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为神州惜大儒
潘剑冰
陈寅恪,相信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惊叹他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其记忆力之强、知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陈寅恪的记忆力,经过口口相传,难免带上一点传奇色彩,有人说他会背唐诗十万首,又有人说他会背《十三经》。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陈寅恪堪称神人了。
与陈寅恪的记忆力配套的,则是他的学问。陈寅恪的学问不仅让凡夫俗子敬畏,就连与他比肩而立的大师都为之倾倒,其挚友吴宓称赞他为“全中国最为博学之人”,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的学问,光语言一项就足以让人震惊。其弟子季羡林在研究老师早年留学德国所作的64本学习笔记本时,发现其中“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大得可观。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语言。梵文、巴利、印度古代俗语、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言、新疆古代语言、伊朗古代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算是研究对象语言。陈先生对于这些语言都下过深浅不同的功夫。还有一些语言,他也涉猎过,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语、尼泊尔语等等”。季羡林只能以“泛滥无涯”来形容老师的语言水平。
陈寅恪的学识不仅名震国内,甚至扬威国外,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现象。
前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出了三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加以研究,竟无人能解读。陈寅恪翻译解释之后,各国学者毫无异词,同声叹服。在日本史学界“被捧得如太阳”的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写信向柏林大学某教授求救,对方复信说应请教中国的陈寅恪教授,白鸟转向陈氏,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白鸟库吉感叹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帮助,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至死不解。
令人惊异的是,陈寅恪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都转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然而最终他不仅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就连学士学位都没有。陈寅恪曾就这个问题向自己的侄子陈封雄解释道:“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我们知道,胡适前后在国外共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学位,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过在陈寅恪这样的“反面教材”面前,胡适那一大堆点缀脸面的博士学位似乎显得有点尴尬。
陈寅恪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刚开始还有学生对此不信,后来大家发现陈寅恪确实做到了。
陈寅恪的这种教学境界,背后是他不为人知的辛勤劳动。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认为以陈寅恪的水平根本无须备课,其中包括季羡林。但当季羡林看到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一些信后,他就知道自己误解了陈寅恪,在信中陈寅恪屡屡提到自己备课的艰辛,如“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在他人,回来即可上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类似的话在陈寅恪书信中还有很多。
陈寅恪自小体弱多病,再加上后来双目失明,健康受到极大摧残。当时,陈寅恪是清华中文系、历史系合聘的教授,要在两个系同时开课。时任清华历史系主任雷海宗对陈寅恪说:“您现在的身体还是比较弱的,少开一门课吧。”陈寅恪答道:“我是教书匠,不叫我开课,那怎么叫教书匠啊!”
新中国成立前夕,货币急剧贬值,即使陈寅恪这样的大教授也难以为生。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知道后,想赠陈寅恪一大笔美元。陈寅恪拒不接受,但又迫于一家几口的生计,最后决定用自己的藏书来换胡适的美元,只象征性地收了2000美元。据季羡林的看法:“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辞典》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蒋介石历来对一流的文人特别重视,历史大家、创立“食货”学派的陶希圣就被他网罗帐下,当了他的枪手撰写了《中国的命运》一书。蒋介石自比唐太宗,想找人写一本“太宗传”,他知道陈寅恪是中国治隋唐史的泰山北斗,派人拿着重金上了陈家,但是陈寅恪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1966年,一场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拉开了序幕。陈寅恪未能幸免于这场政治斗争。他的家中几次受到冲击,财物被红卫兵们洗劫一空。造反派为了折磨陈寅恪,以验证他惊人的记忆力为名,强迫他背诵毛主席语录,稍有差错便用铜头皮带和棍棒加以毒打。此时陈寅恪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
1969年10月7日清晨5时许,因心力衰竭,陈寅恪终于在凄风苦雨中撒手人寰。
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史学大师就这样离去了。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好友王国维写的铭文。很多人认为名为纪念王国维,实则是陈寅恪的“夫子自道”。或许,学术上的陈寅恪可以被超越,但是,精神上的陈寅恪很难被超越。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的开头提到了士人的最高境界:“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②陈寅恪在“文革”受难的时候,其为王国维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铭文的纪念碑被推倒扔进清华校河,无意中竟躲过了一劫。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在外留学多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学习过,却连个学士学位都没有获得,这是件遗憾的事情。
