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文为什么没有确定的结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8-04-09 06: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写给妈妈

王春鸣

我常常想象,母亲像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她36岁的时候,我已经上中学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年轻的样子,因为,从我出生,她就是一个母亲了。印象中她总是弓着身子在一台老式脚踩的缝纫机跟前,绣帐沿,绣枕头,绣牡丹和鸳鸯。我犯了错误,就站在她的缝纫机跟前给她训,她看也不看我,不停地换线,牡丹花的叶子,就渐渐从鹅黄到浅绿到墨色了。

她都训我些什么呢?温文的她实在不会说恶毒的话,也没有上过几年学,说不出一套套的大道理来。只是说,你怎么又考七十几呢?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像我这样过苦日子。我心说你的日子苦什么,天天绣着这么美丽的花,又不用做数学。一个水池一头放水一头进水,放水慢,进水快,这样几小时水池能装满水。这么浪费的应用题,我每天都要遇到,又哪里如绣一只蝴蝶来得有趣呢!

所以每每遭到训话,我都虚情假意地皱着眉头,装出悲哀和沉重的样子,握着我实在拿不出手的试卷站在她的缝纫机前面,神游太虚,看着墙上母女俩晃动的影子,根本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

直到她用略高的声音喊一句:“听到没有?”我才一惊,立立正,“听到了!”立刻飞奔出去玩了。

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怎么一次都没有听全妈妈的训话,就让她的教育失败了。我连大学都考不取。她为此流过多少眼泪我不知道。只记得有一次她训完之后又问我:“听到了没有?”我一惊一乍地立立正,说:“听到了。”

正准备开溜,她又多问了一句:“你听到什么了?

我当然什么也没听到。

她就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那块布是浅粉色的,被她哭出了好几个深粉色的大圆点,一支牵牛花已经绣好,正在往里嵌金丝银线。起初我很想趁她哭的时候,扯一段银线来玩。可是她太伤心了,以至于我也跟着伤心起来,眼泪扑簌扑簌往下掉,发誓说我以后不这样了。那时爸爸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来,也许她哭着哭着就想爸爸了。因为我哭着哭着也想爸爸了。想爸爸回来的样子,他的黑色人造革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脚一踮就停在了家门口,我正把自己缠在晒着的花生藤里玩。爸爸看见了,说,胜玉,你买了一头小猪?我连忙顶着头的枯叶子站起来,哈哈大笑着,说,爸爸,是我呀!

许多年过去了,我读到一句诗: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对那个年轻的妈妈的思念,于是铺天盖地而来。那时候,我怎么就没有好好看过妈妈呢?她长了第一根白发,她开始得上胃病,那都是在有了我以后的事啊,可是我都没在意过。有时候我在镜子里看自己,希望找到年轻时妈妈的容颜,可是她说不像。即使我穿上她的衣服,那些旧的,家织的,她自己缝制的衣服,她还是摇头。

我的人生轨迹,难道没有一点和她重叠、交合的地方?还是她不希望我像她那样?

就这样,我在一个远离她的地方思念着她,窗外下着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她要生日了,六十岁的本命年,一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生病的虎。即使她将头发全染黑了,穿上爸爸给她买的红衣服,还是掩饰不住她的衰老。我想在淘宝上给她买一辆老式的缝纫机,她说要蝴蝶牌或者飞人牌的,以前实在没有钱,只能用熊猫牌的。填送货地址的时候我发现我忘了妈妈的地址,那个生养我的乡下的地址

【小题1】本文一开始就写了小时候“我”与母亲的冲突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四段“虚情假意”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出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
A.文章第五段第六段都出现了“听到了”,文字相同,表达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B.母亲“趴在绣花绷子上哭了”,就是因为“我”不懂事、不听话。
C.“你召唤我成为女儿,我追随你成为母亲”成为“我”情感的触媒,让“我”追忆反思曾经的过往。
D.全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之情。
【小题4】简析第十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平实叙述中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请联系全文,赏析其写作特点及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世珍品

刘浪

老游和小谢行走在王子山的石阶上。山顶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丛倾泻下来,白花花的灼人眼睛。两个人都背着分量不轻的摄影器材,衣服粘在身上,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突然,小谢大叫一声,师父,你看!

老游顺着小谢的手指一看,立即呼吸加速,愈发透不过气了。

眼前,山脉一侧的悬崖峭壁旁,两块隔涧对望的山岩之间,一颗不知名的树顽强地生长着。它舒展着一人多高的身体,虽有些倾斜,但始终向山顶投射下来的阳光方向生长。让人揪心的是,它的根扎得并不深,只有一小撮根须死死地抠住岩石,而一大半的根系几乎是裸露在外,那种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的危险状态和它的枝叶繁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老游端起相机,慢慢地走近小树,他自言自语道,这是一曲生命的颂歌啊!小谢也啧啧称奇,长在岩石上,居然能活下来,真是不容易!

