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5分)
宇宙是唯一的吗?
吴炎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即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宇宙之一,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到了80年代,现代宇宙学中的某些理论则证明,这样的“平行宇宙”的确可能存在。近年来,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个“宇宙”在我们的宇宙中遗留的痕迹,他们认为有可能证明了多元宇宙的存在。
“宇宙膨胀”产生更多宇宙?
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转瞬即逝的超高速扩张阶段,科学家将这个阶段称为“暴涨宇宙”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在极其短的时刻(远小于1秒),将其体积瞬间扩大,就像吹气球一样。而如果膨胀的速率稍微改变一点儿,那我们的宇宙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怀疑“暴涨宇宙”模型。他们提出,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宇宙空间,更贴切的说法是类似一个泡沫,在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泡沫,也就是说,存在无数个宇宙。所有的宇宙有着同样的或者说类似的机制进行各种限制,每个宇宙都经历了一次大爆炸,他们都是在大爆炸中诞生,并且存在着相同的物理定律。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宇宙都能“存活”下来,只要将大爆炸的“参数”进行细微的调整,各种宇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了。
多元宇宙论的观点
支持“宇宙永恒膨胀论”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宇宙中的其中之一,不管是我们的宇宙还是其它的宇宙都处于不停地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此论点也被称为“多元宇宙论”。其它宇宙的特性与我们存在差异,但与我们所处的宇宙共存。虽然宇宙膨胀说仍然没有切实的理论模型,但理论表明,的确可以有若干宇宙以不同的速率同时膨胀。在这个更为广大的“多元宇宙”中,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极渺小的一个单元罢了。其它的宇宙中可能无法产生银河系、恒星、行星和生命,甚至根本无法产生物质。然而我们所认为的必备条件也许并不唯一,同时修改若干常量或定律,组合得出的物理学定律体系与我们的条件大相径庭,但却可能营造同样宜于生存的和谐世界,甚至可以有生命在其中诞生。
另一个“宇宙”被发现的证据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罗杰·彭罗斯称已经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另一个宇宙的证据。他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秘的同心圆现象,可以认为宇宙诞生之前还有宇宙,并且提供了在前一个宇宙中所发生事件的痕迹。根据他的研究报告称,一共发现了12个同心圆辐射“印迹”,其中有5个圆具有特别的意义,分别对应着宇宙演化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事件。出现星系团附近的神秘“圆环”的变化幅度在背景辐射上看却显得非常低。因此研究人员似乎开始抛弃“暴涨”宇宙模型,“暴涨”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中,并在将来会继续膨胀直到一个临界点,这种宇宙模型不仅有开端,也有结束。
这一发现并非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相反,它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大爆炸可能发生过很多次。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生活于一个“循环”的宇宙中——当我们的宇宙终结,标志着一个“世代”的结束。但是它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这样永恒循环。两位著名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泰恩哈特和牛津大学的尼尔·图洛克曾出版图书表示:“无论是时间还是宇宙都没有开始或者结束。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大爆炸’每一万亿年发生一次,每一次都伴随着新物质和新辐射的产生,并形成新的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命。我们不过是最近一次循环的组成部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有科学家认为宇宙进化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世代”结束后,就会立即引发一次大爆炸,从而产生一个新的“世代”,也就是一个新的宇宙。
A.除我们的宇宙之外的宇宙都有着各自的物理学定律和错综复杂的结构,生命就在其中一切条件都恰好适宜的宇宙中出现。
B.科学家通过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证实,宇宙曾经历过一个在极其短的时间(远小于1秒)内其体积瞬间扩大的阶段。
C.“多元宇宙论”指的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包含着众多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处于不停膨胀当中,同时之间也有更多宇宙产生。
D.罗杰·彭斯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还存在着另一个宇宙的证据,这一发现是对大爆炸理论的否定。
【小题2】文章标题“宇宙是唯一的吗?”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根据文意,你认为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否可以证明多元宇宙的存在?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3 08: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惊 蛰
①气候太冷,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②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不如是敬畏更多一些。
③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④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⑤惊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这一个节令:“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本纵横舒。”
⑥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⑦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⑧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地里过冬的虫卵要开始孵化了。
⑨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⑩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
⑾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她:“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⑿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⒀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小题1】二十四节气,“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___________和谷雨。
【小题2】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
【小题4】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9分)
味精为什么会有鲜味?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但你知道这种让食物变美味的“魔法师”的学名是谷氨酸钠吗?你知道谷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吗?