B.陈寅恪在健康受损的境况下还坚持在两个系开课,表现了他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C.旁人认为凭陈寅恪的记忆力和学识,根本无须备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信中能体现他备课的认真与辛苦。
D.陈寅恪上课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内容,表现了他的自信,展现了他的实力,更多的是背后艰辛的付出;从他的教学境界看,他自诩教书匠实在过谦。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评价陈寅恪的语言水平达到了“泛滥无涯”的地步,既有惊叹赞赏,又暗藏批评:多而不精。
B.文章第三段,引用了陈寅恪挚友吴宓和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所说的话,从侧面烘托出陈寅恪学问之广博,令人敬服。
C.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陈寅恪写的铭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意在体现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敬佩。
D.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大量的材料,充分地表现出陈寅恪记忆力强、知识面广的特点。
E. 用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并在陈寅恪处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一事说明了陈寅恪的学问高深,所学语言种类众多,从而突出他记忆力之强,知识面之广。
【小题3】如何理解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请结合文中所写的陈寅恪生平事迹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10:4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是一部大书一一感受钟敬文
薛智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角的一栋小红楼里,住着一位世纪寿星。他,就是钟敬文教授。在我的心目中,他的一生是一部大书。这书,有的地方写着文字,有的地方一片空茫,那是一部需要用心智去读、去悟的包涵了有形和无形的“活书”。
钟老自幼爱书。还在童年的时候,买书就成为他的一种生命追求,他感到一踏进书店,“精神就像飞升起去了”。后来进了城市,他视购书为“仅有的欢乐”。即使在日本求学时,也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消磨在书铺街及夜市上。为此,他饱经了购得好书的欣喜,与渴望已久的好书失之交臂的懊恼,发现上当之后的惋惜,以及书多的累赘,失书的心绞鼻酸……这种购书习惯,一直保持到近90岁。有一回,他对我说,“现在年纪大了,一个人不太方便,恐怕此乐不可再得矣!”
书籍给了他丰富的知识,但要转化为自己的成就,还需要付出巨大的智慧和辛劳。钟老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青年时代他曾酷爱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出手不凡。郁达夫称赞他的作品“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他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攀登,然而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方向,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学林独树一帜,成为此界公认的泰斗大师。
我曾多次探问老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秘密。老人的回答是六个字:敢舍弃,有毅力。他认为,一是要敢于舍弃对生活享乐过多的追求,以免去物质之累;二是要敢于舍去对功名利禄、个人得失的追求,以免去心理之累;三是要敢于限制自己的其他爱好,以免去精神之累。他强调,任何一项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的,总是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来得很突然,持续时间又很长,例如文化大革命,从一张大字报开始,一下子搞了十年,那简直是谁也没法子预料的。这就需要有毅力。正是依靠了这种毅力,钟老即使在身陷右派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在苦难的夹缝中偷偷地进行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領域的空白。
进入历史新时期,面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烂摊子,老人以七十六岁高龄向学界宣布:“老牛破车,还要赶路!”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许多旧体诗词,其中一些抒怀名句实在令人感动:“争分夺抄余生事,宁用回头叹逝川?”“舍得将身作泥土,春风酬尔绿阴圆。”“遥瞩前程红似火,拼同年少竞先鞭。”“今日重来头已白,骋霜蹄,肯让追风骥?”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面跑遍大江南北,推动民间文学、民俗学队伍的组织机构建设,一面亲自主持进修班、讲习班、研讨班,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同时又奋力著书立说,发表论文四五十篇,出版《民间文艺谈薮》、《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新的驿程》、《话说民间文化》等重 要文集多部。此外,还有大量散文和诗词作品。
钟老有许多好朋友,走动最勤的,是同住北师大的启功。稍有空闲,钟老喜欢到启老家坐坐聊聊。有一回,他开玩笑地对启老说:你字写得好,我当你的学生吧!启老不动声色,回敬道:我的水平只能教你的学生。一言一对,轻松诙谐。有时他兴致勃勃地带上自己的诗词新作去请启老指点。一次,启老认真地替他改了两个字,老人家非常高兴,称启老为二字师。钟老九十寿辰时,启老送礼一千元。钟老当即转献民间文化事业,并赋诗抒怀:千金为寿古曾闻/岂意殊仪及我身/愿化青蚨为雨露/遍荣花卉搏芳馨。他说,启先生为人肯于奉献,没有私心,他捐赠给学校的款物,总值超过百万元,非常值得敬重。
这些年来,钟老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我也反复地去读他,悟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钟敬文也曾创作过大量的报告文学。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到广州四战从事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的文字工作。他与陈原共同编辑《新军》杂志,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写出了《抗日的民族老英雄》、《指挥刀与诗笔》、《牛背脊》等多篇报告文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敬文喜爱读书,当然也就喜欢买书。视读书为人生中的“仅有的快乐”,可见其对书的痴迷程度。
