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康熙王朝的世界科学巨擘

程启贵

梅文鼎,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他活了89岁,却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官,但身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却与他成了至交,康熙皇帝一连三次接见他,为的都是两个字——科学。他成了君臣共同奉迎的“老师”。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

1633年,梅文鼎出生在宣城伏村。他天赋很高,“九岁熟五经,通史事”,被当地人称为“神童”。 五经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是封建时代历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让儿子早早地接触五经表明父亲的殷切期望,但儿子却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艰难了。梅文鼎在15岁时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即仅能进地方官学的生员,此后再也没有考取过什么功名。他20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与心力去忙于举业了。

梅家乃书香门第,所以梅文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读书学习。其父梅士昌,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梅士昌归乡隐居,埋头于学术研究,尤其致力于《易经》的研究。梅文鼎很早就接触《易经》,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梅文鼎的回忆中,我们发现,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历算专家,还受他幼时私塾先生罗王宾影响。先生很喜欢这个灵气十足的学生。梅文鼎从先生的解说中明白了:这些看似亘古不变的星宿,原来也是有规律地变化的。至于这个规律变化到底是什么样的,罗王宾还会自己制作天文仪器,模仿天象,直接地模拟给梅文鼎看,直看得梅文鼎专注入迷,废寝忘食。给梅文鼎以指点的另一位“高人”,是其同乡先贤倪观湖先生。他教给梅文鼎的主要是日月交食现象、原理及计算方法。在得到倪观湖老人的赞许后,梅文鼎致力于学习历法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梅文鼎的主要贡献在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他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如郭守敬的三次内插法、黄赤相求术在明代已失传,因为梅文鼎的发掘而大放异彩。他曾撰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他还借鉴西方天文仪器的原理,制成了璇玑尺、揆日仪、月道仪等多种仪器。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学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其中《古今历法通考》一书,对西洋历、回回历以及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都做了系统的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历法学专著。他对中西历法不抱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研究。这种主张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梅文鼎还在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吸取西方数学成就加以消化理解,然后用浅近平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人们易于掌握。例如当时西方的积化和差术(即九九加减术)虽已传入我国,但西方传教士们“仅举其名,不详其说”。梅文鼎通过数十年的研究终于“得其条贯”,并在《环中黍尺》一书中加以说明。他所提出的对于十二面体、二十面体等多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也是当时传入我国的西方数学所未涉及的问题。

梅文鼎在发扬祖国传统数学方面也做出许多贡献,例如他对勾股定理创出了新证法。他在《授时平定三差详说》一书中对几乎失传的垛积术和招差术(即高阶等差级数)进行了深入研究,阐发其原理并创出新解。在《方程论》中,他纠正了当时一些流行著作的错误,对系数为分数的一次方程组提出新的解法。自从西方数学传入我国后,学者们或轻视中算,或排斥西学,门户之见颇深,梅文鼎则为综合研究中西数学开了先例。这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钱大昕称赞他为“国朝(清朝)算学第一”。

