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程砚秋:一曲清歌动九城
章诒和
①程砚秋有几个嗜好。
②他喜欢酒,也爱抽烟。前面说,他是酒嗓,所以他不忌酒。导演吴祖光曾说:“唱了一辈子旦角的程砚秋却有着典型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派。这也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嗜好方面。譬如他抽烟抽的是粗大的烈性雪茄烟,喝酒也喝烈性的白酒,而且酒量很大,饮必豪饮。”
③程砚秋最喜欢看电影,凡有名片上演,他是从不错过。他外出喜欢穿中国长袍,这与经常西服笔挺的梅兰芳,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看见他是长袍一袭,手提一只公文包进电影院。程砚秋多半是坐在楼上后排,有人怀疑他是远视,也有人认为他是怕别人认出自己。
④程砚秋的另一个爱好是打太极拳。他不但打得好,功夫了得,且极有研究。看过《春闺梦》的观众,就能从那段表现梦中情景的动作里,领略他的太极功夫。举手投足之妙,与今天电影的“慢镜头”一般无二。再加上且歌且舞,居然能唱完这一段[南梆子]之后,神色自如,不喘气,不出汗。这凭什么呀?就是凭他的唱工、做工和太极功力了。
⑤说到程砚秋的男子汉血性,就一定要讲他和日本人的斗争。1937年,日军进城,北平沦陷。日本人找北平梨园公会,要其组织艺人为捐献飞机唱义务戏。程砚秋:“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就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去唱谁就去唱,我管不了。”第二年,梅兰芳隐居香港,余叔岩沉疴难挽,杨小楼病逝。程砚秋继续支撑着舞台直到1942年,他不与伪政权合作,不唱义务戏,不去满洲国,剧场不留“官座”,这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迫害也就接踵而至了。程砚秋聪颖过人,也坚毅过人。1943年的8月,当得知金仲荪夫妻患病又遇房东催逼搬家的消息,他在电话里劝金先生不要太悲观,说:“好戏还在后头,墨索里尼暂时休息,希特勒唱累了休息为时恐也不远了。”
⑥面对种种非难,他决定息影务农。1943年3月,程砚秋先后在北京海淀、青龙桥物色乡居房屋,弃艺务农。紧张耕作,闲来读史临帖,这是程砚秋务农时期的日常生活内容。应该说归隐西山,在程砚秋是蓄志已久的。早年他在上海演戏的时候,就曾请老画师汤定之作《御霜图》,预示着入山隐退之意。诗人周今觉为《御霜图》题诗四首。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衬舞身轻。铅华洗尽君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在他心里,息影舞台、安于农事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归宿。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所谓好花看到半开时,何况是快落之花呢。”但人又是复杂的,在以耕读为业的同时,他并未忘怀舞台。“不唱可惜呀!”这话传到程砚秋耳朵,又颇感欣慰,觉得不枉自己多年苦练习。他时常对梨园界朋友折简相召,大家天南地北地纵谈艺术,其乐陶陶。剧作家翁偶虹是他乡村居所的常客。程砚秋不止一次地提醒翁先生请多留心,遇到适合于自己演唱的材料,希望仍能编写为剧。为此,他解释道:“我现在虽然不登舞台,但是仓库里的后备物资,不能漠然视之。有朝一日,阴云消尽,我还是要为京剧服务。”
⑦程砚秋归隐西山时,曾将自己喂养的鸽子分赠好友,一年后,一只鸽子忽然飞回程家,这令他惊喜又感慨。有朋友说:鸽子归巢,说明他谢绝舞台的日子快结束了。果然,日本投降后他搬回城里,立刻着手恢复演出的事宜。选自《中华读书报•伶人往事》
【小题1】作者为什么从程砚秋的几个嗜好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一曲清歌”既写出了程砚秋动人的歌声,也写出了他如歌的人生。请结合全文,概括程砚秋这位艺术家的特点。(5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程砚秋等老一辈艺术家给你的人生启迪。(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6-24 09:3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李宗陶
木心,那个戴礼帽、执洋伞、坐在大雪初霁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的目光炯炯的男子,2006年9月回到故乡,鬓发已白,面容消瘦,不断小声地说着俏皮话:“有人看了照片讲,恨不得把那顶帽子摘下来。我说我帽子都不能戴的啊?在西方,冬天叫人家光头啊?”口语的木心是家常的,吴侬软语略带阴性的,有一股骨子里透出来的好玩。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
我的祖先在绍兴,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上世纪30年代,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雕梁画栋的老宅,紧挨着孔家花园。清末的举人穿过两进厅堂,穿过佣人们的宿舍,面对私塾里一班小孩子。主人家的小少爷大名唤作孙璞,乡邻有叫他牧心的。
少年时读到《诗经》,孙璞惊艳,继而欢喜,“这就是我要的文体。”家人替他选定了志业,要么做法官,要么做医生。他却喜欢收来各种彩色纸头,一看半天;他还喜欢逃学、看戏,看终场时值台男子潇洒地甩出条木牌,“明日请早”。那双眼睛挑来拣去,只为色彩只为美,着迷。
