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 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小题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6 10:1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
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2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也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曾称赞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他——就是丘成桐。
初见丘成桐,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人,而且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标准。但一经接触,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以及这位当代数学大师以大刀阔斧般气魄,革新微分几何学和直面国内学术界一些陋习的勇气,将令你彻底倾心不已。
昨日下午,丘成桐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麓山论坛”学术年会的压轴嘉宾,在长沙和学子们畅谈“研求之乐”。并为这次师大学子之约题词:岳麓书传,百代贤儒仰朱张;楚南人杰,千年王业出湘潭。
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
“年少时我并不喜欢读书。”丘成桐“研求之乐”的讲座从年少时求学讲起。
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这是一般人眼中所认为的丘成桐,但事实恰恰相反。
小时候的丘成桐很顽皮,那时他对数学的兴趣,也远远不及对历史和古代文学的喜爱。丘成桐的父亲小时候要求儿子背诵古文诗词,如果成绩不理想,还会“打掌心 ”。父亲离世那年,丘成桐14岁。为了缓解悲伤,他读起了《红楼梦》,觉得里面有很多感情相通,而之前他更喜欢看《三国演义》。
丘成桐喜欢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比较。他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文学修养,对培养做学问的气质很重要。解除名利的束缚,使欣赏大自然的直觉毫无拘束地表露出来,是数学家养气最重要的一步。
“我本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从《诗经》我看到比兴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激励起我对数学的热情,向大自然追寻真与美的感受。”
“而读历史让我学会在关键时候做抉择。”他引用《史记》中刘邦虽屡败但仍坚守中原终成大业,阐明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斯坦福大学,尽管当初那里并没有很好的数学科研条件,但这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从未放弃对至真至美的追求
“奋斗的过程就像智者垂钓,看到学问的成长是最有意思的。”丘成桐说,“我研究数学的目标不是拿奖,也不是成名成家。对真与美无条件的追求,是我一生做学问的座右铭。”他引用陶渊明的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明自己的志趣。
在丘成桐的眼里,数学很美。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丘成桐认为,数学美感的获得,常常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与错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可能在冲凉或刷牙时,突然间茅塞顿开了。
丘成桐说,数学家追求一个好的命题,如同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慕,朝思暮想。做学问的路很长,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假如没有热忱,就没有办法继续。很多有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是求真的精神,刺激着他们不肯放松。
寻找下一个华人数学天才
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当时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
在昨日演讲中,他又提及国内很多的名教授,著作等身却不见得有多少能传世。“一生所作,不见得比写几篇有点内容的短文章实在。”
2007 年,丘成桐参照美国中学生数学奖“西屋奖”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中学生、特别是大陆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创造性,并从中培养和挖掘年轻的数学“小天才”。
该奖不久前刚刚进行了第二次颁奖。他说要尽责任提拔中国国内最有才华的数学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着对真与美的无条件的追求,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丘成桐创造了中国人的数学神话,并对中国的中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丘成桐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他将文学与数学进行比较,在数学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并对国内学术界的一些陋习直言不讳。
C.丘成桐认为数学有简约严谨之美,而数学美感的获得又必须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
D.丘成桐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之中获得的灵感,不仅影响了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也影响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抉择。
E. 丘成桐看似不问世事,实际上对中国大学教育极为关注,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让人吃惊。
【小题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明分析为什么称丘成桐的讲座为“研求之乐”?
