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

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 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的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一般大约在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键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的体内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迅速发展,甚至还会奇迹般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应该是一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要想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
A.③⑤②①④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D.①②⑤④③
【小题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点词语“癌状态”下定义。
【小题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关注体内的环境。
C.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
D.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小题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9 03:10: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必须指出,“反知识分子”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辨。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击的对象,而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含蕴着对“智性”的否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域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
B.“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C.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
D.“反智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学和哲学史上的反理性论者部分地认可“理性”,所以他们认为要完美地认识“上帝”或“真理”,只依靠理性是不够的。
B.反智论者常常引用反理性者如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学说来抬高自己学说的地位,因此人们难以分清反理性论者和反智性论者。
C.“反知识分子”常以知识分子为批评对象,他们在批评中也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因此,他们也怀有“反智论”的态度。
D.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还是可以说很尊重智性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主要特色。
【小题3】根据文意,“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济学如此解释供给侧
余丰慧
①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别。。
②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根据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数据,2014年,美国人均收入为55200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7380美元。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多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障,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人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每3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美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左右。
④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在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距。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较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着其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⑤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或最低工资法,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他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评论家声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是由于来自日本及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是,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放缓。
⑥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并获取最好的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⑦因而,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别。
B.一项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是考虑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的关键。
C.只要是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那么这里的人就一定会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D.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原因是有了工会或是出台了最低工资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生产率的问题,着重论述了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重要关系。
B.文章第②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
C.文章第⑤段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率作对比,来说明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标题,表明作者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可以用来解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
B.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占据次要地位。
C.决策者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等措施,提高了生活水平,因而提高了生产率。
D.作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生产率增长的放缓。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为何拒绝速读
速读,按字面的解释是快速地阅览,它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其目的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本,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对于速读,许多阅读者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中后期,“速读”一词就经常出现在报刊的相关读书版面,以期激发阅读者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央电视台甚至在黄金时段播放过《学习的革命》的图书广告,一度为速读之风推波助澜,大有谁不速读,谁就要落伍谁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之意。于是乎,许多不明真相的读者和好奇者,都纷纷购买定价很高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然后反复翻之读之,企图快速掌握速读的各种“要领”,准确运用速读的各种“方法”。一些出版社也针对读书界猛刮劲吹的速读之风,趁势而上很快推出了诸如“速读外国名著丛书”、“速读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丛书”、“速读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读本”等众多速读图书,其结果是,一些读者购买了这些“压缩书”和“精简书”之后,随即发出了“原来名著和经典也就这种水平”的喟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都是“速读”惹的祸,因为要让读者能够速读,就不得不把一部几十万字乃至上百万字的名著或经典,压缩或精简成一个数千字或上万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简介,并美其名曰“厚书薄读”。然而,图书出版部门如此为读者的速读方便所作的努力,却难以得到读者的最终认可。事实是,对原著进行压缩精简出版的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受欢迎。许多阅读者都明白,那些被抽剥了“血肉”的“经典”,读得再多也是白读,更要命的是它会很快让我们失去阅读的信心。