老游说,有了它,这次采风不虚此行。这棵树拍出来,刚才拍的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就全弱爆了!

老游连着转换了几个方向,只听得噼里啪啦一阵响,作品已经完成。他眯着眼睛,审视着相机里的连拍照片,颇为满意地向小谢作了一个“OK”的手势。

小谢正准备继续前行,老游却佝下身子,撅起屁股,向那棵树攀爬了过去。就在小谢不解之时,老游身子向前一倾,抓住那棵树,猛力一扯,整棵树便被他连根拔了下来。老谢随手将树往悬崖下一扔,回头对小谢狡黠地一笑,说,这回,我拍的照片就是绝世珍品了。

下山的路上,小谢说,师父,我感觉这棵树太可惜了,它长在悬崖上好好的,风没有吹倒它,雨也不曾打落它,却被你一把扯下了。

老游一脸正色地说,它遇到了我,生命已经永生!你记住,艺术这东西不能重复,必须是独一无二,才有存在的价值。

小谢“哦”了一声,若有所悟地说,我懂了。

在当年的“关爱生命”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大赛中,老游将拍的这棵树起名为《生命的颂歌》,一举夺得了特等奖。获奖之后,老游外出采风的欲望越发强烈了。可是附近的地方他几乎都采了个遍。于是,他决定走出去,到远方去看看。

老游到了云南。运气不错的他很快在西双版纳的光芒山发现了一个摄影的绝好素材。光芒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天然钟乳石形成的小小水池,当地叫“天浴池”。山顶的水喷薄而下,正好落到池里,飞起浪花无数,而池壁并没有完全封实,又造成水流四面喷射,天地氤氲一片的景象。

老游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天赐美景,于是他噼里啪啦一阵狂拍,然后习惯地打开相机里的照片,审视之下,他发现似乎少了点什么。对,既然叫“天浴池”应该有人在里面洗浴才应景。

一名当地的村民告诉老游,每逢夏季,村里的少哆哩(女人)特别喜欢在这里面洗澡,当然也有孩子同浴;但冒多哩(男人)只可远观,是不可以进入池中的。老游的画面感很强,那洗浴的场景立马浮现在脑海里。

听说老游为了拍出好的摄影作品,那村民说,明年八月份来吧,那时来“天浴池”洗澡的人会很多,你一定不会落空的。

终于等到了第二年的八月。老游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路辗转,千辛万苦又来到了天浴池。

远远地就听到女人的嬉闹声。老游找了个高一点的好位置,架起了相机。

一帘白水从天而降,投到池里。弥漫的水汽之间,几个衣裳单薄的少哆哩披着长发在泼水追逐。几个孩子光着屁股顽皮地在池边爬上爬下。多美的一幅天浴图啊!

突然,老游愣住了,他心痛得直用手捶打胸口,因为他发现四周高低起伏,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池不见了,替代的是一个用砖头砌得方方正正的水池。

老游万念俱灰地下了山。他很不甘心地问山脚下的一个村民,以前的那个池为什么没有了?

村民说,上个月有个和你一样的摄影家来这里拍照片,他拍完后,拿出五千元钱,对我们说,池的蓄水效果差,石头也不安全,我捐点钱给你们,把那石头砸了,砌个游泳池吧!

一个月后,又在外地采风的老游接到小谢的电话,师父,我有一幅叫《天浴》的作品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风情”摄影展的一等奖。老游说,那一定也是绝世珍品吧!小谢兴奋地说,是啊,您怎么知道的?

我知道,我当然知道啦!老游咬牙切齿地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老游和小谢师徒两人外表等的描写,表现了两人追求美景的艰苦。
B.老游拍摄悬崖孤树后故意将其毁坏,这幅照片却获得“关爱生命”全国摄影艺术作品大赛特等奖,颇具讽刺意味。
C.小说中“多美的一幅天浴图啊”一句,既照应上文老游画面感很强的句子,也与下文这幅美景遭到破坏形成对比。
D.从小谢效仿老游拍得《天浴》这幅绝世珍品,可以看出他自私自利,不尊重师傅。从中揭示了要尊重他人的主题。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以“绝世珍品”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小谢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文中哪句话标志着小谢的改变?结合文本分析小谢具体有怎样的变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奧斯维辛集中营逃狱记

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在这里曾经关押了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只有144人,波兰人卡齐米尔兹·皮乔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1岁高龄的他讲述了70多年前成功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

