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即使“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研究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某些基因被忽略不计。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的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虽然十分接近,但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D.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科技发展到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漏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由“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使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4 08:50: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用文艺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艺始终以创造文明和弘扬道德为己任,以优美的形式和诗意的表达,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迹,使人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定格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也使得文艺的生命长存、青春永驻,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辔而行。
正因为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巨大、辐射面广阔、渗透性强烈、作用力持久,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其重要的地位。优秀文艺应当反映生活的本质,表现人性的本真,摄取时代的魂魄,摹写社会的变革,特别是通过艺术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挖掘与全面观照,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精神环境和刚健的思想氛围,使人们在艺术的陶醉与情感的激扬中,自觉而又自然地向时代所崇尚的价值观聚集,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境界。
古往今来,举凡真正能够增智立德、经年传世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正是因为内涵于其中的道德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文艺类的书籍之所以会被划入“经”的范畴,就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的思想范式与道德传统,正是在这个熏陶和传导过程中逐渐积淀、升华,并最终烙印在我们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的精神根脉与道德标识。
文艺的天性和天职从来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就是弘扬良知与布达道义,就是宣示真理和传播文明。只靠玩形式、玩技巧,而忽视作品的精神品位与道德蕴涵,则注定是难成正果的。至于那些媚俗化、低俗化和徒然追求时髦、刺激,一味戏谑、单纯牟利的所谓创作,当然就更是对文艺的曲解和亵渎了。
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是道德的最大值和文明的最高值。创作主体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这个关节点,需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从而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需要经过多方砥砺和艰苦磨练之外,更重要和更根本的,还在于思想、品格、精神、道德上的不断提升。要树立为人民而创作的观念,具有创作源于生活的认知。只有方向与道路的问题都解决了,才有条件和能力通过文艺作品来有效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向上向善之力,只有在为人民而创作的深情与愿景中才能获得,也只有在激荡着时代风云的现实生活中方可撷取。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它毕竟还是艺术,依赖于方向与精神、生活与艺术、道德与理想、情操与功力的完美结合。
【小题1】下列各句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文艺在历史上从来都是比人类社会的文明先行一步的。
B.文艺作品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文艺作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作用力。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类的书籍具有道德的熏陶和传导功能,所以被划入了“经”的范畴。
D.文艺的天性和天职向来是发现美、创造美、弘扬良知、布达道义、宣示真理、传播文明。
【小题2】下列例子不能证明第三段所论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诗经》为什么要叫做“经”,是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因为其中融贯了强大的道德力量。
B.鲁迅的小说,看似在讲故事、绘场景、写人物,但力透纸背的却无一不是鲜明而强烈的社会道德评判。
C.电视连续剧《焦裕禄》之所以会掀起收视热,除了剧中所蕴含的巨大道德力量外,最根本的还在于其艺术上的创造性。
D.抗战时期,郭沫若所创作的《屈原》,在屈原、婵娟等人物的身上,散发着作者的爱国激情与道德评析,引发了国民党权力核心的极度不安与恐慌。
【小题3】根据作者观点,在文艺创作中创作主体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有哪些具体做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

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 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的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一般大约在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键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的体内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迅速发展,甚至还会奇迹般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应该是一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要想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
A.③⑤②①④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D.①②⑤④③
