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山利辉,坚守日本最后的学徒
萨苏
秋山利辉,1943年出生于奈良市,他27岁时创办的“秋山木工”会社现如今已是日本皇家指定的家具特供场。从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到日本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会从他那里订购家具,他的家具以精美和独具匠心闻名于世。他培养出的后辈中,有50名被视为世界一流工匠,活跃在各个国家。  
秋山利辉已经73岁了,仍然会亲手教学徒们怎样使用工具。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把工作完成到极致,便是工匠精神。骨子里,这便是日本人最尊崇的品质。所以,当秋山利辉接受日本顶级对话节目采访时,貌似谦逊地说出一句:“我是个匠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备受尊敬的名匠早年学业不佳,只读到中学,甚至在音乐、体育这些功课上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 
13岁时,秋山利辉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那一年,他家邻居的鸡舍坏了,他自告奋勇帮忙维修。邻居老太太只当小家伙在开玩笑,谁知几天过去,秋山利辉竟然打造出了一个两层楼样式的木头鸡笼子,精美绝伦!惊讶万分的老太太请他喝茶表示感谢,并且说了一句对他一辈子十分重要的话:“学会木工的话,你一辈子就不发愁啦!”秋山利辉在成名后接受采访时说,正是老太太这句话让他好好地审视了自己,骤然发现了不少优点。比如,手巧,喜欢观察家具、房屋的结构,好像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中学毕业后,秋山利辉成了一名木工学徒,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喜欢做的事”和“擅长做的事”结合到一起了。
秋山利辉的博客叫做“应天命而生”,实属有感而发——木工便是他的天命,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才可能成功。他最不满意如今日本社会流行的颓废和茫然,认为今天90%的人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他给学生们上课,第一课永远是要大家通过自我介绍说清自己干什么拿手,喜欢干什么,未来想干什么。在秋山利辉眼里,只是喜欢还完全不够,比如他自己,如果当初只是通过搭鸡窝发现擅长做木工活,那么今天日本只会多一个做榻榻米的木匠而已。在秋山利辉看来,“天命”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要用一生的努力来面对它,才能够获得生命真正的价值。
日本的学徒制度盛行于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徒工在学艺期间几乎是无偿劳动,师傅也十分严厉,艰苦的学徒生涯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熬炼,对秋山利辉来说却近乎享受。他在晚年总结:“挨骂要趁早,最好是20岁以前。”他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多挨骂是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先挨骂往往是因为学习、工作进度超过同辈,先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他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一代日本木工工匠,至今秋山利辉的徒子徒孙已经遍天下,普遍对挨骂甘之如饴。
秋山利辉在学徒期间,不仅仅是认真学习,而且是一边工作,一边努力考入了日本颇具盛名的桑泽设计研究所。那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带来的是狂热的工作热情和财富的迅速积累,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工作就有机会赚钱。而去研究所深造,却是一件疲累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一努力大大拉开了他和同事之间的差距,使他具备了更开阔的视野。
这种不懈的追求,使秋山利辉具备了普通木工所不具备的眼光。他在哲学、美学、神学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都有涉猎。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出更好的家具。他说,想做好的匠人,除了自身技艺以外,还要懂得体察客人,从而了解他到底需要什么。他的客户可能是政治家、贵族、神父或者IT产业巨头,为了真正了解客户的需要,必须懂得客户的行业。为了给一个医生打造足够满意的家具而去学习医学,有人认为这是件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秋山利辉真的会这样做,他认为只有真正诚心诚意,甚至于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才配称得上一个匠人。
(摘自2016年《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开篇就以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以及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从秋山利辉的“秋山木工”会社订购家具的事实说话,说明他的家具因精美而闻名于世。
B.秋山利辉在帮助邻居修缮木头鸡笼时,邻居的夸赞使他更好地审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兴趣,从而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
C.在秋山利辉看来,“天命”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木工便是他的天命,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就能取得了成功。
D.秋山利辉在晚年总结:“挨骂要趁早,最好是20岁以前。”先挨骂往往是因为学习、工作进度超过同辈,先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对学徒来说,这是好事。
【小题2】秋山利辉是怎样教他的学徒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早年学业不佳的秋山利辉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工匠?请结合材料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7:0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 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 “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 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 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 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 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 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 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 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 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 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 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 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 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 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 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 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 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 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 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 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 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 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 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 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 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 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 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 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 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 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 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 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 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 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

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 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 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 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 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小题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 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

金庸

金庸,学名查良镛。后来写小说,把“镛”字拆开,笔名“金庸”。我国香港著名报人、武侠小说家。金庸出生在以海潮出名的浙江海宁,祖父是光绪时进士,父亲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受过西洋教育。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从而也培养了他终生爱读书的良好***江泽民会见。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和民族命运之情操。