他一生著书80余种,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摘编自2011年9月《人物》,第258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虽然从未当过官,却成了康熙皇帝和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共同奉迎的“老师”。
B.梅士昌让儿子早早地接触儒家最主要的经典,表明父亲非常希望梅文鼎将来能走科举之路。但梅文鼎却不愿做官,喜欢研究天文历算。
C.私塾先生罗王宾很喜欢灵气十足的梅文鼎,也正因为这种喜欢,使梅文鼎增强了学习的动力,逐步走向成功。
D.我国第一部历法学专著《古今历法通考》一书,体现了梅文鼎对中西历法不抱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研究的治学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E.梅文鼎的贡献还在于复兴中国已经失传的天文、算学和数学知识。如三次内插法、黄赤相求术和垛积术、招差术。
(2)享有世界声誉的梅文鼎在科学领域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梅文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具有对学术不抱偏见,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请以他对西学的研究为例,简要分析。
(4)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有人认为他的成功在于其仕途不顺,是偶然的;有人认为他的成功为志趣使然,是必然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02 02:1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沉郁岳阳楼
刘醒龙
记不清上岳阳楼几多回了。想来却奇怪,每遇楼上道道飞檐、盔顶和楹柱,总会生出初临之感。
远眺洞庭碧水长天,空怀沧溟辽阔无际。
其实,天下各处名楼,都隐匿着各自沧桑的源起。岁月倥偬,时光如尘,多数来历亦真亦幻,却归于一统,或位列神话仙班,或藏于人云亦云。岳阳楼也无法僭越这种宿命。建造年代已无可考,建楼者更是无从谈起。不过,后世重修者大多为当朝历代精英,早已彪炳典册,有迹可寻。至于那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啸聚于精英们的盛名之下,只能成为历史无尽的猜度、疑问,等同虚无。就像身边的洞庭,人只注目湖水的浩渺博大,谁还在意那一点一滴呢?历史的不公正,于此可窥全貌。此为题外话,说修楼人。
溯至三国,史载首修岳阳楼者,是东吴大将鲁肃。鲁肃为人豪侠,谋勇于当时乱世,卓尔不群。鲁肃在当时的岳阳地界上大兴土木,修缮当时未曾得名岳阳楼的城楼,并不出自文化考量,只因战事所需,用以检阅和训练水军。于是,岳阳楼的前身,不以博美人眷顾而奢靡,也不为王权折腰而浮华。这楼,其沉郁之气,因与战争如孪生兄弟般同时降世,就如此钦定下来了。
时过五百年左右,至公元716年,岳阳楼等来真正懂它的人------被贬中书令张说。武则天主政期间,张说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中的“比肩羊叔子,千载岂无才”,就可管窥张说并非浪得虚名。张说被贬,祸起仗义执言,不做伪证,当朝顶撞武氏内宠。好在历史总在阴错阳差间,会留下些许幸事。“伪证案”没给张说引来灭族杀身的横灾,却给岳阳楼带来重生。
谪守岳阳的张说,开始了扩改鲁肃阅军楼。先名旧楼为“南楼”,后定名岳阳楼。实在无法想象,一个被贬的朝廷命官,一个失败的男人,面对被雨打风吹五个世纪的一座残楼,面对被惊涛骇浪濯洗拍打了五百年的一座老楼,修葺整改岳阳楼如凤凰涅槃重生之时,不以沉郁为底色,难道会为那道道飞檐、盔顶和廊柱,抹上层层浮光?
洞庭湖与岳阳楼相得益彰,如老友故旧,端坐于云谲波诡的历史长河中经年交谈,以心换心。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内涵,使岳阳楼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心灵栖息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或贬谪,或流亡,或失意,或落魄,心怀沉郁之气,饱尝家国悲愤,于此登楼,于此吟诗作赋。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
如此说来,我们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似乎是因贬官们的创造才得以继承。贬官失宠,跌宕,孤苦,以至孤独,恰巧掰开了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内核;贬官在外,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于是文写了,词赋了,且性情感喟大多真挚。人因文立,文因人诵。历史有了,文化有了,传统也就立起来了。北宋庆历四年春,同是贬官的滕子京,在岳阳楼也是走此老路。谪贬到洞庭湖边的第二年,他便集资重修岳阳楼,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大约滕氏觉得自己被贬得不够远,也不够狠,也或许自知才华有限,便想起另一位贬友,远在千里外的邓州地方官范仲淹。
终生未登岳阳楼的范知州,仅凭滕氏遥寄书画一幅,就借湖写楼,凭湖抒怀,当然,也只如此经历过从极乐到极忧的贬官,才有了比常人更加深刻的忧乐体味,而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此,世间就有了从未有过的洞庭水映岳阳楼胜景。中国文化的吊诡和奇妙,于《岳阳楼记》展示得淋漓尽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修岳阳楼之人多是历代精英,他们彪炳史册,但那些建构一梁一栋的工匠们,却被历史湮没,寂寂无名,历史的不公由此可见一斑。
B.贬官因其失意的经历而转向自然,寄情山水,作文写赋,正是因为这些贬官们的创作,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才得以继承。
C.文章通过写鲁肃、张说、膝子京等人修缮岳阳楼,以及后世文人墨客藉其寄情抒怀,叙写了岳阳楼的历史,突显了岳阳楼所承载的文化与传统。