B.钟敬文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显露出卓越的才华。郁达夫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大可以走冰心、周作人一样的创作之路。
C.钟敬文在谈及“敢舍弃”的时候,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在严酷的环境中进行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的研究的经历。
D.钟敬文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暂停了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抗战洪流中,在广州四战发表了多部洋溢着饱满爱国热情的报告文学作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喜欢买书既给钟敬文带来了快乐,同时也增添了一些烦恼。由于行动不便的缘故,年近九十的钟敬文还发出了恐怕再也享受不到读书的快乐了的感叹。
B.钟敬文是一个多产的学者。无论是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方面还在是散文、诗歌的创作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尤以民间文学、民俗学成就最大。
C.文中选取了钟敬文与友人交往的一段素材,展现了钟敬文在生活中不为所人知的另一面,将钟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
D.文中引用了大量钟敬文创作的诗歌,不仅展示了钟敬文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还表现了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E. 文章为了更好地展示传主的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
【小题3】“钟敬文是一部大书”,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朱光潜生于1897年,逝于1986年,九秩人生横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大历史时期,其六十多年学术旅程也和中国现代史一样,跌宕起伏,岁月峥嵘。读中国现代学术史,尤其现代美学史,不论沙尘蔽日之际,还是云灿星辉之时,朱光潜任凭风云变幻,坚守美学领地,开疆拓土,深耕细作,从未流于偏激,却处学术先锋,其披荆斩棘之作用,中流砥柱之地位,仿佛屹立万里波涛那个同在腔部生声容的中的航标灯塔,导引中国现代美学巨轮破浪前行。
朱光潜出生在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童年时期便开始从当私塾先生的父亲那里接受系统的古文学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朱光潜顺应时代要求使用白话文写作,发表的白话文章不仅以丰富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广受称誉,而且以优美的文字和清新的文风打动许多人的心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已成一边倒的舆论情势下,朱光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文言和白话两者的特点及短长作出独到分析,充分肯定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新文学倡导者所说的“文言是死的,白话是活的”,乃不负责任的偏激之词。因为“文言文所能有的毛病,白话文都能有;白话文所能有的毛病,文言文也在所难免”。
朱光潜1918年起前后在西方人主办的大学里攻读13年,是同辈文人学者中留学时间最长、浸淫西方文化甚为深广者。尽管他的许多著作广泛运用了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所阐述的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绝不只是西方理论的简单照搬和介绍,而是处处注意结合中国文艺和审美实际,在两者相互对照比较中探寻美学和文艺学规律。
譬如他在《诗论》中进行中西诗歌比较时指出:“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为什么中西爱情诗有这种差异?朱先生认为:其一,西方社会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差不多就说尽他的生命史。中国社会侧重国家主义,文人大半生光阴在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朝夕相处的往往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所以中国诗里友朋赠答和君臣恩谊是常见的母题,而这在西方诗中却几无位置。其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气影响,尊敬女子受社会称颂,女子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和男子契合。中国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女子最大的任务是传嗣,其次是当家,恩爱只是伦理上的义务,情投意合是比较罕见的事。其三,中西恋爱观也相距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爱情至上”口号。中国人向来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侧重功名事业,至于文人,仿佛只有潦倒无聊者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而他们向来为社会所病诟。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左雾”弥天的社会氛围里,朱光潜的著作一夜间由“香花”变成了“毒草”;北京大学撤销了他西语系主任的职务,还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将其定为重点批判对象,使其受到一系列严厉的甚至侮辱人格的批判。生活待遇也由此一落千丈。
令人惊异的是,朱光潜先生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似乎完全幡然悔悟,脱胎换骨,低头认罪,成为一只“死老虎”,但学术上虽有补苴罅漏,却决不愿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大有“困兽犹斗”之气概。他挺身而出,孤军奋战,“有来必往,无批不辩”,秉笔书写数十篇宏论,一面反复申述和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一面对众多美学家普遍存在的极“左”思潮和教条主义进行严肃批评,为诊治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严重感染的庸俗社会学弊病,起到难能可贵的作用。
综观朱先生学术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奧的大书。
(摘编自钱念孙《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
相关链接:
①我是旧式教育培养起来的,脑里被旧式教育所灌输的那些固定观念,全是新文化运动的攻击目标。好比一个商人,库里藏着多年辛苦积蓄起来的一大堆钞票,方自以为富足,一夜唾过来,满世界人都宣传那些钞票全不能兑现,一文不值。你想我心里服不服?