他的阅读穿梭于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十四五岁就知道瓦格纳跟尼采的那场争论。”
美国一些读者说,木心的作品里仿佛总有一个深蓝的背景,非常神秘,让他们想到达·芬奇。木心在乌镇的客栈里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我以不死殉道
20岁刚出头,他参与学生运动,还曾是领导者,结果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于是走避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回到大陆。他是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的设计师,喜欢画画,热衷写作。从14岁起创作的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集成厚厚20本,直到1970年被抄没。因言论获罪,他被关进废弃的、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该是爬着出来了吧。可他坐着。他从写交待材料的纸里克扣下66张白纸,正反两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写散文,还作曲,藏在棉袄夹层里。墨水快要用光了掺点水进去,“不慎”打翻。看守凶巴巴又装一满瓶来:“老老实实写,不深刻休想过关!”
平反那天,他还在扫地倒垃圾,食堂师傅冲他嚷:“哎,叫你装纱窗装纱窗到现在还不来装!”他问:“个么,到底要装几扇?”“十扇!明天来装!”“噢,十扇。”这时有人告知大师傅:“明天人家就要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了呢!”第二天,他坐飞机去人民大会堂,负责修缮工作,因为他曾经参与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来笑嘻嘻的。
“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而且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历史在向前进,个人的悲喜祸福都化掉了。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文革’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可以向死的机会很多,我都挺过来了。监狱里面,饭吃不下,硬塞也要活下去。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
“您是悲观主义者吗?”
“其实悲观主义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向前。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的大雄宝殿题了四个字——‘勇猛精进’。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悲剧精神。”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木心在纽约华人圈子里开了4年的世界文学史课,课后在中央公园散步谈笑,一位学生说,“先生一路看过去,能不能即兴写俳句?”
话音才落,有位女子走来——“她围着黎明的围巾,牵了条黑夜的狗。”
一辆旅游大巴开过,车身上涂料是红色与银色,好像救火车——“这个旅游团多仁慈,一边旅游一边救火。”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能捕捉生活中的这种瞬间?”
“长期的训练,像中国武功。我喜欢那个传说中用筷子夹苍蝇的高手。”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从前家里有人写错别字,那是奇耻大辱,现在马路上一走,三步一错,五步一错。从前社交客气而润滑,现在不讲客气了。有人请我吃饭,从开头讲自己,到最后第二句还在讲自己,把客人扔在一边,末了想起来,啊,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跟介绍的朋友讲,哎,你这个朋友怎么只管谈自己,我连发言余地都没有?朋友说,现在要找不谈自己的人是没有的。呵呵,倒是我错了。”
“讲话不好玩了,俏皮话也听不来了。这些,使人感到寂寞。”人类已经忘记了“灵魂”这个词——木心叹。
相关链接
①被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浩劫中,他的整整20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②在历经社会与个人的变迁、磨难和颠沛之后,木心仍保持着高贵和自由的品格,他以文学和美学为背景的绘画艺术,以及散布在各种文学作品和访谈中的画论,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不为任何浮云流霞所动,孜孜不移地坚守着独立和纯粹的绘画精神。(《木心绘画里的精神世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表明木心为了保有对故乡的牵挂,有意保留着江南口音。
B.木心的祖先在绍兴,而他自认为他是“绍兴希腊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个人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C.木心将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食堂师傅要他装纱窗,他未加反对,表现出他的善良、平和、淡然和豁达。