1942年6月20日这一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出口处负责路障的一个党卫军士兵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因为集中营指挥官鲁道夫·胡斯的汽车就在他的面前。车里有4个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其中一名少尉正朝他大喊大叫,骂骂咧咧。

“清醒一下,你这个家伙!”那个军官喊道:“赶快放行,要不我打死你!”那个卫兵吓坏了,连忙升起路障,让这辆马力强大的汽车过去,开远了。

然而,要是这个卫兵走近一点看,就会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汽车里那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因害怕而变得灰白。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党卫军,而是穿着偷来的制服、开着偷来的汽车的波兰囚犯。而行动的策划者——那名“少尉”,就是皮乔夫斯基。

皮乔夫斯基说:“我们是被送到那里的第二批人,被迫参与集中营的修建。”囚犯们每天必须工作12至15个小时,在隔壁建造一座大型的新营区。

皮乔夫斯基回忆说:“在开始的3个月里,我们全都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但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纳粹党卫军不断地杀害囚犯——用警棍将他们殴打致死,这是解决集中营拥挤问题最简单的方法。饥饿、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将集中营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所有这些如今都记录在案。但是皮乔夫斯基记忆中的细节仍然令人震惊。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不仅用于吃喝,还要在晚上当尿盆使用。“如果谁的勺子丢了,就要像狗一样就着碗吃;如果碗丢了,那就一点汤都喝不到了。”他说。有时候,德国卫兵们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假期而杀人。皮乔夫斯基说:“当卫兵们感到无聊时,他们会取下某个囚犯的帽子扔到远处,然后再命令他去捡回来。当囚犯跑过去时,他们就朝他开枪。然后声称该犯人试图逃跑,被他们阻止,于是为此得到三天的休假。”

被关押在这里的囚犯如何应付这样的生活?皮乔夫斯基说:“有些人祈祷,但是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被关进集中营就曾祈祷的人会说:‘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

有6个星期的时间,皮乔夫斯基被分派运送处决后的尸体。“死亡墙位于10号和11号楼之间。卫兵们将囚犯们排成队,然后从背后朝他们头部开枪。”随后,就会有一堆脱光了衣服的尸体,由皮乔夫斯基抬着脚踝,另一个人抬着胳膊,扔到手推车上,再送到火葬场。“有时一天是20具,有时是100具甚至更多。这其中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他重复说:“还有孩子。”

一天,一个名叫尤金尼厄斯·本德拉的乌克兰朋友来找皮乔夫斯基,本德拉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在集中营的汽修厂劳动。他告诉皮乔夫斯基,德国人准备处死他(本德拉),已经列入死亡名单。皮乔夫斯基说:“这一下我彻底绝望了。”于是,逃跑的计划萌发了。

1942年6月20日,早上在仓库干活时,皮乔夫斯基暗中拧掉了一个锁门的螺栓,因此他们可以爬进去。他们来到二楼的储藏室,破门而入,换上了军官的制服。同时,本德拉用配制的钥匙进了汽修厂,开了一辆汽车过来。

他们开着汽车前往出口,一路上党卫军向他们敬礼,并高喊“希特勒万岁”。到了路障处,由于极度紧张,汽车内的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苍白。皮乔夫斯基说,“这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我开始叫骂。”党卫军士兵服从了命令,升起了路障,汽车向着自由驶去,他们成了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屈指可数的144人之中的4个人。

