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现 状 与 前 景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评估报告(节选)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崛起,也带动了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复苏。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的新漫画期刊、图书和漫画家快速成长,《漫画世界》、《漫友》等杂志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漫画版《水浒传》与《西游记》陆续在国外出版,新老漫画作品走出国门赢得市场。但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出现根本改观,用5至10年时间跻身世界动漫大国和强国行列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从《中华传统美德》、《蓝猫系列》的说教到《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天眼》的消遣,中国动画多是针对“小孩子”,动漫制作人对于动漫的定义是:低龄儿童观看。大部分动漫制作和播出企业并没有抓住国际上动漫产业成人化的趋势所带来的产业机遇,而把成人排除在消费目标之外,缺乏市场意识,极大地制约了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从十年前的《熊猫家族》到十年后的《红猫蓝兔》,中国动画也始终无法跳出“动物拟人化”的主角偏向,动画内容肤浅、幼稚。在我国能称得起动漫偶像的几乎找不到。而日本早期用十年的时间从《西游记》发展到《铁臂阿童木》,后者更是日本动漫界的经典。漫画教父手冢治虫借助这部作品,利用独特的想象,表达了自身对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独到的见解,更使得日本国民意识到动漫并不是小儿科的作业,其可表达的、可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可以等同于一本好书,甚至可以超越名著。

正由于中国抱着“动漫幼稚”的观点,国内的动画即使做得再好也很少有青少年的追捧偶像,导致了许多爱好者转而关注国外动漫产品。据最近一项调查,目前有62.4%的受调查者表示喜欢看美国的动画片,其次是日本的,占45.9%,喜欢看国产动画片的只有14.2%,而且81.9%的观众认为国产动画片没有想象力、缺乏创意。

漫画是动画创作的资源,好作品都是先出漫画再拍成动画的,不论在美国、在日本,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而我国只注重扶植动画片,不够重视与动画产业协调发展的漫画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人才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职业漫画人仅有100多人。而堪称全球动画业最成功典范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员工有12万。在日本,仅职业漫画家就有3000多人,其他插画家、自由漫画家也数以万计。我国影视、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分别达到15万人和10万人左右,而现在中国拥有的动漫人才,还不及这一缺口的1/10。 

最近几年,我国有不少大学都设立了动画专业,开办了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一些学校还相继开设了手机动画、Flash动画制作等新兴课目,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人才还有距离。而且很多动画院系和培训机构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的培养。动漫制作需要懂得从编剧、导演到分镜头的绘制的综合性高端人才,既有原创能力又懂绘制技术的人才很少,影响动漫质量。有数据表明,从什么都没有开始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助理需要3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家最少要有5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漫画企划需要10年时间;培养一个成熟的动画原画师要5年,动作师要5年;而一个动画导演更是需要10年的时间。

我国有超过3.5亿的青少年动漫读者和观众,是全球最大的动漫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仅到2008年底,中国年动漫节目需求量为180万分钟,而目前播出的国内动漫作品每年只有2万分钟,不足实际播出量28万分钟的1/10,动漫作品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动漫有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国家最近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前不久,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以及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的时段,由原来的17:00-20:00延长至17:00-21:00。这意味着更多的国产动画片和国产动画栏目将可以在黄金时段播出,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动漫产业来说,堪称打造国产动画“黄金档”的现实机遇。

(《人民日报》2009.8.12,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出现根本改观,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2】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有数据表明……10年的时间”的表达效果。
【小题3】联系全文,你认为本文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参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21 11:2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去的流萤

王本道

夏日的夜晚是极富诗意的。蓦然,感觉眼前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啊,应该是记忆深处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童年与少年时代,夏夜随大人们乘凉时也曾多次见到过萤火虫。

记忆最深的当属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暑假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让我们到地处偏远山区的辽南东部一个叫倒马祠的地方调研。那天下午我们从公社出发,步行三十多里崎岖的山路。渐近村口,远远看到当地小学的学生们举着彩旗前来迎接我们。走在队伍最前头的一位长者,看上去已年近花甲,头发花白稀疏。见到我们他忙不迭地自我介绍说:“我是本地小学的校长,姓赵。”接着拉过身边几位年轻人说:“这是本校的几位老师,欢迎市里的老师们光临我们这穷乡僻壤啊!”