D.现在很多人忘记了“灵魂”,争名逐利,浮躁浅薄,不讲文化,不懂礼仪,这让木心倍感寂寞与心痛。
E.本文撷取了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断,将木心的话语穿插其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学养和人品。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木心这一人物的主要特点。
【小题3】文章用木心的话语作为3个小标题,请简要说明这些小标题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鲁迅眼中的怪人
余世存
⑴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活跃人物。他是作家、翻译家、诗人、革命家、和尚、艺术家……他身世不幸,谋生能力极弱,却跻身于时代的弄潮儿之列,跟革命者们交往,自己也算是追求变革的仁人志士。他敢于玩命,孙中山称其“率真”;但跟那些玩命而修成正果的人物相比,在苏曼殊身上,难以看到人生的健全成绩,他是长不大的孩子,对人对事不免任性。他在世上只活了34年,他的天才跟他的短命形成了最经典的反差。
⑵1905年,苏曼殊受聘于南京陆军小学。第二年,他回到长沙,住进庙里,同时在明德学堂讲课,学生中有后来出名的陈果夫。苏曼殊这个21岁的年轻人,行踪不定,浅尝辄止。仅3个月,他又赶往安徽,到南京、上海,随后与陈独秀一起东渡日本,然后又很快回国。1907年元旦后,他到日本跟章太炎同住,折腾几个月后回上海,11月又回日本。鲁迅曾感慨道:“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⑶苏曼殊似乎没有定性,任意西东,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他的生活就是写作、画画、访友……他翻译了《梵文典》、《拜伦诗选》等作品,还用英语写成《潮音自序》。其中《拜伦诗选》的翻译堪称一绝。
⑷苏曼殊言行怪诞。有论者说:“他时而楚楚长衫,设坛讲学,以人师的身份化育学子;他时而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以诗人才子的仪态现身诗坛歌榭;他时而激昂慷慨,奋勇振臂,以天下为己任,欲誓死一搏;他时而袈裟披身,青灯黄卷,万念俱灭,潜心向佛。”
⑸他的怪诞其实是种孩子气。他贪吃,对美食不加节制,据说曾把自己的金牙敲下来换糖吃,有“糖僧”之称。他的饮食习惯极为任性。有一次,著名诗人、革命者,也是苏曼殊好友的陈去病买回一包栗子,和苏曼殊一起吃。吃完后,陈去病休息了,苏曼殊又买了一包回来。陈去病劝他少吃,他根本不当一回事,结果,肚子胀得不行,一直呻吟到第二天天亮。还有一次,诗人柳亚子送他20个芋头饼,他一顿吃下去,肚子痛得不能起身。有人和他打赌,一次吃下60个肉包子,他欣然应诺,一口气吃了50个,友人劝他不能再吃了,他非坚持吃完不可,还跟劝他的朋友吵了起来。
⑹对苏曼殊,人们一般会评之为性情中人。但性情中人也知物理、人情,懂得家国的责任并知道如何落实。苏曼殊虽然多少也通晓这些道理,却无力自控。他是一个大“情种”,换句话说,他是一个任情使性的大孩子。
⑺这个“情种”种情于朋友之间,使朋友们觉得他有时可爱,有时不可理喻。1905年春,苏曼殊的朋友赵伯先向他求画。苏曼殊当时急着东渡日本,未能兑现承诺。1911年,广州爆发了黄花岗起义,牺牲者甚多。赵伯先是革命党人,为起义失败而忧愤成疾,不久便呕血而死。苏曼殊得知噩耗,含悲作了一幅《荒城饮马图》,焚于故友墓前,以示悼念。
⑻有一年冬天,陈去病到上海,只带了一床薄被,苏曼殊当时没有被子,就把陈去病的薄被强要了去。类似的例子极多,如他偷朋友章士钊的钱,据说是因为没有路费,然后留信告别,只身去了香港。
⑼这个“情种”种情于革命,就是冲动、大言、自我纠结。他曾醉心于无政府主义,赞同暗杀。1903年,他一度打算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因恨后者保皇,何况作为同乡的康有为假冒另一同乡孙中山之名向华侨募捐,这在苏曼殊看来,就是该死。后经友人相劝,他才恨恨作罢。
⑽到袁世凯称帝时,苏曼殊发表《讨袁宣言》,以一个和尚的名义教训袁,“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结,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尔谛听之。”
⑾这个“情种”种情于世间,则是不事恒产,不留恋一时一地,这种奔波也是痛苦的宣泄。他和陈独秀合译《悲惨世界》,未译完即要出走,并送陈独秀诗:“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畅已似冰。”
(节选自《环球人物》)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苏曼殊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对人对事不免任性,因此孙中山称其“率真”。
B.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人物,他有着多重身份,例如作家、翻译家、诗人、革命家、和尚等。
C.在袁世凯称帝时,苏曼殊以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的名义发表《讨袁宣言》来教训袁世凯,言语中充满了愤激之情。
D.苏曼殊是性情中人,他知物理、人情,懂得家国的责任并知道如何落实,但他面对社会现实时,却无力自控。
E.苏曼殊的言行极为怪诞,他一会儿身着西装在教室上课,一会儿就会奋臂高呼以天下为己任,而一会儿,他又可能身披袈裟潜心向佛。
【小题2】苏曼殊为什么被称为一个大“情种”,他的这一性格表现在哪里?(6分)