  速读,一旦被赋予了正面的积极效应之后,培训速读的一些民间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们以收费招生的方式,吸引一批批阅读者以函授、面授和网授的各种方式,进行速读能力的培训。他们安慰培训者最常见和最有鼓惑性的话语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了速读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经由速读训练,将原来的看书习惯加以改变,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即便通过速读的成功培训,达到了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又能怎么样呢?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难道就能享受到真正的阅读乐趣吗?这就好比吃美食,细嚼慢咽与囫囵吞枣,味觉上的感觉与感受都会截然不同。说白了,速读在我们的自由阅读中,好比是“温柔一刀”,虽然让我们觉察不到它的寒光,但注定要被其划伤与割痛。
  速读是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这一点无可疑问。然而对许多自由阅读者来说,是不是都得提高阅读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没必要刻意如此。道理很简单,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各种文凭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证书,而是为了安顿心灵与澄明思想,丰富内心生活与透亮内心世界。因此,只有不受阅读速度制约的入心入脑的品读,才会让人真正获得阅读的尊严和阅读的信心。
  生活在一个图“快”的年代,生存的经验似乎在启示我们:只有与“快”字沾上边,只有具备“快”字当头的思想意识,你才会赢得良好的生存能力与生活空间。然而对于广大阅读者来说,最好不要一味图“快”为好。毕竟图书是一种精神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其进行消费时,不在多而在于精,即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作为一个民间自由阅读者,我一直拒绝的是速读。我宁可用速读十几本书乃至几十本书的时间来有滋有味地品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速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速读注重的是阅读过程的提速,淡化的是阅读进程中悠闲自在的成份。
B. 速读是应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
C. 速读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经由训练,就能够把阅读的潜能激发出来。
D. 速读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色彩的。
【小题2】(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上世纪中后期,“速读”走红,应该与那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有关,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B. 出版社大量推出“速读丛书”,是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速读的阅读风气。
C. 压缩精简版图片市场反应不佳,是因为读者无法接受干巴巴的“经典”。
D. 通过速读的培训,可以达到所谓“眼脑直映,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个页面”的速读能力。
【小题3】(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拒绝速读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而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士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容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进入文人的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梁代任昉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中说,“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养”是生计之事,“佣书”是替人抄书,借此谋生,“成学”则是副产物,所以笔耕首先意味着清贫。清代戴名世《观庄记》中说,世人把教书卖文称之为“笔耕”,意即以笔为锄耒,以砚台为田供给生计,是贫穷之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自称“笔耕”,往往有无可奈何的意味。也有的文人把笔耕当作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或无可奈何的选择。不少家境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古代,笔于文人是一种耕具;于社会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国家有郑重的赐笔仪式;于室族是发达的标志;于人与人之间是祝福的信物。而且笔还是爱情的信物。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艺文类聚》引《魏志》说,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常用其兄之笔砚。别人不以为然。甄后却说,古代贤德女子都要关心当世之事,不会读书写字,怎么能知道这些呢?民间风俗,婴儿满周岁,父母即陈列多种物品,看其抓取何物,以试其志趣、智愚等,名曰“抓周”“试周”。男孩列文武之物,女孩则列针红厨具等。其文具自然少不了书具。婴儿所抓取如果合于父母的心愿,这一天必然大吹大擂,宴享终日。中国文人于笔如此情深,恐怕在其他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只要能同笔墨纸砚在一起,就能心通人间天地,与民族文化同在,与沸沸扬扬的时代同在;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书具深沉含蓄的魅力,书具则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书具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作为古玩或摆设,更具有收藏价值。
(摘编自魏辛《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毛笔在文房四宝中处首要地位,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更有着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B.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
C.在古代,笔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文人的耕具、社会兴旺的象征、家族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祝福的信物等。
D.古人认为只要与笔墨纸砚相伴,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再也不会孤独,不会遇到黑暗和绝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论证笔的德,先总说笔有四德,接着分别阐释笔的尖、齐、圆、健四种德。
B.文章引梁代任昉、清代戴名世的相关说法,分别论证了“笔耕”生活的清贫与艰辛等。
C.文章第五段举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等例,论证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既论证了笔的工具性,也论证了笔在其他方面的特点及其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笔有独到认识,认为笔不仅可以供人自由使用,还是值得依恋的伴侣,是文化人形象、事业的化身。
B.不少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C.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D.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更加完美精致,但不可单独作为艺术品而令人痴迷,把玩终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据CNN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14%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摘自《财经网》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7类、128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终止减让的回应,按照2017年统计,涉及金额30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232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10-25%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材料四: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摘自《网易 财经频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500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B.作为美国经济的风向标,美国股市暴跌预示着正在开展的中美贸易战将超过以往。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美国从中国进口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说明中国技术已超越美国。
D.美国对进口的产品提高关税,抬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等同于向美国的消费者征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特朗普政府宣布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苹果、英特尔等科技公司的资金减少,公司发展将会受影响。
B.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进行了市场投资,且业务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市场,如果中美贸易战爆发,其业务量势必缩减。
C.美国此前宣布实施对从中国进口的232措施的终止减让,中国商务部公布拟对自美国进口的128税项产拟加征关税,并征求公众意见。
D.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
不满,立即实施了金额对等的反制措施
E.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从美进口大豆、飞机、汽车、电机电气音像设备等,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包括农产品、纺织服装、高铁装备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分析如果中美展开贸易战,会给中美两国经济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