吃过晚饭,大队安排我们住宿在学校临时准备的房间里。当时还没有电灯,晚饭后,我和几位同事借着如水的月光,在学校面积不大的操场上徜徉。我们边走边聊,忽然看到从一间屋子里透出亮光,大家立刻好奇地走了过去。看到屋子里点着两盏油灯,那位老校长全神贯注地在刻着钢板,两位年轻的女教师,正用那种老式的油印机,一个推滚,一个翻页地忙活着。见到我们,老校长客气地站起身,边擦拭着额角沁出的汗水边说:“我们利用放假这几天,对照前些年的老教材,编教材,赶着印出来,不管现在社会上怎么乱,总还得让孩子们学点知识啊。”由于“文革”几年来的折腾,教育事业已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像样的教材,每天只能应付着上“语录”课。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的小学,竟还有一位老校长,顶着难耐的酷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孜孜不倦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在我的提议之下,老校长和我们一起走出房门,踏着一地月色,信步走到操场前的小溪边。浸润着月色的溪水似一条银链,叮咚地流淌着岸边的绿树草丛染着月色依稀可辨。忽然有一颗米粒大的幽幽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两颗、三颗、五颗……陆续闪亮起来,此起彼伏,忽高忽低,若隐若现,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这是萤火虫在飞呢!”“别看一只萤火虫的亮光很小,可是无数只凑到一起,也足可形成秉烛之势啊!”老校长说道。

几十年的光阴转瞬过去,夏天的月夜依然惬意静美,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视野所及再也难觅萤火虫的踪影。“短暂的生命,努力的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这些年每临夏夜,我时常默念着伊能静唱出的歌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这是《诗经》里描绘的流萤为戍边男子照亮夜路的景象。由此看来,萤火虫在华夏大地翩翩起舞至少有两千多年了,可如今在我国能见到萤火虫的地方早已是凤毛麟角,就连青岛那样美丽的海滨城市,最近从外地购进万只萤火虫放进公园里,只三天时间竟有一半死去。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方,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马来西亚有个地方,因萤火虫十分密集,当地还为此开辟出一个旅游项目:萤火虫之旅呢。

清幽静美的夏夜,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大山深处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萤火虫染着月色飘然飞舞,饱经风霜的老校长和他两位年轻的同事在油灯下案牍劳形。

“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路的旅人照亮方向。”

归来兮,远去的流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童年记忆深处那飘忽不定的萤火虫现在在都市里难觅踪影,说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非常恶化,如工业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癌症村等,是单纯追求GDP导致的。
B.“……教育事业已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像样的教材,每天只能应付着上‘语录’课”,校长的话语暗含其对文革中教育遭到破坏的严厉批评与谴责。
C.作者是一个有良知的文化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环境的重要性。举例马来西亚的“萤火虫之旅”表明作者羡慕这样的环境,也愿为中国的环境事业贡献力量。
D.萤火虫的光亮很小,却能照亮别人,给人以精神和力量,就像老校长一样,用秉烛之势燃烧自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E.文章用对比手法写由于萤火虫的急剧减少,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引用伊能静歌词、《诗经》名句表明对美好环境的期盼,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2)文章写作者暑期到乡村调研见到萤火虫的惊喜,为什么花很多篇幅写农村学校的老校长和老师呢?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3)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析
(4)探究萤火虫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2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南非受访者选择了“敦煌舞(飞天)”“孙悟空”“中庸”,巴西受访者选择了“川滇金丝猴”“篆刻”“中庸”。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助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高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
B.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中级难度的“中庸”,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
C.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要拓展国际交流,加快文化传播。
D.印度、巴西、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手工艺品的喜爱程度是所调查文化产品类型中最高的,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既会展现魅力,也会因差异而产生障碍。
B.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
C.从材料二中可知,选择外国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外国青年人群的情感、价值观等认知决定着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
D.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作为亚洲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华文明,因语言、地理等因素,其内涵尚未被世界广泛认知。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途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与一般演员在演唱同一唱段时,他们唱词、曲牌、节拍、配器方面可以说绝大部分都相同,差别也许不足百分之一,但其艺术成就却是天差地别。 

