,《现代》杂志早已介绍过这位诗人的这部作品,只不过,以自己长着一个希腊式的鼻子而自傲的邵洵美把这部大著的名字译成了貌不惊人的《荒土》而已。”
施蛰存早年就读于教会大学,故英语、法语皆佳,加上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开放的文化风气,使他能轻易快捷地看到各国最新出版的文艺杂志和书籍,从中建立自己的文学创作、批评以及编辑的标准,“实际上,他所建立的标准,正与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标准相接轨”。
他的小说,《将军的头》、《石秀》、《梅雨之夕》、《魔道》、《夜叉》……几乎每一篇都是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与李欧梵谈论西方现代文学,他对任何“冷门”问题,都如数家珍,对答如流,以至于李欧梵自愧:“我多年身在美国,购书和借书都甚方便,为什么施先生说的书名和作者大多对我仍然陌生?”李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一大堆学者,集全部精力研究西方现代文学,恐怕还比不上30年代的一个年轻人——施蛰存先生。”
施蛰存去世后,有杂志刊文:拥有“中国现代派鼻祖”和“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称誉的施蛰存,以冷眼笑看着发生在21世纪新新人类身上的一切,“今天的一些女作家,爱用‘身体’写作,施老说,这些不新鲜,30年代的左翼都玩过……”
早年专注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后来长期担任大学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金石碑帖,施蛰存堪称传奇的经历表现在个人魅力上,形成一种奇妙的混合体,被赞叹为“包含着中国古典温雅气息与西方文化绅士情调”。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作家李劼回忆起与施先生的交往:“我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登门拜访你。我一直误以为,你像其他前辈一样,被几十年的思想改造弄得面目全非。再说,我所在的那个中文系,你是被人谈论得最少、少到了几乎要被人遗忘的老前辈。”
后来,李劼无意中听到在系资料室做了几十年的老资料员偶尔说起施先生:当年挨批斗时被打翻在地,镇定自若站起来,理理衣衫,拾起被打飞的帽子,掸去尘土,戴在头上,重新站直了继续听凭折腾。老资料员感慨:“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
于是,李劼立即前去拜望,因为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也非峣峣者易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巴金老人百岁诞辰的隆重与施蛰存的寂寞辞世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施蛰存作为一个中国短篇小说大家却遭长期冷遇。
B.作为一名学者,施蜇存的文化品位是很高的,这从他对《名利场》的批评可以看出。
C.施蛰存的鉴别力很强,他主编的《现代》早已介绍了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现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能得以“重新发现“乔伊斯、艾略特等作家,都得益于他。
D.施蛰存还是一位富有个性和探索精神的作家,他去世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派鼻祖”。
E.本文用倒叙的手法,打破时空顺序,增加了历史纵深感,向我们展现了施蛰存虽孤寂一生却始终默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尊严。
【小题2】文中说“施先生当时的风度好极了”,这句话对叙写传主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小题3】本文为“一个百年孤独的灵魂”施蛰存立传,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