【小题3】丘成桐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在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不仅是因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更因为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小题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分别有哪些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 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说:“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直到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 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才正式出版。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的枕边书。毛在他自己的文章《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 ,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而他自己也极善诗词,所作诗词曾得到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赞叹。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 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小纸片上,由他女儿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本》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小题1】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小题2】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小题3】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简朴,却“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容,就“苦和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雷抒雁:变革时代的抒情诗人
1942年8月18日,雷抒雁出身于陕西泾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时,不识字但会背《金刚经》等很多经文的祖母,爱听评书的父亲,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雷抒雁从小就喜欢看书,写作,尤对诗歌情有独钟,从小学到中学至大学,他都是学校诗刊社的负责人。秦中大地深厚的儒家文化,塑造着诗人品格与追求。
1962年,雷抒雁成为陕西泾阳肥何什村几十年里惟一考上大学的青年,他如愿以偿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深造。5年大学生活刚刚结束,美好未来还未及展望,“文革”开始了。雷抒雁被分配到宁夏的农场下放劳动,心情一片愁云惨淡,动身前,他在宿舍一把火烧光了积攒的诗稿……多年后,雷抒雁感慨:“我是学文学的,有一个向往文学的梦,而当时文学机构被破坏,文人被打倒,真不知自己还有什么路可走……”他说自己得感谢“接受再教育”的种田,感谢1970年加入解放军,基层军队生活对自己的锻炼,“打掉了学生知识分子身上的虚浮心理”。
从农场出来后,雷抒雁被分配在62师政治部担任宣传干事,驻地在宁夏,这里一边是黄河,再往上走就是沙漠,环境很艰苦。从军11年,雷抒雁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下基层部队采访。他去过延边,上过长白山,跨过鸭绿江,游过青海湖……他说这是军旅生活最宝贵的财富,旅途中他写下了处女作《沙漠战歌》、《漫长的边境线》两部诗集。追溯他诗歌中一贯的大气雄壮与英雄主义情结,能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说起雷抒雁,有一首诗是绕不过去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政治刚开始解冻,为“反右”和“文革”中蒙冤者的平反还没开始,思想领域也遗留着一些观念的禁区。1979年3月,女烈士张志新平反昭雪。雷抒雁一次不经意间得知了她的事迹后,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张志新的死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不同思想、不同言论的残忍程度出乎意料。”
当时他感动得无数次流泪,到处找人诉说,甚至和人争论。想写诗,表达内心的思索、愤怒和激情,但苦于一时寻觅不到合适的诗的形象。1979年6月8日,他夜不能寐,凌晨一时,眼前突然看到了一片野草,野草上的一滩鲜血,不禁想起鲁迅的诗“血沃中原肥劲草”……他热血沸腾,从床上爬起来,铺展纸笔,第一句诗已从笔端涌现:“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随后一发不可收,一直写到凌晨4时。第二天,他略作修改,定下诗题“小草在歌唱”,副题“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便立即将诗寄给了《诗刊》。
《小草在歌唱》后经《光明日报》整版篇幅刊载,如一声惊雷,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它是最早以诗歌的形式,清算“文革”罪恶、打破思想禁锢、呼唤民主法治的力作。著名作家刘再复评价雷抒雁写出了“整个民族的忏悔”。还有人将这首诗与巴金的《随想录》相提并论,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开篇”。这首诗让雷抒雁蜚声诗坛,既是他最为人所知的诗作,也如同一枚铭刻着良知与勇气的勋章,伴随他一生。
雷抒雁的诗歌生逢其时,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文学更多承担着思想启蒙的责任。“那是一个思索的年代,一个反问的年代,一个不断地解剖自己,解剖灵魂,解剖社会的年代。”他说:“过去的30年,对于中国,对于中国的每个普通的公民来说,都是最重要和最了不起的年代。对于一颗敏感而活跃的诗心来说,则会有激情的篇章写下情感的记录。”
1982 年,他的长诗《父母之河》将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与滋育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衔接起来,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2008 年中国南方面对巨大的冰雪灾害和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劫难,他又写下了《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悲回风:哀悼日》、《生命之花:毁灭与新生》……几乎在每个重大历史关口,他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说:“很多人认为雷抒雁的抒情长诗是颂歌,我却认为那其实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关怀苍生的气质,不少人将“人民诗人”的殊荣加诸其身。雷抒雁坚辞不受,他只是说:“严格来说诗歌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时代脉搏的跳动。诗人不能脱离这个。”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雷抒雁成为陕西泾阳肥何什村几十年里惟一考上大学的青年”,说明他的家乡地处偏僻,几十年来都没有出过大学生。同时也十分巧妙地证明了家庭文学启蒙对雷抒雁成才的重要性。