D.文章将洞庭湖和岳阳楼比作老友故旧,二者相得益彰,洞庭湖的浩荡加上岳阳楼的厚重,使得此地成为唐以后许多文人的心灵栖息地。
【小题2】文章作者为什么说岳阳楼是沉郁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文章说“岳阳楼已然成了传统文化里的特殊符号、意蕴和象征”请以你读过的相关诗文为例,具体谈谈岳阳楼承载了哪些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关烟事
方方
因为家里没有人抽烟,故而对所有关于烟的话题都无甚兴趣。有朋友赠书一册,名为《第五种威胁》,谓战争、饥荒、瘟疫、污染为人类的四种威胁,而第五种威胁便是烟草。这样一读便甚觉紧张。好在很快这紧张感便在转念中消失。因为我家橫竖是没人抽烟的,威胁不威胁不干我事。如此便又放下心来,坦坦然然地过日子。依然不介意香烟何牌子好何牌子不好,更不关心,它涨没涨价以及怎样识别真烟假烟之类。
前不久到贵州开笔会,贵阳烟厂接待并领我们参观车间。参观时许多人都说贵烟如何好如何有名望。我却一片茫然: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过有贵烟这一说呀?显然这话说得太外行了,令在场的人尤其是烟民们都笑了,那笑意仿佛说没吃过猪肉未必也没有见过猪跑吧?
不识赫赫有名的贵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回到宾馆,想想这事,心说自己竟然是一个烟盲了?便觉得好笑。自笑间,不由回想往事。一想就觉得自己当年也同烟打过不少交道。
记得我父亲也是抽烟的人。他常常抽的是“飞马”或者是“大重九”,似乎还有“白金龙”什么的。那时我小,对父亲的香烟毫无兴趣,但却热衷于收集香烟盒,故而也知道“老刀”“哈德门”,甚至还晓得老百姓当年因“老刀牌”烟盒画的是个持刀海盗,故称“老刀”为“海盗”烟。就凭这,不能不说我对香烟颇有了解。像所有烟民的子女一样,我也常常肩负为父亲买烟的重任。只要,父亲一声召唤,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得颠颠地奔入商店,而跑腿的报酬也就是得两个空烟盒。
有一阵子,市场上突然没什么烟卖了。不要说“飞马”“游泳”这一类烟,就连最便宜的“大公鸡”都是购者如云并且难以买到。这就急坏了父亲这样没有烟抽就不自在的烟民。起先父亲将他好不容易排队买来的烟一分为二,每次都只抽半支。这样抽过几次后,在高中读书的我二哥便说这样的抽法实际更浪费,因为这一来就有两个烟头,两个烟头加起来等于丢了半支烟。父亲一听大悟,又改为每次抽一半即熄灭,可是抽得一半时,往往舍不得熄火,有时边工作边抽烟,根本就不记得熄火。只是待到一支抽完,才后悔于自己的“超抽”。因此,父亲的香烟怎么也赶不上他抽烟的速度。在香烟断顿的时候,父亲便犹如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父亲是一家之主,他的痛苦就是我们全家人的痛苦。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便给我和哥哥们全都派上了买烟的任务。只要听说哪家商店可能有烟卖,母亲便凌晨四五点将我们叫醒驱我们出门。等我们摸着黑跌跌撞撞到商店时,那里多半已排上了不少烟民或烟民的儿女们。当时排一次队只允许买两包烟,我和哥哥便重复排队,几近中午回家时,往往能买一条多。虽然也只是档次最低的“大公鸡”什么的,可对父亲来说,也已相当满意了,为此他总是十分开心。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且偶尔对母亲说养儿女养到这时候就有收获感了。只是在父亲得意之时,他能干的儿女们多已因倦得歪倒在床上。
记得那时在黎明中排队的我,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等将来我有了钱,一定给父亲买很多很多最好最好的烟,让他过足烟瘾。只是可惜,在我有了这样的能力时,父亲却早已离我而去。正是因为父亲的早逝,使我不再有与香烟打交道的机会,因此我就成为了一个对烟事茫然无知的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有关烟事”为题,通过父亲生活中的一个小嗜好来怀念父亲,不同于一些只写体现传统美德的相关事情来怀念父亲的文章。
B.文章第二、三段写“我”到贵州开笔会,进而写到贵烟,看似闲笔,实际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是引起“我”对父亲的回忆的触发点。
C.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属于次要人物,只写到她支使“我们”去排队买烟,对于刻画父亲这个要努力工作养活家人的一家之主起着反衬的作用。
D.文章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如“常常一边打着呵欠一边想……”这一细节,就写出了“我”买烟起得早、排队时间长,又写出了对父亲的孝心。
【小题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蕴。
(1)母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父亲。
(2)(父亲)往往一边美美地抽着烟,一边夸我们能干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2) 请概括出文中两处画线句子邮差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天气收尾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绘画从宋代开始就有了意境之说。在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境。历代山水名家都将山水画的意境提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认为凡是优秀的山水画,必定具备山水性情,于是就有了“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佳句,还把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档次。在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中,一幅高品的山水画应该具备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的特点。