金庸是个色彩斑斓、具有多重性格的人。他身处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他生在商业时代,身处商业社会,作为一个世俗中人,他属于红尘,不属于天国,无法超越尘世的网罗,无所逸于对功利和金钱的追求,使自己成为商业社会成功的报人、作家和企业家。但从更深层面看,他又出生在一个士族家庭,从小在儒家经典熏陶下成长,从遗传密码和士族的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他身上有类似古代士大夫那样根深蒂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儒家尊崇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情怀。他一生博览,坐拥书城,学贯中西。他对中国传统的儒学、佛学甚至琴棋书画,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具有浓厚的文人情结。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综观金庸先生其人其文其行及其作品折射的精神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庸生于文宦之家,他在书香中度过了童年时代,其终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与他先天优越的家庭环境紧密相关。
B.金庸小说的背景大都是易代之际,关注国家兴亡,反映世间的人生真实,充满人道关怀,所以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C.金庸在浓郁的商业化氛围中写作的武侠小说能够风行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他的小说中读出中国文人追求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浓厚强烈的家国情结、深入骨髓的人文情怀、启迪后人的历史智慧。
D.要想了解一个全面的金庸,不光要读他的小说,更应该读他的社评。他写武侠小说,最初只是出于商业动机,而《明报》和社评则是他一生的事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为中心展开对金庸人生的叙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重点叙述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B.金庸的小说、政论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物,所以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文人。
C.金庸晚年倾注极大的热情参与全国政治,多次成为中南海的座上客。为香港和澳门推行“一国两制”构想尽心尽力,贡献自己的政治智慧。
D.金庸纵横文学、新闻、政治三大江湖,应付自如。既有其无法超越尘世的世俗的一面,更有中国传统士大夫具有的浓厚的文人情怀的一面。
【小题3】文章说:“他的生命底色包裹的还是一颗传统的中国文人的心灵”,金庸先生传统中国文人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托翁的动手能力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3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了塞纳斯托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1853—1856战争纪念奖章”……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金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

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妇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妇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妇人无地自容,想讨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    ,正如钻石研磨钻石。本是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小题1】作者在第②段写列宾画“托翁犁地”的例子,用意是
【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苏霍金给托翁制作的靴子贴上“第十三卷”的标签,意在表明这是可以同托翁的文章相提并论的杰出作品。
B.托尔斯泰笑称亲手制作的皮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卷”,言语中不但透出自信,也流露出对劳动的自由喜爱。
C.第⑧段中所谓的“精神贵族”是指像托尔斯泰那样出身高贵,生活富足,身名显赫,备受世人羡慕的人。
D.托翁所谓“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既点明了劳动的意义,也表达了他对体力劳动的推崇和热爱。
E.作者借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既赞美托尔斯泰不仅拥有能够制作精美皮靴的手艺,更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揭示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小题4】在第12段划线处填入合适的语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小题5】有人认为第11段与第5段的例子意义上有重复,删去11段文章内容没有影响,对此你怎么看?简述你的理由。
【小题6】(1)下面语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苍穹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世间最美的坟墓》)
(2)在上文(《托翁的动手能力》)中找出一处对比手法的运用,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4

