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小题1】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对“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B.“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深部生物圈”的生物即是指那些只存在于数千米深海海底的微微型浮游生物及微小的原核生物。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C.深海大洋的发现说明我们平时用肉眼或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生物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
D.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是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年古井呼风唤雨之谜
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他们走到井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有删动)
【小题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气象专家认为,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3.7万人如何写一篇论文
金煜
近期,一份学术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有着37000多名作者的研究论文。这些“作者”又是玩家,通过一个名叫EteRNA的在线科学游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的RNA研究中。众筹,这个利用集体智慧做 同一件事的概念,正在慢慢进入科学界,以好玩有趣的形式发动科学爱好者的热情。科学家认为,众筹的力量将改变科研的形式,成为今后科 学发展重要的能量。杰西卡·佛内尔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她每天在密歇根州一家仓库负责跑鞋的储存。20 年前,杰西卡曾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名天文物理学学生,毕业后她未能在学术领域得到长期的工作机会,今天只能通过每天给跑鞋分类养活自己。杰西卡可能放弃天文物理学了,但她却依然是名科学爱好者。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她便坐在电脑前,开始了她的“第二份工作”:设计核糖核酸(RNA)的分子来创造蛋白质。
在一个在线网络游戏EteRNA上,网名叫做“星光灿烂的杰西”的杰西卡成了排名第二的玩家。就是这个游戏,让杰西卡在内的37000人以“玩家”的名义参与了他们喜爱的科学。 从设计来看,EteRNA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 迷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但是和休闲游戏不同的是,在EteRNA里的小块,事实上是构建生 物最基本单元RNA的物质——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事实上还有着更重要的功能。游戏设计来自于由斯坦 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几万名玩家对RNA的自主操纵,游戏事实上也在模拟真 实世界中RNA的运作规律。 和普通游戏一样,EteRNA也有着激励机制:得分最高的玩家可以有机会让自己的RNA设计在 真实世界中存在。每周,斯坦福大学将选拔4到 16名玩家设计的分子进行人工合成。
纽约律师罗伯特·罗格斯基说,作为玩家,他的14条设计被选拔为人工合成名单。“它可以解码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蛋白质,它可能是未来治疗青光眼或癌症的基础,也可能会导致‘僵尸末日’的 出现。” 这种奖励成为很多玩家的动机。他们仔细地 研究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数据,看如何合成分子在自然界中有怎样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玩家在做着原本是科学家的工作,他们可以帮助科学家来解开各种未知的谜题。
现在,这个游戏已经真正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在最近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了EteRNA游戏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名为《海量公开实验室所得RNA设计规律》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写道,通过37000名科学爱好 者的参与设计,参与者不仅在进行分子模拟,而且直接参与了RNA的合成实验,这使得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此前未知的设计规律。 论文的署名作者有11位,最后一名署名作者为“EteRNA参与者”,对其注释中,显示了所有 37542名玩家的注册名。这超过37000名玩家 中,只有10%是职业科学家。EteRNA并非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同样,Foldit让玩家捣鼓各种蛋白质的 3D结构,虽然披着娱乐游戏的外衣,实质却是一种众筹科学实验。
“众筹”的概念早在2006年就已经提出,简单理解,就是一大群人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并开始进入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此前的Foldit游戏,吸引了超过5万名玩家。 其被证明比传统的蛋白质展开软件有效得多,玩家曾经在三个礼拜内便模拟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蛋白酶。相比之下,科学家曾经花了十年来解码这种病毒。
在另一个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信息中心 创造的Flash游戏Phylo中,玩家可以自主操作彩色的DNA序列,以和不同物种匹配。有趣的是, 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被科学家认为有可能导致人类癌症、代谢失常、神经 失常等疾病,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开这些 疑难疾病。另一个尝试是称为“银河动物园”的互联网互动游戏,全球估计有25万名注册用户,在各自的 电脑网页上共同参与辨别深空天体。设计者原以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过去的两年中,通过众筹的力量,EteRNA游 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显示,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他们同时通过超级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准确度远低于众多玩家得出的结果。 “在让非职业科学家在线参与复杂科研方面, 我们还真是走在很前面。”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说,“RNA组成美丽的分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 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
在科学界,现在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可能正来自于 RNA信号。” 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可以令“集体智慧”进入科研领域,以游戏等方式来收集业余爱好者的共同脑力,推动科研进步。此前,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大约有2 亿分钟,如果这些关注能够被利用,将是科学研究上不可估量的能量。“大量的玩家一起合作,用游戏的形式来解开复杂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研究。”正在对 EteRNA和Foldit众筹游戏进行研究的信息传播学者凯西·奥唐纳说,“它并不简单,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科学研究形式,我们应该去深入了解它更广的含义。”“通过游戏和玩家来参与科学,我们改变了科研的形式。”奥唐纳说。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EteRNA游戏的表述,说法错误的是(    )
A.近期一群玩家在一份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一篇 研究论文,同时他们通过相应媒介EteRNA加入到 现实的科学研究中。
B.EteRNA设计上看有点像休闲游戏“宝石迷 阵”或者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玩家可以通过点击 对各种颜色的小块进行重组。同时在EteRNA里的 小块是核苷酸,玩家对其的自由组合,从而创造 出各种各样的分子。
C.除了休闲、科普的作用外,EteRNA游戏还可以模拟RNA运作规律。玩家还可以让自己的 RNA的设计在真实世界中存在。
D.EteRNA游戏已经得到了RNA展开的40条新规律,他们不仅找到了新的规律,而且也证实集体智慧的力量超过了超级计算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者曾估计,全球所有的玩家每天花在该游戏上的时间如果被充分利用, 将会是科学研究上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B.科学家安德烈·特努烈认为,RNA组成美丽的分子。它们本身形态简单,但却可以自我组成复杂的形状,它们正在掀起RNA革命,生命的复杂性正来自于RNA信号。
C.玩家操作的DNA序列事实上经过精挑细选, 科学家他们希望通过DNA和EteRNA来解开这些疑难疾病。
D.“众筹”的概念今天已遍及互联网,2014年它进入了科学领域,尤其是需要海量组合数据的生物化学界。
【小题3】通读全文,下列表述最不可能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EteRNA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 最近刊登了其第一个学术成果。参与EteRNA的人 员对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B.密歇根州大学生杰西卡是排名第二的玩家,EteRNA给了她一个了解研究科学的平台,她是一名忠实的科学爱好者。
C.EteRNA不是第一个通过众筹游戏开展科学 实验的游戏,它直接来自于此前一个同样有名的游戏Foldit。Foldit实质是一种众筹科学实验。
D.互联网设计者认为要一年时间才能区别100 万银河图像,而事实上,第一年大约15万用户做出了500万条辨别分析。这说明科学家不如某些游戏。