【小题3】鲁迅先生为什么称苏曼殊为“怪人”呢?(6分)

【小题4】对于苏曼殊的怪诞,有人认为是“荒谬”,有人却认为那是一种“率真”,你对此有何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络动画是为互联网而生的动画类型,目前比较准确的定义应是:网络动画是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作,并且以互联网为主要发行渠道的动画作品。网络动画技术表现形式为GIF(1994-2000)、Flash(2000-2005)、Video(2005-今)以及新兴的VR动画等,接收终端也经历了PC、手机等智能终端变化。

与传统动画相比,网络动画在作品的审美倾向、题材选择、表现尺度、类型细分,叙事节奏、视觉呈现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和差异。网络动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视觉形象等,吸引着大量年轻粉丝,成人化倾向明显。数据显示,网络动画在20岁以下及20-30岁年龄段群体中覆盖率分别为43.8%和43.6%,其中以月收入较高人群(超过10000元)和无收入人群覆盖率最高,分别为36%和35.4%。这说明网络动画主要受众群以无收入的学生和有较高收入的都市白领为主。

网络动画产业在融资渠道、成本控制、制作周期、评估手段、产业价值链条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特点。网络动画大多是周更,长度在几十集、甚至上百集,大量网民参与以及互联网海量存储能力使日益增多的网络动漫平台储备剧增。基于互联网特性,经过网民或从业者大量原创产品在网络上“试错”,这些作品有了与市场对接的机会,也减少了作品后期开发的市场风险。

(摘编自孙平《中国网络动画产业现状探析》)

材料二:

2017年,腾讯、优酷、爱奇艺等国内主要互联网播出平台在引进海外作品的同时,也自觉加大了原创自制的力度。一系列制作精良的网络动画,有效改变了国产动画的形象,使得“古风”“国风”成为中国青少年的新审美。网络动画由于互联网受众本身的年龄特征,体现出以“青春”为代表的主题关键词。例如,《全职高手》根据蝴蝶蓝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网游高手叶修在遭到俱乐部的驱逐后,召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重返巅峰之路的故事,充满激扬奋进的正能量,《一人之下》的架空世界观把玄幻与现实紧密结合,注重发掘人性的光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国网络动画的主流,不再是以俊男美女、神鬼妖狐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而是通过英雄、个性、梦想等青春主题来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沟通,逐步从注意力经济发展到情感力经济。

(摘编自《2017年中国动画的理性回归》)

材料三:

在中国网络动画发展的前期,各网络动画公司几乎都是亏损状态,网络动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开始探索出一条与日本和欧美都不同的盈利道路。动画的制作成本一般都很高,10多分钟一集的网络动画一般要50万元以上,如果没有一条可持续的盈利途径,中国网络动画很难会再有新突破。现在网络动画的盈利模式--般是通过视频网站购买播放权能够收回一定成本,再授权给一些公司销售动画的有关漫画、图书、衣服、手办、玩具等动画衍生品也能收回一些成本,像秦时明月和不良人授权拍真人剧也是一个不错的模式,有些动画公司还将动画播放权卖到国外赚取版权费,同时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会得到一些国家奖项的奖金,政府的扶持也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综合下来,只要动画公司能够制作出优秀的作品,盈利将变得简单。