事实上,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氨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游离的氨基酸,这就是鲜味的。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就会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氨酸。
尽管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20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我国最早的“味精”于日本商人铃木三郎助使用大豆和小麦为原料生产出的谷氨酸钠产品──“味之素”。当 “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1923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
进入60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氨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氨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谷氨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最后中和为谷氨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目前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氨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选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味精”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味精可以增强食物鲜味功效的认识只有百年时间,我国当初称之为“味之素”。
B.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往往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并让食物具有呈鲜作用。
C.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没加入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D.我国味精最早是从面筋中提炼出来的,现在大都以玉米、小麦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而得。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它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重要的一种。
B.荤类菜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煮熟后,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游离的氨基酸。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都是生物体所必须的,对人体有益。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的过程中,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B.味精早期以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现在则合理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C.味精生产的各个步骤中,生物合成特点明显,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D.将粮食中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味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它的奇妙之处在于量子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什么是量子叠加原理?就是说,量子有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只有在被观测或测量时,才会随机地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状态,“这就好比孙悟空的分身术”,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解释道,“一个孙悟空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孙悟空的各个分身就像是他的叠加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在量子世界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而所谓的量子纠缠,则意味着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个人的距离有多远,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对,弟弟的状态也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应”对方状态,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随着这两种特性被科学家不断认识,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新技术也被逐渐开发出来,量子通信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利用量子有多个叠加态的原理,用量子作为保密通信的密钥。这样一来,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发现。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种——量子隐形传态,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即将粒子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粒子本身。
“信息安全根本上需要解决的,就是传输内容不被别人知道、保证接收者是和发送者对话,以及信息不被篡改。”潘建伟说,仅仅发射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只有形成“星座”才能建构起网络,而且需要地面配置相应基础设施,确保网络连接到千家万户。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带来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巨大变革。
(取材于201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墨家逻辑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是科学的基础。墨家经典著作《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学八条”。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并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可以说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墨子科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发展,至秦骤衰,其湮灭的原因令人深思。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把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联系,而墨子的科学思想把自然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独立对象,强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分析。这样,墨子科学思想就和上述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也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规模。工匠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墨家的科学活动是伴随着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和工匠阶层兴起而兴盛的。由于手工业技术被抑制,墨家科学思想也难以深化。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对一个思想体系来说,一部分的湮灭当然会影响另一部分的发展。墨子的政治思想不被重视,这对墨子科学思想的流传发展是不利因素。传统社会的价值理念是“重人文,轻理工”,知识阶层奋斗的目标是熟读儒家经典,以期金榜题名。失意者则在老庄和佛学中寻求解脱。工匠和知识分子的活动被远远隔离,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不仅墨子科学思想的湮灭是不可避免的,连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学活动也受到阻碍。
墨学的复兴是在清末民初。当时列强环伺,民族危机严重。危机促成一股奋发图强、自立救国的思潮。欧洲列强“船坚炮利”,使中国“木船土炮”相形见绌,迫使人们承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墨经》再次受到重视。近代中国治墨学者从墨子思想中主要汲取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及与近代科技思潮本质上类似的科学思想。
(取材于邢兆良相关文章)
材料三
儒墨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者具有高尚的理想,又能身体力行。他们景仰大禹治水之功和“形劳天下”的精神,履行“以自苦为极”的“禹之道”,这些内容在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得到了体现。恰好鲁迅的故乡绍兴被视为夏禹遗泽之地,他对绍兴“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的风俗有自豪的肯定。
“中国的脊梁”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提出的,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在《故事新编》中这种理想人格以《理水》中的禹、《非攻》中的墨子为代表。《理水》中禹的出场被写得有声有色,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冲破交通线,引起一阵喧嚷及卫兵的阻拦。禹的精神是墨家的,禹的“理水”是中国文化中博施济众的典范,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非攻》一文中,鲁迅有感于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务夺侵凌”和儒家理学赴国难之不济,而对墨家价值进行重新发现。小说中表现了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高超的“以理服人”的手段、积极奔走的实干家风范。这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较之儒家的割裂道德与事功、道家的割裂思想与行动,显然更为鲁迅认同。