②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恰恰是这百分之一点几的微小差别决定了人类成为高于一切生灵的智慧生命。    

③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以前的身体部分据说都是由雇佣女工完成,只是精绣眼睛部分必须拿入内府,由绣坊主人的媳妇女儿绣成。这占全像不足百分之一的部分对所绣人物是否传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一座高标准的办公大楼,也许就因为楼梯上的斑斑痰痕,点点污渍,让人一下子就对它产生不信任感。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也许就因为满街乱丢的纸屑、饮料瓶,或是巴士一到蜂拥争抢上车等现象,让外人对此城市的市民素质看得很低。一位衣着华贵满身珠光宝气的富婆也许就因为口吐脏言,一下子让人鄙视。   

⑤事物最关键的差别常常就存在于这些细微之处,许多最高级的东西也通常会凝聚于此。例如,最高分辨率的分析仪器也无非是在第九位小数点之后再加一位有效数字。400万像素的高密度数码影像比起30万像素的VGA电子邮件影像,也不过是放大到A4尺寸才能在细微之处看出差别。世界级的百米赛跑,运动员也只是在0.01秒之内较量输赢。在事物最敏感的细微之处真可谓差之毫厘,

⑥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所谓“见微而知著”,“细微之处见精神”是也。春秋时代的九方皋素以相马闻名于世。然而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他为秦穆公相马竟然不辨颜色与雌雄,只注重观察马的内神,“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因此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是“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罗丹艺术沦》中记载了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对艺术品细微之处极致美的强烈感受。有一次他领着好友葛赛尔去观察古代雕像。在傍晚的幽暗中,他特意点起了一盏灯,并将灯从侧面逼近维纳斯雕像的腹部。顿时奇迹出现了,罗丹指着雕像说:“照!……照这些从腹部到大腿间的无穷的波纹,与臀部的富有肉感的曲折。还有,那边,腰部的可爱小窝。”他感叹地说:“这是真正的肉呢!……在抚摩这半身像时,竟觉得它的温暖。”面对这样一座冰冷的大理石雕像,他竟然能感受到皮肤的润泽。

⑦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博大精深的,它总是经得起人们层层挖掘,而又永远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细微处决定一种事物质的差异时,也许人们为着这百分之一的“细微”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超出此前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宏观数量。这百分之一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精微是不朽的,也是艰辛的,而且往往是深层的,不那么显扬于众的,但它却需要人们长久不懈的追求。那些心浮气粗,求胜心切的人,往往耐不住这落寞的清寂与漫长的等待,他们更喜欢那些急功近利的东西。而且快节奏、强竞争的生存环境也更加助长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一些渴求博取功名之辈更乐意避开艰深的“细微”,专爱在“数量”上做足表面文章,这样既省力又热闹,且有极高的“显示度”,实乃昭彰业绩之最佳捷径。前一阵子,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难道这样做就能打造世界级名校了吗?千架钢琴广场大合奏,万人太极拳天安门大演练,大则大矣,效果究竟如何?几层楼高的一张大报纸,无非一幅现代化的大字报纸,又有何意义?最近又推出一支“高近三米,重近一吨”的牙膏,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据说它与实际牙膏产品“保持严格的外形比例”。呜呼!要想从数量上创造世界纪录简直是太容易了。不信,你把倒在路边的那根木头电线杆一头削尖,即可申报“巨型牙签”的世界纪录。好事者,胡不为?