B.雷抒雁到农场劳动前烧掉自己的诗稿,表明他比较清醒滴认识到从此以后他没有创作的环境和发表诗歌的地方,这说明他此时已经对“文革”有了清醒的认识。
C.军旅生活对雷抒雁帮助很大,特别是基层军队生活以及对基层部队的采访等,不仅增长了他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奠定了雷抒雁的诗歌风格。
D.20世纪70年代末乃至整个80年代,诗歌承担着思想启蒙的责任,诗人雷抒雁对外界有着敏感的认知和一颗热情澎湃的诗心,用激情写就了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E.雷抒雁对名誉看的很淡,比如他坚决不接受“人民诗人”的称号,他认为诗人应该传递时代的声音,自己所写的诗歌反映时代脉搏是作为一位诗人应该做的事情。
(2)文章的第五段使用了那些描写人物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雷抒雁的诗歌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4)从雷抒雁的写诗经历来看,他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5

文学作品阅读
百岁杨绛亦芳华
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年满百岁了。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魅力。我们习惯说杨绛是“钱钟书夫人”,很少有人会想到几十年前,人们是以“杨绛的丈夫”来称呼钱钟书的。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这出“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的话剧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但即便如此,在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1958年,年已47岁的杨绛下决心“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她无师自通,锲而不舍地完成了这项庞巨的翻译工作。未完译稿历尽磨难,“黑稿子”在“*”中“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九死一生”,总算逃过劫难。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向75岁的杨绛颁授“十字勋章”,表彰她对传播西班牙文化所作的贡献。   
其后,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风雨生活的《我们仨》,到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在杨绛先生住宅小区的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如今只有这一家。杨绛拒绝封起阳台:“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他们家不是一般的朴素啊!”很多人都为此感叹,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有几个手印,据说,那是钱钟书活着时杨绛登着梯子换灯泡留下的。   
家里一切都保持钱钟书在世时的旧样。客厅即书房,中间安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钱钟书过去坐这里,他走后杨绛继续在此伏案,坚韧地写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近作,百岁老人的她如今仍天天读书,笔耕不辍。   
钱、杨二老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酝酿将他们的全部稿费收入捐献给母校。奖学金给谁呢?给考上清华的贫寒子弟。叫什么名儿呢?绝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就叫“好读书奖学金”。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2001年9月7日,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信托协议书》。当时捐献的现金是72万元;到了2008年8月,已累计到630万元;到了2010年春,已是800万元出头了。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在她自己,低调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待自己的作品,她也是如此。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做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她谢绝出席研讨会。   
事实上,杨绛的低调,也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杨绛深知,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要学会享受做一滴清水的快乐。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摘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上世纪40年代,杨绛创作的《称心如意》等剧本的艺术成就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的。
B.杨绛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聪颖,历经20年翻译并最终出版了《堂•吉诃德》这一外国鸿篇巨制,其面对磨难的隐忍与顽强,令人敬佩。
C.文中划线句表面上是以“居所”为陈述主体,实则是点明了居所的主人孤傲没有朋友却拥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和地位。
D.钱、杨二老设立的奖学金“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和数额的巨大等,无不体现出其淡泊的人生追求和充满大爱的人生境界。
E. 本文通过对杨绛先生的治学、为人、处世等经历片段的记述,展现出了老一辈大师级学者们自强求索、勤勉钻研且低调淡泊的共同精神面貌。
【小题2】请简要概括杨绛才华横溢的具体体现。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杨绛先生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好品质。
【小题4】杨绛的低调,的确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彰显着她所秉承的人生哲学,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种“智慧”或“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