(节录自中国网军事)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新闻的主题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样能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B.从具体内容看,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这样能更好地揭露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C.从叙述的手法看,多引用新闻当事人的话,更真实,更客观。
D.“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的细节,让人真实地看到了法西斯的反人类,嗜杀成性,毫无人性。
【小题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概括,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关押过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比例极低,成功者之一皮乔夫斯基回忆了集中营的严格管理。
B.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本德拉伙同皮乔斯基成功窃取了集中营指挥鲁道夫·胡斯的汽车,是成功逃脱的重要原因。
C.在皮乔夫斯基的回忆中,纳粹对关押在集中营的“囚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有时仅为了得到几天的休假可随意杀人。
D.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造就了大量的“囚犯”死亡,机械师本德拉预感到自己将难于幸免,于是策划了这次行动。
【小题3】怎么理解“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一句话的含义?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以人为本”四个字家喻户晓。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儒家论述这种思想的文章比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很少。其实,法家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内容。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表明,“王”“霸”“霸王”等概念,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来了。战国时期,“霸王”作为褒义词使用得很普遍。孔、墨对“霸”基本是肯定的。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在孔子眼里,“王”与“霸”没有明显的对立,但“霸”指诸侯扮演了“王”的角色,比“王”稍逊一等。其后,“王”与“霸”分化为不同的政治路线。商鞅游说秦孝公,就明确分出帝道、王道与霸道,王道行礼,霸道行法。孟子把“王”与“霸”视为对立的政治路线,认为“霸”是对“王”的破坏与否定。在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的主流观念。
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管子·正世》中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这里虽区分了“王”与“霸”。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等次关系。“争人”需要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反之,不考虑民利,一味盘剥,只会引起百姓的逆反。说到利,最重要的是赋役问题。对此,《正世》篇和韩非子都有“齐”的说法,即不能“急”,也不能“缓”,要适中。这与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意思基本相同。
爱民、利民、惠民、富民,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法家主张凡事要依法行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并从不同方面说明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的规定,因此又将法称为事之“常”。同时,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管子.君臣上》说:“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所以从根本上说,法家所谓法治其实是人治;法家所认定的是等级法,没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
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用民”。《管子·法法》中说:“计上之所以爱民者,为用之爱之也。”《商君书·算地》说得更直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也就是说,治国者讲爱民、利民等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用民。法家是“力”的讴歌者,而力量藏于民间,君主用赏罚的目的就在于利用民间之力。其实孔子倡言道德,也是为了使民,正如他所说的:“惠则足以使人。”在使人这点上,儒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可以批判吸收法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中包含的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摘编自刘泽华《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思想中有“以人为本”的内容,而在一般人看来,儒家对这种思想的论述较多,而法家的相关论述似乎较少。
B.春秋时,“王”“霸”“霸王”等概念已经提出;战国时,“霸王”作为褒义词普遍使用,孔、墨对“霸”基本持肯定态度。
C.孔子以后,“王”与“霸”的所指分化,在孟子眼里,两者是对立的;董仲舒以后,“王”与“霸”对立成为儒家主流观念。
D.法家认为霸王之道的目的在于“争人”,以利为纽带,让百姓获得切实利益,而利的核心是赋役,所以法家主张要轻徭薄赋,以收民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法家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准绳,认为法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事物的一般、普遍规定,称其为“常”。
B.法家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较多,因此,法家所谓的法治实为人治;法家主张要有等级,并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对法家思想不能全盘接纳,可以吸收其爱民、利民的思想,但一定要摒弃其使民、用民的功利思想。
D.法家所说的“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君主用“法”赏罚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之力。这一点是和儒家思想相通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儒家都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都认可爱民、利民、惠民、富民的主张,都有让百姓获得利益的相关说法。
B.法家论述以人为本,根本目的在于“用民”;孔子倡言道德,是为“使民”,儒家、法家在根本上是相通的。
C.法家有很多关于君主高于法的论述,其所谓治与现代意义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观点要批判性地继承。
D.儒家、法家对“王”“霸”含义的认识虽不同,但对“王”“霸”目的的认识相通,均考虑以利刀纽带争得民众支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湾区的概念由此而来。一般来说,湾区都需具备高度发达开放的经济、突出的海洋特征、优质的生活环境、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等要素。例如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以只占全国0.4%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国内六分之一的GDP,分布着5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硅谷”等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早在2015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方。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陈云贤《新格局新引擎》)
材料二:

材料三:
粤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做好创新引领工作。比如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这也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要把治理规则的制定提上日程。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有科学的治理规则和标准。要加快各个新业态、新行业的标准制定,否则必然产生野蛮生长现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新的生产标准,更需要新的市场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
(《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观点集萃》,《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
材料四:
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其开放性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动力源。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可更好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增强有效供给。同时,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加速“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提高协调能力与形成合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各方相互合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说。对于涵盖了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推动多方形成合力瞄准共同利益寻找增量,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各自特长来发展特色经济。他建议,深圳可以参照旧金山的做法,主打科技金融,而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建立债养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对整个湾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优势补充。
(《83个关键词,寄语大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湾区一般经济高度发达开放、海洋特征突出、生活环境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
B.海湾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突出,我国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
C.早在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就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活力与潜力十足。
D.粤港澳大湾区只要实现了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功能,就能赶上国际一流湾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具有湾区的典型特点,土地虽少,但人口总量、经济贡献量却不少,科技创新含量高。
B.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相比,人口密度、人均GDP总值、占地面积、集装箱吞吐量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等均略有不及,但机场旅客吞吐量、第三产业比重和世界100强大学数量基本相当。
C.粤港澳大湾区中各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条件不同,大湾区、内地9市同港澳相比有人口、面积方面的优势,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不足。
D.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远远超过其它三个湾区的总和,可见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制造业,在港口建设及运营方面取得了一定优势。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内地9市的建设存在着哪些不足?今后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