⑨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不仅“积善”如此,“为恶”也同样显著,甚至更为立竿见影。例如饮用水源中一些极毒的重金属含量,其最高允许剂量都是以“微克”(百分之一克)量级来监测的,超出允许含量就不可饮用。没有哪一个敢放言:“有害物质只是极小极小一部分,占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水体本身还是好的。”同样,在“为政清廉”方面也同饮用水质有类似的现象。少数腐败官员对社会的毒害作用足以严重败坏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影响到公众对干部素质的整体评估。甚至歌颂多数人的“先进性”,也难以抵偿少数人“腐败性”造成的恶劣影响。有道是,“一粒老鼠屎可坏一锅汤”,此时此地老鼠屎对判定汤的质量恰恰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它微量,尽管它那么不值一提,但比起燕窝鱼翅海参鲍鱼这些名贵的上乘原料,比起精湛的烹调技艺,比起恰到的火候掌握,以及比起食具的精美、服务的周到等诸多因素,鼠屎是所有因素当中更具“质的决定性”的东西。

寄语上膳:

——《细微之处》(有删节)

【小题1】补出第⑤段段末名句的后半句____________
【小题2】①~④段都是列举事例,试简要分析这一组事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分析第⑧段中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人与大猩猩的DNA序列98%都相同,说明人类的智慧仅仅比大猩猩高一点。
B.姑苏坊间的著名“苏绣”仕女图的制作过程说明制作优秀的工艺品需要更好的合作。
C.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证明许多内行的有识之士都善于从精微处把握事物的本质。
D.许多地方忙于合校并院,把大学“做大”,这样做绝不可能打造出世界级名校。
E.细微对质量的关键作用,在“积善”方面与“为恶”方面效果是同样的,只是后者往往反应更快。
【小题5】第⑩段是全文的结束语。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该结束语补充完整。(不超过15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小鲜肉”,是指那些粉丝众多的年轻偶像,有人称之为“流量明星”,把他们的真实生态描述得更为通俗、贴切,有他们的地方,就有话题和流量。稍加打量不难发现,他们身上其实有着当下年轻人的诸多共性,或者说老艺人“数落”他们的那些“毛病”,恰恰是年轻群体表现出来的“通病”,懒散、投机、热衷于追逐一夜成名、迅速暴富等等,这或许也正是受到热捧的关键因素。
毋庸置疑,“小鲜肉”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确实客观存在,我们也不能以存在即合理、有 需求就有市场来替他们掩饰或开脱,但是,看待“小鲜肉现象”显然需要更多的理性,甚至 于说要多些包容,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到底什么原因催生出这一现象?又从何着手让“小鲜 肉”们成长、成熟乃至完美起来?正如同是演艺老前辈的陈凯歌指出,作为老一代艺人是不是也该多给予关爱和引导?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称谓是一个社会中人际关系最表层的表征。从称谓入手,再层层深入去分析一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人际关系,是一条高效而准确的捷径。“小鲜肉”这个奇葩称谓,则产生 于“男色当道”的语境之下。从字面给人的感觉,“小鲜肉”应该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食 物。用这样一个词语来指代人,不言而喻包含着人的物化、商品化。这种称谓所折射出了一 些不良价值观,恰恰也是许多社会问题深刻的思想根源。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古代社会,命名、正名 都是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称谓也不应该拱手让渡给网络和网民,而 应该结合公序良俗和社情民意,形成明确规范的共识。这样才能避免没有称谓可用、不知该 如何称呼他人的尴尬,也才能避免“屌丝”、“小鲜肉”、“娘炮”等粗鄙不堪的称谓泛滥成灾。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近些年来,“娘化”现象在社会上盛行,并且越来越严重,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 快,引发担忧。所谓的“娘化”,一般指男子穿着女性服饰或进行装扮后达到女性化外貌。 他们大多为拥有标致五官的年轻男性,在穿上女装后常常带有很强的萌属性。这一潮流的兴 起应该要追溯到韩流上来,前几年韩流差不多席卷了全球,让很多年轻的人都跟上韩国的练 习生的潮流,形成一股“阴柔之风”。