这样,才是意境表现的最高境界。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的美学观,指山水画创作应以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追求“天人合一”,强调“道”等意象表达的观念。论述初次系统地形成了中国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体系,提出山水画是以其表现外在“形”而体现内在“道”的观点,以山水形象来领悟虚无的道。艺术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碰撞交融产生心中的意境。王维《叙画》中也提出了“望秋云,神飞扬,眵春风,思浩荡”的抒情达意观点。在表现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时,受“天人含一”自然观影响的中国艺术家和绘画理论著作很多,从东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画山水序》,都明确表示画家亲身感受自然的重要,从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中国绘画理论在提倡研究客观自然取法自然的同时,着重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感情。
受这种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山水画家在描绘山水时,“气积”在绘画创作时就体现在山水画中常展现的气韵,它是画面中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正是因为这种流动绘画元素,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是创作和欣赏的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气韵生动”。黄庭坚说“凡书画当现韵”,可见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
气韵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也就是将《易经》中说的阴阳二气移到画面中,画家们常用黑白节奏和韵律来表达,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皆用墨笔来表现,黑白关系的精妙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龚贤作品以积墨法为我们所熟知,其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使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视党冲击力。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是黑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清澈可见。在条理清晰的黑白气韵下,作品给人以静寂安宁、厚重沉稳、华滋大气、生机勃勃的意境体验?“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章法构成和黑白布局使画面气韵精妙,引人入胜。
(摘编自程绍君《小议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欣赏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原则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将意境提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B.宗炳认为,山水画创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表现自然物象内在的规律,实现“天人合一”,通过意象表达“道”。
C.“气积”是山水画画面中的展现出的最为生动畅达的一种绘画元素,它使中国山水画有了格调、品味的高低之分。
D.艺术家要诗意地创作出有意境的山水画,首先心中要有自然山水的外部形象,更要把握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山水名家都认为山水性情是优秀山水画的必备要素,并把不同审美层次的作品分为几个不同档次。
B.气韵在书画作品中至关重要,它在画面中构成宇宙万物真气;幽谷山林、寒舍水榭等都是用笔墨来表现自然界的气韵的。
C.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与用墨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玄学”的体现,绘画作品中精妙的黑白关系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
D.龚贤的作品虽然黑墨面积较大,但却显得泾渭分明、层次清楚、通透明晰,有着极为强烈的黑白对比,视觉冲击力非常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源于宋代的绘画,其表现的最高境界从中国文化理解的审美观念来看,是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笔墨不是笔墨。
B.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认为意境的产生是艺术家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心灵与自然物象的碰撞交融。
C.中国绘画理论强调作为主体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必须具有主观的审美情感,但前提是研究并取法客观自然。
D.从王维、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理论著作,到谢赫、黄庭坚等人的论述,都表明气韵在书画作品中有着重要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武装部长