(摘编自李国正《中国网络动画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是根据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制作的,但其发行渠道并不是仅限于互联网。
B.网络动画比之于传统动画,有明显的特征与差异,其受众不再以未成年人为主。
C.随着网络动画产业的发展,国内主要互联网播出平台已自觉将主要精力放在原创作品上。
D.国内网络动画发展前期,网络动画公司基本都是难以盈利的,如今情况有了改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动画的年轻粉丝以月收入较高人群和无收入人群覆盖奉最高,说明其受众以都市白领与学生为主体。
B.当前国产网络动画出现了与青少年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审美新倾向,开始由注意力经济向情感力经济发展转变。
C.如今中国网络动画的盈利道路是多向的,通过视频网站购买播放权、授权给相关公司销售动画衍生品、授权拍真人剧以至政府扶持等等。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看,传统动画一度以俊男美女、神鬼妖狐来吸引人,审美倾向、题材选择等
【小题3】对于网络动画的现状,三则材料阐述的主要角度各不相同,试分别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马云的江湖(节选)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一个普通家庭。儿时的他是个顽童,对学***当时没有笑,估计是憋住了。但我是绝对有信心的,因为我做的事情我自己清楚,一定会有潜力,有市场!”
1997年,是中国互联网大热的一年。马云和他的团队到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3月,他已意识到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优先发展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于是成功开发了阿里巴巴网站,为中国企业构建了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时代的马云是激情而霸气的。
不过,互联网很快迎来了一个低潮期,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互联网是个大泡沫。“江湖”上一时间开始风雨飘摇,员工们或多或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这时只见马云端上一杯啤酒,坐在会议室里对大家说:“最好喝的啤酒,就是要带着泡沫去喝!”好喝的啤酒果然被能坚持的马云尝到,他的阿里巴巴逐渐得到了全球商业机构的认可,一大批名牌企业在他那里做广告,做主页。
2003年,将B2B(指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已经做到炉火纯青的马云投资开设了C2C(指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的业务,他把这个新的网站叫做淘宝。如果说过去的阿里巴巴针对的是商业企业,而这次淘宝的客户群则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网络使用者。从B2B到C2C.马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这无招却创造了他在江湖上的神话。
马云依然喜欢《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但他更喜欢自己去发现和寻找新的江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马云,中国IT企业的代表性人物,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在福布斯中文网发布的2014中国富豪榜中,马云以195亿美元身家名列第一。
胡润研究院2014年10月28日发布的《2014胡润慈善榜》显示,中国首富——阿里巴巴的马云以145亿元捐赠额刷新中国慈善记录,成为新一届“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同时成为“2014大中华区最慷慨的慈善家”,也超越最近一年的美国首善Facebook的马克 扎克伯格(70亿元捐赠额)。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马云在进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之后,拼命地学起英文,主要是为了将来有一份稳妥而平淡的工作,后来便选择当了老师。
B.马云第一次登录国际互联网。好奇的他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Chinese”的关键词,但是搜索结果却是一片空白,这让他很失望。
C.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互联网是个大泡沫。马云却对大家说:“最好喝的啤酒,就是要带着泡沫去喝!”这句话反映了马云有独到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
D.从B2B到C2C.如果说过去的阿里巴巴针对的是商业企业,而现在淘宝的客户群则涵盖了所有的网络使用者。
E.作者在文中把马云的事业称为“马云的江湖”,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表现马云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的形象。
(2)结合马云的“江湖”经历,简要分析马云是怎样的一个人。
(3)马云在“江湖”行走中,有哪些主要经历促使他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
(4)马云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先锋人物、IT企业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江湖”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和感受?结合文本,联系个人“江湖”,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是中国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中国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龙应台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逼人咄咄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深知自己的个性,绝不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说:“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在我身上,不存在从一个怒目金刚变成温柔小女人的过程,这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性格里。以庄严的状态谈严肃议题,如果没有柔软作为核心,是不真实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言辞的毫不留情、批判的冷峻与斗士般咄咄逼人的气势成就了一个复杂的龙应台
B.自大学毕业,龙应台就成了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的斗士。
C.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龙应台应邀担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D.龙应台只关注公共问题,他的作品针砭时弊,鞭辟人里,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
E.龙应台不认同自己是从怒目金刚变成温柔小女人,她认为刚与柔同时存在于她的性格与每一部作品里。
【小题2】根据文意,分条简要概括并分析龙应台作品的风格。
【小题3】纵观全文,龙应台创作的底线是什么?
【小题4】龙应台认为刚与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的人的性格里,请结合文章与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