(取材于高远东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具有的奇妙特性是量子叠加原理以及量子纠缠。
B.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能够远距离互相感应对方。
C.爱因斯坦称孙悟空的分身术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D.量子通信分为两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小题2】根据“材料一”,对量子通信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量子为密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能实现量子保密通信。
B.只要发射一颗卫星,量子保密通信就可以实现确保信息网络连接到千家万户。
C.量子通信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互的信息不会被别人知道。
D.量子通信可以应用于民生、国防、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其发展空间很大。
【小题3】对材料二中我国首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先贤墨子的名字来命名,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B.墨家的逻辑体系是全球三大古老的逻辑体系之一,也是科学的基础之一。
C.墨家经典《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子通信。
D.墨子设计的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它是量子通信的基础。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墨子科学思想湮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的科学思想是符合占统治地位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
B.“重农抑商”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墨家科学思想难以深化。
C.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D.“重人文,轻理工”的思想使自然科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贤:敬称,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B.湮灭:“湮”读作yān。“湮灭”的意思是埋没,磨灭。
C.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侵略战争。
D.汲取:“汲”字共6画,第四画为“”。
【小题6】根据“材料三”,对鲁迅认同墨家精神的原因,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有很多大禹治水的遗迹。
B.鲁迅先生对儒家割裂道德与事功的做法不满。
C.墨家学说是盛行于先秦,而影响很大的学说。
D.墨家的救世热情与实践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
【小题7】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我不怕转基因
①作为一个积极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像转基因食物这样“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食物,你敢吃吗?我的回答是:只要是上市的食物,我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转基因的,只要好吃便宜我就吃。美国的食物除非特别说明,默认都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而那些贴着“非转基因”标签的,一是贵,二是也说不清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是一贯敬而远之。算起来,我吃转基因食物快10年了。
②其实,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最担心的还是“这东西会不会不安全”。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绝对安全”的食物根本就不存在,相对于传统食物,转基因食物“有害”的可能性不会更高。在某些方面,它的安全风险甚至较低。
③对于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的转基因水稻,最常见的疑问是:“虫子吃了会死,难道对人不会有害么?”与传统水稻相比,目前的转基因水稻不过是转入了一个Bt基因而已。Bt基因的作用就是表达出一种蛋白质,而这种蛋白质对于害虫来说是毒药。它之所以能够毒死害虫,是因为昆虫吃下去之后,能与昆虫体内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毒性,杀死昆虫。所以 ,Bt基因是否“有毒”,不是由自身决定,还取决于相应受体的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Bt蛋白相当于“虎符”的一半,而动物体内的受体是“虎符”的另一半,只有两部分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人体来说,受体这一半根本就不存在,所以Bt蛋白质不会在人体内产生“毒性”。 实际上,用细菌生产出Bt蛋白,作为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的做法,已用了几十年,而且是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农药”来使用的。转基因不过是让这种“绿色农药”的生产直接在植物体内进行而已。
④还有人担心,这种“非自然”的蛋白质在人体内会不会产生其他的有害作用。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担心。所有蛋白质被人吃了之后,基本上都会被分解成单个的氨基酸,而来自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对于人体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分解完全的蛋白质片段,可能在肠道内引发人体的过度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过敏。在我们传统食物中,很多都能够导致过敏,比如花生、面粉、大豆、牛奶、鸡蛋、海鲜等。转基因作物开发的规则之一,就是避免从这些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而且,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转进去的基因是明确的,很容易跟踪它会不会引起过敏。而某些“传统育种技术”,比如诱导突变筛选,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让农作物发生基因突变的。这样产生的突变基因是未知的,我们很难跟踪它表达出来的蛋白质,也就无法知道它是否会引起过敏。从这个角度讲,转基因的作物是更安全的。
⑤还有一些人担心,转基因水稻中的Bt基因会不会转移到人体中。虽然从逻辑上我们不能说“不可能”,但是想想科学家们要费多大的气力、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把一个基因转到另一种作物中,就不难理解:大米中的Bt基因要想转移到人体中,跟随手一箭射中了月亮差不多。同时Bt基因已经整合到了水稻中,它转移到人体中的机会——即使有也不会比其他基因更高。如果Bt基因转移到人体,那么其他食物所含有的形形色色的基因,也会有同样的机会转移到人体。既然我们不相信吃了猪肉会有猪的基因转移到我们的身体中,又怎么会相信大米中的基因就可以?
⑥因为微生物中的基因转移要容易一些,所以从理论上说,Bt基因有可能转移到人体内的菌群中,从而影响到菌群的正常形态。这种担心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再一次地,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有各种各样的基因,BT基因转移到菌群中的可能性并不会比其他的基因更高。而那些其他的基因,也不乏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功能明确、容易追踪的BT基因,也就不会比那些我们未知的基因更加“危险”。
⑦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与推广,除了作为食品本身的安全性,还受到其他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政治、经济、伦理等等。但是,就作为食物的转基因作物来说,只要被批准上市了,就没有什么不能吃的。(摘自2011年5月19日《广州日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食物的研发动机是满足人类对品种改良的需求,但其作为相对新生的食物,安全性尚未得到完全确认,食用转基因食物当然存在风险。
B.转基因水稻主要转入了一个BT基因,BT基因实质上就是一种蛋白质,BT基因对虫子因“虎符效应而中毒,对人体则因无受体配合而无毒。
C.转基因水稻中新转入的BT基因功能相对明确,比较容易追踪,即便转移到人体内,应不会出现什么实际危险。
D.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应辩证看待。与传统食物相比,从专业角度分析,其安全风险相对较小。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基因食物对许多消费者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很多人对此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感可以理解。
B.转基因作物如果能避免从可能含有过敏原的物种中寻找被转基因,则可以成功避免相关的人类过敏反应。
C.转基因食物的开发与推广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从安全性角度而言,我们无需杞人忧天。
D.传统食品不见得比转基因食物安全。因为传统育种技术会使作物中产生不可知的突变基因,所以我们无法预知其制成的食品的安全性。
【小题3】 近来,转基因的话题变得异常火爆,很多人恐惧,作者则力挺,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预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并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