俄罗斯大地的良心
赵柏田
1910年11月7日,在偏僻荒凉的阿斯塔波沃铁路小站,俄罗斯大地的良心——列夫·托尔斯泰停止了呼吸。在他去世前最后的清醒里,飘进屋子的冰凉的气息,是不是让他想起了碾过安娜的那列宿命的火车?
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的亲人和朋友们中间越来越经常地谈到,不远的将来他要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走。但谁也没想到,“把他从家里抛到路上”的“那种绝望的曝发”,提早死亡降临到了老人身上。
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儿子们对立的那条界线,是他对俄罗斯千百万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是他自觉意识到了某种极端的不合理——在这种制度下,一部分人占有全部的土地,游手好闲,而农民在一小块的土地上,在饥饿和贫困中养活奴役和压迫自己的人。令他深感痛苦的是他处在一个虚伪的、两重性的位置上:一面是他的信徒在坐牢,在流放地受折磨;一面是他这个新宗教的传布者、反政府著作的作者,住在地主高大的邸宅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的日记记录了那种耗损他精神的痛苦:“我没吃午饭。一想到自己卑劣地生活在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中间就感到痛苦和烦恼。”“真可耻,可耻极了。昨天骑马从一群砸石头的人身旁走过,就好像我在通过队列受到鞭笞一样。”他经常收到一些来信,指责他的生活与宣扬的学说不一致。一个大学生在信中向他呼吁:“放弃伯爵的领地,把财产分给自己的亲人或穷人,自己分文不留,从一个城市乞讨到另一个城市。”这封狂热的信使老人激动万分,他说:“如果不为女儿,我就走了。”
这一年的7月22日,老人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就在这一天,在格鲁蒙特的树林里,他签署了一份剥夺他的妻子和他的儿子对他的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文件。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人民的财富,他希望死后他的著作能无偿地为所有愿意的人享用。他的妻子和儿子们出于自私的动机,千方百计想知道遗嘱的秘密,他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不堪忍受。终于他出走了,离开了他憎恨的那个“老爷的王国”。离开了所有那些“把他变成摇钱树的人”,离开了他自己的温良仁爱哲学的牢笼。
他怀着这样的夙愿走了:到乡村去,住在一个哪怕是最小,但确是单独的、暖和的小农舍里去,住到农民兄弟的中间去。
陪伴着托尔斯泰度过充满痛苦煎熬和紧张事件的最后一年的布尔加科夫,在托尔斯泰死后出版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一出走的经过:
1910年10月28日。一个冬天的夜晚,和往常一样,托尔斯泰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书房里停下了一天的工作,吹熄了桌上的蜡烛,回到自己的卧室躺了下来。深夜12点多了,窗外是风声、雨声,托尔斯泰却睡意全无。过了一会儿,透过门缝他看见自己的书房里亮起了烛光,并听到了翻动纸张的“沙啦沙啦”声。那是他的妻子索菲亚,她为折磨着自己的猜疑心所驱使,正在寻找立下遗嘱的字据。
他的这一举止,在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定在他心中忽然成型,再也不能更改。他从床上坐起来,就着烛光,给她留下了一份告别信:
我的离去定会使你伤心。为此我很抱歉,但请你理解并相信,除此一举我别无他法……我再也不能在我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奢侈环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了。而我现在做的,正是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通常所做的事:离开世俗生活,独自宁静地度过此生最后的时日。
请你理解这点。即使你打听到了我在哪里,也不要来找我。你若来了只会恶化你我的处境,但绝不会改变我的决定。
随后他举着蜡烛。蹑手蹑脚地下楼,叫醒了家庭医生和马车夫。他这样平静地对他们说:“我马上就要走了……永远离开。来吧,帮我收拾行装。”他只带了很少一点衣物和生活用品。五点半钟,四轮马车驶出了庄园,融进了比墨还黑的夜色中。
天亮的时候,他们到了亚先基火车站,在那儿,他们将乘坐八点钟的火车去南方。透过候车大厅满是油污的玻璃窗,老人看见了喘着粗气的火车头,和远处铁路边破烂衣衫的捡煤渣的孩子,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医生关切地问他是不是病了,托尔斯泰笑了:“我以前过的确实是病态的生活,但现在我感到好多了,大地的气息吹进了我的胸膛。”
尽管如此,还是改变不了这场出走以悲剧来收尾。命运已经注定,这是老人最后一次乘坐火车巡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长长的旅途中,火车无休止地颤动着,生命像受了惊的小鸟,在他赢弱的体内拍打着翅膀。阴霾的天气和长时间的颠簸使他病倒了。他的妻子,那个势利的老太婆,连夜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赶来,但人们唯恐她的到来加重托尔斯泰的病况,把她阻在了车厢里。当她被允许进入站长住宅改装的简易病房时,托尔斯泰已不省人事。1910年11月7日清晨,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这之前,他对守候在身边的医生和朋友说出了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
世上有千百万的人在受苦,为什么你们只想到我一个?
【小题1】下列对传记中托翁晚年离家出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你认为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与社会格格不入,与家庭不融洽,家人不理解。而这些,恰恰是晚年托尔斯泰所遭遇的一切。
B.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离家出走是托尔斯泰在社会与家庭的冲突中寻求自我解脱的必然结果。
C.托尔斯泰晚年的离家出走正是为了谋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是他用心灵超越肉身的途径。他以生命的代价超脱了世俗的家庭,而奔赴心灵的召唤,这正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D.这种充满痛苦煎熬和紧张事件的最后命运无损他的伟大……如果他不是为劳苦大众去承受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新泰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属于全人类。他早已成为神话,他的生活成为人类的一种崇高的传奇。
E. 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使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而现实中,他该如何处置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面对他的孩子?这些问题都让他苦恼不堪。终于,他踏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
【小题2】“他的眼里含着热泪。他的脸像一个热病患者一般通红”。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托尔斯泰的晚年出现了哪些重大转折。从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小题4】如何理解题目“俄罗斯大地的良心”中的“良心”,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见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