《人民日报海外版》指出,其实“娘化”现象并非是当今的产物,古已有之,如唐代唱戏 的李伶,被称为“假面娘子”,年过五十依然打扮得跟少女一般在舞台上媚态百生。,“娘 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多元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包容这种并不一定是主流的现象,以 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另一方面,《人民日报海外版》也指出,凡事应该有个度。文 章表示,“娘化”现象在青少年中影响很大,如果青少年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集体“娘化”,“娘炮”盛行那么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中,提出了 反智主义的说法。反智主义这个词,可能有些敏感,那就换个词﹣﹣“低级流行主义”。我 们经常看到,一种流行现象产生后,立即呈现出席卷态势。对于很多人来说,之所以加入行 列,流行是唯一理由,根本不看是否适合。这在文化市场上有着充分反应。一个流行模式产 生后,大家一拥而上,拿起剪刀糨糊,纷纷采取拿来主义。想想过去流行的“清宫热”、“戏 说热”,现在流行的“IP 热”、“小鲜肉热”、“娘炮热”,都有着低幼的影子。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其产生,都有原因。有原因,不代表有道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 来越分众化的市场,大众消费多元多样。并不否认,可能有些人喜欢“小鲜肉”,但绝不是 所有人都喜欢“小鲜肉”。可在低级流行主义的影响下,整个市场只提供“小鲜肉”、“娘 炮”,根本没有其他内容,大众的多元需求无从实现。于是给人的感觉,似乎整个市场就应该属于“小鲜肉”。事实上,有多少需求被忽视和压抑。
摘自《凤凰评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鲜肉”“流量明星”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们拥有众多大的粉丝,代表着当下的年轻群体。所以,我们应理性看待,多些包容。
B.“名必正”。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称谓都应该结合公序良俗和社 情民意,明确规范,避免粗鄙。
C.“娘化”现象的兴起应追溯到韩流上,可以说没有韩流,就不会有“娘炮”的出现。
D.文化市场的盲目跟风、“拿来主义”是“小鲜肉”“娘炮”盛行的根本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分析了“小鲜肉”现象,而且对其本质进行了挖掘,并明确指出了给予“小 鲜肉”关爱、引导,让他们成长、成熟乃至完美之道。
B.材料二从称谓取名的角度,集中分析了“屌丝”“小鲜肉”“娘炮”等粗鄙不堪的称谓 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根源,以及折射出的价值观。
C.材料三既有现实层面,也有历史层面,同时又以中外对比、深入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当今“娘炮”盛行的负面影响。
D.大众消费多元化的市场背景下,“戏说热”“小鲜肉热”“娘炮热”等流行模式的产生,是新时代文化上的拿来主义,与当年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迥异。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转变当前“小鲜肉热”“娘炮热”等阴柔之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街汉子
牛五每天清晨在薄雾中跺着青石板从老街南头的葫芦大院向街中的钟鼓楼走来。钟鼓楼下“马一鲜”羊肉汤馆刚好肉烂汤肥,牛五是第一个顾客。要一碗肥汤,两个火烧馍泡进去,碗面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牛五一边摇头晃脑的吹着,一边顺着碗沿呼噜呼噜的喝着。肥汤下肚,热气便往脸上窜,额头便渗出细汗。牛五惬意的抹抹嘴,伸伸双臂。此时太阳正好担在钟古楼的檐角。