大 海

白马镇武装部长白建国是在一个周末深夜十二点,被白宝宝所在部队营长的电话吵醒的。营长焦急地告诉白建国:“出大事了,你们镇那个白宝宝想逃跑!”

营长说;“这个白宝宝在新兵期间就流露后悔的意思,下连队三个月多次装病不训练,今天更离谱,外出请假到下午六点,结果八点还没归队;我们赶紧分头去找,在火车站逮住这小子,发现他回家的票都买好了!”白建国急了,拍着床板叫:“我立即过来处理!”白建国说完,打电话给镇主要领导汇报,连夜搭乘最近一趟特快去了部队。

去年冬季入伍的白宝宝是白马镇唯一在读本科生新兵,其他都是高中毕业及少量在读专科生。遗憾的是,白宝宝是家中独子,名副其实的“宝贝蛋”。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爷爷奶奶对他娇生惯养,白宝宝成了啥也不会干的宠物宝宝。父母干着急,一直希望儿子能去部队锻炼。政审时,白建国问白宝宝为何当兵?白宝宝倒也爽快,说父母给报的名。白建国恰好在征兵部队服过役,也如实相告条件艰苦训练特累,问他能否吃得了苦?白宝宝一直低头不语。这期间,部队正需要高素质的兵源,县里征兵部门综合考虑,批准白宝宝入伍。

白建国在次日中午风尘仆仆地赶到部队,脸都没洗就去见团领导。

团长扬着手中的报告:“我们正准备上报呢。”白建国按住团长的手:“咱们受处理事小,但这个战士的一生也许毁掉了。”政委反问:“那白部长的建议是?”白建国说:“白宝宝可能只是想家,我想带他回老家一个星期”。团长很严肃:“现在是两年义务兵制,原则上不能休假!”白建国拍着胸脯:“七天后保证原人带回,而且让他安心服役!”团长想了想,说:“那就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吧!”

白建国带白宝宝上火车时,说:“还好今天是我来接你,否则将是军事法庭等着你!”白宝宝眼泪汪汪:“部队好累……我又想家”。白建国严厉地打断“: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那时条件更艰苦,还没有周末休息!”

回到白马镇后,白建国在镇消防中队要了间上下铺宿舍,和白宝宝同吃同住,要求作息时间和着装如同部队。随后数天,白马河堤出现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凌晨6点30和下午4点30,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在跑步,大的白建国,小的白宝宝。白宝宝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挤出时间,每天来到河边欣赏孩子出操。尤其是奶奶,发动村里几十个老人来看孙子。妈妈也一样,逢人就说:“那是我儿子,一身军装多帅气。”这期间,一些早起的村人也来到白马河边跟着跑步。白建国压低声音对白宝宝说:“注意影响,把军人的气概发挥出来,全村人都在盯着你呢”!白宝宝心头一热,每当乡亲们看过来时,仿佛有股力量在燃烧自己,口号山响,浑身是劲。白宝宝返队前夕,白马镇风雨大作河水奔腾。6点20起床铃声响起,白建国问:“要不今天别出操了?”白宝宝说:“不行,奶奶和妈妈看不到我会失望。”三下五除二穿上衣服,他冲进了雨幕。

白建国跟着冲了出去,果真在白马河岸边看到白宝宝家人的身影。他们撑伞而立高呼加油,为奔跑的孩子呐喊助威。白宝宝在回跑第二趟经过家人身边时摔了一跤。爷爷奶奶刚要去扶,被白建国叫住。只见白宝宝很快爬起,一甩满身泥水,拔腿继续奔跑。白宝宝爸爸握住老婆的手热泪盈眶:“儿子是真正的男子汉!”

白建国本想亲送白宝宝返队交差,但被白宝宝谢绝:”请部长相信,我会安心服役!”白建国点点头:“如果不相信,这次也不会带你回来”。白宝宝临上车时,两腿并拢双膝夹紧,啪地敬了个军礼!白建国也挺身立正,回了个标准军礼。

四目相对,一老一新两个兵哥眼里有了泪花闪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建国连夜乘特快列车去部队,并且没洗脸就去见团领导,这些细节描写充分渲染出白宝宝逃跑的严重性。
B.奶奶发动村里老人看白宝宝出操,妈妈逢人就夸穿军裝的儿子,这从侧面说明了白宝宝极有军人气概。
C.白建国保证七天后把白宝宝带回并能让他安心服役,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与结尾白宝宝返队相照应。
D.“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既反映了团长的人情味,也彰显了新时代军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小说的一个主题。
【小题2】本文的标题为“武装部长”,那么白宝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以“四目相对,一老一少两个兵哥眼里泪花闪烁”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