同类题3

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
①景阳冈上打老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如此悬殊呢?
②人体里有两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③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④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这就叫内分泌失调。分泌过多,就会长成巨人;分泌过少,就成为侏儒。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⑤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⑥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胎的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小题1】关于人体身高的影响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没有起作用的(3分)
A.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B.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C.肝脏等组织
D.父母遗传的因素
【小题2】关于武大郎身材矮小的原因,以下表述属于不可能的因素是(3分)
A.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B.对青春期的影响很大的性腺分泌较少。
C.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D.父母遗传的因素。
【小题3】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长高的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长激素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然后就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是先通过生长因子,然后再对骨骼起直接作用。
D.如果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学中有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其中一个便是:为什么一些最基本的宇宙常数似乎偏好生命现象,从而创设了那些恰好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出来?微细结构常数(常用α表示)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是一种电磁耦合力常数,其数值大约等于1/137.0359。如果α的值增大或减小4%,宇宙中的恒星将不能够产生碳和氧,这样的结果便是宇宙中将不可能出现今天我们看到的生命景象。但是一项最新研究却显示了其中更加复杂的机理。科学家们发现,α的值在不同的宇宙方向上,在数十亿年前,存在轻微差异。具体来说,其值在北半球天空稍小,而在南半球天空稍大。对此的一种可能解释是:微细结构常数可能在空间中存在连续的变化,而其变化都对生命的存在意义重大。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韦伯(John Webb)和他的合作者调阅了两架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以便研究微细结构常数(α)与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使用的望远镜包括位于北半球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凯克望远镜(口径10米),以及位于南半球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口径8米)。研究人员利用这些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对超过100个类星体目标进行了观测。类星体是一种距离极为遥远但是亮度极大的天体,其强大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黑洞。
通过对南天、北天两架望远镜观测数据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南天获取数据推算出的α值要比目前所知的值大大约10万分之一,而北天获取的数据推算出的α值则要比目前的值小大约10万分之一。这些“偶极”模型数据的统计学误差计算显示其“事发偶然”的可能性仅有大约1/15000。
这一结果让韦伯和他的同事们非常震惊,因为这和1999年发布的精密测量数据结果是冲突的。当时的研究人员使用的是位于北半球的凯克望远镜,那时候他们就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所观测的类星体距离越远(意味着年代越久远),α的值就越小。因此当科学家们利用智利的大型望远镜在南半球进行观测时,他们也认为会出现一样的结果。但是数据却显示α的值出现了相反的增长趋势,这让他们措手不及,困惑不已。当他们终于排除了一切外来干扰和误差的可能性之后,他们意识到他们看到的是α值在南天和北天的数值差异现象。
因此,如果说科学家们仅仅使用了一个半球的望远镜进行观测,那么他们会注意到α的值具有时间上的变化,而当他们使用另一个半球的望远镜进行对比观测时,他们会发现α的值还具有空间上的变化。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一点,它颠覆了一种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那就是物理定律“放之宇宙皆准”。这一发现同时也与“爱因斯坦等效原理”不符,其结果暗示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要比我们原先设想的大得多,甚至可能是无限的。目前,科学家们将组织更精细的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并且看看微细结构常数上取得的进展是否能带领科学家们达到对于我们的宇宙更深层次的理解。 (选自2010年《物理评论快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微细结构常数α的解说与原文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宇宙学中有许多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微细结构常数似乎偏好生命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B.微细结构常数α是一种电磁耦合力常数,它的数值等于1/137.0359。
C.α的值在不同宇宙方向上,在数十亿年前,存在轻微差异,在北半球天空稍小,而在南半球天空稍大。
D.物理学家约翰·韦伯等人发现了α的值在不同的空间的变化。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同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通过对南天、北天两架望远镜观测数据的对比,发现南天获取数据推算出的α的值要比目前所指的值大大约10万分之一,而北天恰恰相反。
B.1999年发布的精密测量数据结果与韦伯等人的发现相冲突,其实当时的科学工作者就发现α的值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C.韦伯等人发现与北半球观测的情况不同,在南半球时观测的类星体距离越远,α的值却越大。
D.科学家们用南北两个半球的望远镜进行观测,发现α的值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变化。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微细结构常数的值增大或减小,都不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影响。
B.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要比我们原先设想的大得多,甚至可能是无限的这一猜测尚需有力的证明。
C.微细结构常数研究上的进展可能为我们揭开宇宙新的奥秘,到那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更为新奇的宇宙。
D.韦伯等人的发现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是无限的,一些以前我们认为正确无误的定理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天文学家还是普通人,当我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不免有这样一种感觉:宇宙太宏大了,相比之下人类和地球都太渺小了。在这茫茫太空之中,有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