牛五回到院中。嫂子说,五子,你退伍回来3个月了,该出去找点事做啊。牛五晃着脑袋:那哪儿行啊,我是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能给首长掉脸。我就不信没人来请我。
还真有人来请牛五。宏发公司金老板是做电料生意发家的,专程到葫芦大院找牛五:好,跟我干,月薪两千。
周末,金老板急匆匆叫上牛五,说揽了笔大买卖。这次一定要把宋处长打发好,他就爱喝酒,喝痛快了,单就签了。300万啊,够咱吃一年了。牛五拍拍胸脯,那还用说。
老街水席远近闻名,始于唐朝,因上菜是一道一道往桌上端,吃完一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一般,而且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故此得名。一张八仙桌,四人各居一端,一瓶杜康酒分倒进四个杯子。
宋处长兴致勃勃:怎么,带着保膘壮胆啊。不就是四瓶杜康嘛,来!
金老板对牛五说,五子,喝!
牛五说,老板,那不行,我不能空着肚子喝酒。
金老板说,好先上盘蒸馍,韭黄炒肉丝,让我这小兄弟垫巴垫巴。
馍、菜端上。牛五拿起一个蒸馍从中间掰开,夹进韭黄肉丝,大口大口的吞嚼。很快,5个馍就没了踪迹。客人看得眼都直了,好胃口,好胃口。
五子,饱了没?
老板,饱了。
好,把酒干了。
那不行啊,我吃饱了是不喝酒的。
金老板嘴都气歪了,饿了你不喝饱了你也不喝,你啥时候喝?
牛五说,部队不准喝酒的,要关禁闭的。
金老板火了,你滚,你给我滚!
老板,我不能走。你干,醉了我背你回家。
金老板喝得醉成一堆烂泥,还真是牛五把他背上五楼的家。
丢了一宗买卖,金老板气得躺了两天。找了个借口,他派牛五去公司门岗做警卫,做了警卫的牛五每天也很神气,雄赳赳气昂昂的。
金老板对牛五也没说什么,态度是大不如从前,后来就拖欠工资。3个月后,金老板愁眉苦脸的对牛五说,公司经营不景气,外欠款也讨不回来。明市K公司讹了咱的30万元的货,两年了一分钱也没给。一帮子无赖,没人敢去。你若能讨回来,30%提成,讨不回来你也就另谋高就吧。牛五说,那还用说,我明天就去。
K公司的办公楼气派豪华。K公司的老板听说牛五是来讨账的,就呵呵地笑,你还来讨账啊,看你大老远来的,也挺辛苦,到财务支500块回去吧。牛五说,我不要500块,我要30万呢。老板收敛了笑脸说,你恐怕还不知道我K公司在本市的影响吧,走吧,我手下的弟兄脾气有些不好。别惹他们不高兴啊。说着从门外就进来两个高出牛五一头的彪形大汉,牛五啥也不说扭头就走。
下午,牛五背了个编织袋又来到K公司。牛五从袋中倒出一堆红砖,老板吓了一跳,立即叫来两个保膘。保膘正要上前,就见牛五蹲下身,拿起一块砖一掌劈下,砖便断为两截。保膘怔住了,不敢靠前。牛五连劈五块砖,脸不红气不喘。随即左手拿起半块砖,右手中指尖顶在砖面,只见红色的粉尘纷纷扬扬,顷刻间红砖就被手指钻透。牛五连钻五块砖,还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牛五抽出一节铁丝,将钻透了的砖块穿成一串,这才缓缓站起身,拍拍手掌:我初来乍到也没啥送老板的,这串项链算是见面礼。说罢,他用脚尖挑起铁丝,小腿一抖,一串砖便挂到墙角的衣架上。
30万元的汇票放在金老板的面前,金老板张大了嘴。
牛五说,我知道老板对我好,可我不适合在这干。没帮你做啥事又不好意思离开,今天我可以告辞了。
金老板拿出10万元,五子,这是给你的。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牛五在宏发公司发展不好,陪酒不成,丢了买卖,再加上公司经营不景气,导致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越来越差,以至于拖欠工资。
B.文中关于羊肉汤和老街水席的描写,一方面照应了题目中的“老街”,另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真实。
C.手掌劈砖、手指钻砖、脚尖挑砖,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牛五的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小说由此完成了牛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D.小说在塑造牛五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特别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主人公“汉子”的特点。
【小题2】小说在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