【小题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点词语“癌状态”下定义。
【小题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关注体内的环境。
C.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
D.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小题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矮象和硕鼠
方舟子
提起庞然大物,我们往往会想到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最大的非洲丛林象的身高能超过4米,体重能达到12吨。象刚生下来时的体重通常就有120千克。它们是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习惯充满敬畏地称之为“大象”。
但是有一种象的形象很难让人给它冠以“大”字,它们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和猪的大小差不多——猪鼻子插葱有时的确是可以装象的。这样的矮象一定很可爱,可惜它们只生活在更新世,已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了。
矮象并不是大象的祖先,在它们之前大象早已进化出来了。相反,矮象是从大象进化来的。这些矮象的化石是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发现的。在地中海的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的矮象化石出土。大约600万年前,地中海的海水被部分或全部蒸发了,生活在大陆的大象得以迁移到这些岛屿。后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大象的后代与世隔绝,在岛上进化成了猪一般的矮象。
为什么大象的后代变成了“猪”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问一下,为什么大象要把身体弄得那么庞大呢?原因很简单,身体庞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法宝。当大象的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吃草。但是身体庞大也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一两百千克的植物。而一个大象群体,通常有几百头大象,它们消耗的食物量大得惊人。
在地中海的岛屿上,没有大型的肉食动物需要抵御,大象身体庞大的优势消失了,劣势暴露了出来。在岛上,资源非常有限,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一个大象群体,身体大的象饿死,身体小的象由于需要的食物量也少,反而容易生存下来。要维持一个500头大象的群体,可能至少需要几千平方千米的空间,但是要维持一个同等数量的矮象群体,有几十平方千米的地盘可能就足够了。这样,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象的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小。
不仅大象如此,其他大型食草动物到岛上繁衍后,由于没有天敌,也由于缺乏食物,它们后代的身体也会逐渐变小。
但是对俗称老鼠的啮齿动物来说,情形却正好相反。老鼠体型小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天敌吃掉,因为身体小容易躲藏。到了岛上以后,没有那么多天敌,甚至根本就没有了天敌,没有必要再躲躲藏藏,身体小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因为身体太小,热量容易散失,而且能吃的食物种类有限,比如粗一点的植物就咬不动。对老鼠来说,身体大一些反而更有优势。在岛上生活的啮齿动物的身体通常要比在大陆生活的大很多。例如弗洛里斯岛上原来生活着一种窟山鼠(已灭绝),和猫一样大。
不过,和在乌拉圭发现的一种豚鼠相比,窟山鼠就是小巫了:这种乌拉圭豚鼠比牛还大,体长3米,高1.5米,重达1吨,比矮象还要大得多。幸运的是这种可怕的硕鼠生活在200~400万年前。在当时,巴拿马地峡还未出现,南美洲和北美洲还是分离的,南美洲实际上是一个大岛,北美洲的剑齿虎等天敌还不能过去享用这些硕鼠。现在还生活在南美洲的花背豚鼠是硕鼠的近亲,而花背豚鼠的体长只有80厘米,体重只有15千克,这在现在的啮齿动物中已经算是大的了。
当大型的哺乳动物迁移到岛屿,它们的身体通常会逐渐矮化,而小型的哺乳动物则相反,它们的身体会逐渐巨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岛屿法则”。这个进化速度会非常快。对88种岛屿哺乳动物的调查表明,它们的进化速度要比大陆哺乳动物快两倍。
人类的文化进化其实也存在类似的“岛屿法则”。对人类社会来说,“岛屿”并不一定是地理意义上的。开放的岛国可以包容世界,自我封闭的大陆国家却是文化的岛屿。一个国家如果闭关锁国成了世界的孤岛,那么由于缺乏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和文化交流,也会很快地导致伟人矮化,鼠辈巨化。这样的国家,会一时成为“矮象”和“硕鼠”的天堂。但是不论是可爱的矮象还是可怕的硕鼠,终究还是都灭绝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种象,成年时身高还不到1米,体重大约只有100千克,因此它是一种实质上不能称为象的象。
B.矮象曾经生活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岛、马耳他岛等岛屿,这是由那里被发现的矮象化石推断出来的。
C.大象身体庞大有利于保护自己,因为当身体大到连老虎、狮子也望而生畏时,大象就没了天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D.动物进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如同种动物在大陆和岛屿上进化的结果迥异,而所有动物在岛屿上的进化结果则趋于一致。
E. 本文通过对矮象与硕鼠的进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对进化所起到的作用,即环境的改变一定会使生命体发生变化。
【小题2】在岛屿上生活的大象的后代,为什么会进化成“矮象”?
【小题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刻(远小于1秒),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他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它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它宇宙的特性与我们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它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有科学家认为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世代”结束后,就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
A.除我们的宇宙之外的宇宙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罗杰·彭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小题2】文章标题“宇宙是唯一的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根据文意,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