虽然人们曾一度想象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但迄今为止,无论在火星还是在太阳系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上,人们都还没有找到过生命。

以我们现在对生命的理解,液态水在孕育生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存在生命的行星,既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近,因为那样会太热而导致水沸腾汽化;也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远,那样会太冷而导致水结冰。当然,由于大气气压的不同,其他行星上水的沸点和冰点可能与地球上有所不同,但也不会差得太远。而行星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中心恒星的距离。因此,恒星周围那些适于生命存在的距离范围,被称为宜居带,处在这些区域内且质量接近地球的行星,才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近年来,人们使用凌星法找到了很多行星,其中不少是在宜居带内。所谓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经过而挡住一部分恒星的光,这样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略微减弱。如果我们长期以高精度的设备来监测恒星的亮度,就会发现这样的凌星事件。通过周期性的凌星事件,我们可以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当然,凌星发生的条件是,地球与恒星的连线恰好在这些行星的轨道面上,显然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满足这一条件。不过,我们总还是有可能幸运地观测到一小部分系外行星。

开普勒卫星是美国于2009年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盯着”天鹅座的一小块天空中的恒星,通过凌星法寻找行星。现在,经过几年观测,已经找到了一些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目前,这些行星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超地球”(指质量明显大于地球,但小于巨行星的行星)。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行星越大,就越容易被发现。不过,开普勒卫星已经发现了一些有待证实的候选行星,其大小可能与地球差不多,而且有的位于宜居带内,因此在它们上面也有可能存在生命。

在已发现的这些系外行星中,有一些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是几个行星在一个系统内。当然,那些现在还只发现了一个行星的系统,也很可能其实有着更多的行星,只不过还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由欧罗斯博士等人组成的团队,利用“开普勒”镜首次观测到一个双星系统中,有两个行星围绕一对恒星运转,这一新发现的双星系统被命名为“开普勒-47”。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恒星具有类似太阳的体积,另一个的体积则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一。两个行星的大小则与海王星接近,它们在相当近的轨道上围绕双星公转,而且最外围的那颗行星还恰巧处在宜居带内。不过,这个双星系统中很可能存在第三个行星,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选自陈学雷《寻找太阳系外的地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凌星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从而使恒星亮度有所减弱的一种天文现象。
B.科学家们如果能用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来长期监测恒星的亮度变化,就完全可以发现凌星事件。
C.恒星亮度的减弱是否具有周期性,是运用凌星法判断地外行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D.由于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在地球与恒星的连线上,因此,所能观测到的系外行星其实是很有限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曾以为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
B.就人类目前对生命的认知而言,液态水在生命孕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也是地外生命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C.经过几年的观测,开普勒卫星通过凌星法在宜居带内发现了一些类地行星,这些有待证实的“超地球”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D.在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的是几个行星组成一个系统;有的则是一个系统内只有一颗行星,但并不排除还有更多行星的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自身存在的渺小感和对地外生命的好奇感,并激发起人类探索研究的兴趣。
B.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地外生命,那么,这些地外生命也就只能是存在于宜居带内的质量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上。
C.由于行星的质量与被发现的几率成正比,而地外生命最可能存在于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上,所以,人类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地外生命。
D.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推断,都基于现有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水平。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方法和途径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