(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②“四人帮”垮台以后,天日重明,孟实先生以古稀之年,重又精神抖,从事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他的生活异常地有规律。每天早晨,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头在大图书馆前漫步。在工作方面,他抓得非常紧,他确实达到了壮心不已的程度。
(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光潜虽然自幼接触传统教育并受旧式教育观念影响,但他能认清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优缺点,没有全盘否定文言文。
B.朱光潜是同辈文人学者中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人,他能够将西方艺术理论和中国文艺、审美相结合来研究中国艺术。
C.朱光潜在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时,以爱情诗为例加以多角度的分析,观点深刻,着重比较中西方恋爱观的不同之处。
D.自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严厉批判,政治上的“低头认罪”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学术上的追求。
【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3】朱光潜学术人生的通达与执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则人物传记,完成后面小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大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在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唯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小题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傅雷“干净了一生”?作者对傅雷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
【小题3】傅雷身上体现着中国千百年来被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品格,你怎样评价这一品格?请结合文体和现实分析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赵俪生:“一二·九”一代的知识分子
2006和2007年,赵俪生和夫人高昭一相继去世,女儿赵絪开始撰写回忆父母的文章。因为父亲的“右派”身份,赵絪从小被打入“另册”,沦为“狗崽”,读到初中毕业,赵絪便辍学在家,不久又赶上上山下乡运动,待到恢复高考时她早已结婚生子、人到中年,无法再进一步深造了。不过父亲从小的培养让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历经坎坷后终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赵俪生30年代在清华读书时醉心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得到叶圣陶、朱自清、茅盾、郑振铎等人的欣赏,后来兴趣转向历史研究,经胡适、傅斯年的赏识举荐进入史学界,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学术成就可谓卓著。
赵絪说,在最极端的“文革”时期,全家人受父亲的影响“无一人堕落,无一人绝望”,“父亲就是一个教师,既教育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的子女”。赵俪生在晚年也仍对赵絪耳提面命,时常督促其读书作画,若是几天没有作品呈上,他便要说:“你不能这样‘耍流氓’啊!要好好干,交几份作业来我瞧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2天之后,清华大学外语系“大三”学生赵俪生悄悄锁上了宿舍的房门,携带几件换洗衣物,只身离开了北平,前往太原参加抗日战争。离开清华前的赵俪生,爱好文学又热衷政治,正是一个多才且激情的青年。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他嫌弃北大太古板,进了清华外文系。虽然当时清华名师云集,他也并不满足。赵俪生后来在回忆录里对老师们一一点评:吴宓“神经质太厉害”,张申府上课不讲正题,朱自清人望很高但“讲不出东西来”,心里最佩服的则是闻一多。提及学长钱钟书,钱认为无人配做自己导师而拒绝留校读研究生,赵俪生写道:“我十分佩服他的这种高傲。”可见,他心里多少也是有这种高傲的。
当时的清华学生已经明显地分为左、中、右三派:右派学生领国民党津贴,往进步教授身上扔生鸡蛋;中派学生不问政治,一心念书;左派则组织秘密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赵俪生走上左翼道路,有时代大潮的影响----毕竟在当时的黑暗政治面前,学生老师中较有才情和正义感的多偏向于左翼以求变革,但也有个人经历的原因。赵俪生出身读书人家,但到他那一代已经落魄,少年时在青岛度过了几年相当穷困的城市贫民生活,这让他从小对贫富差别有很深刻的认识。
“一二·九”这一代人经历五四运动洗礼,新旧文化之间已无需过多争辩,这一代人最主要的分流体现在对政治的态度上。“一二·九”运动之中和运动退潮后,赵俪生这一批清华同学们就发生了大分裂。积极参加运动的人里,许多都成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如蒋南翔、杨述,然而赵俪生又不同于这些人,他积极革命却拒斥组织的规训,这让他一生远离权力。“一二·九”运动之后,蒋南翔亲自发展赵俪生入党,却遭回绝:“我走不成布尔什维克的道路,我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我愿意做一个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选择成为思想意义上的左翼,而非政党意义上的左翼。
1941年,清华同窗王瑶造访赵俪生,二人探讨起了各自的出路,赵俪生得出一段著名的结论:“进《忠烈传》也未必有资格,进《宰辅传》压根没有想过;到头来还是进《儒林传》吧。”
拒绝了党组织的召唤,赵俪生做起了中学教员。教学成为赵俪生一生的一大乐事。在此期间,赵俪生重新捡起学术上的兴趣,方向由文学转向史学,因为他认为史学比文学更深邃,耐人探索。
赵俪生作为一个非历史科班出身的自学者,进入历史研究领域又兴趣极广,一生中多次大夫转变研究方向,做农民战争史时是通史研究,治土地史时侧重晚唐以前,做思想文化史又主攻明清,与今日人们对“专门学术”的狭窄定义并不相符,一些人也因此颇有微词。赵俪生外孙、兰大历史系副教授邱锋目前的研究方向正是史学史,他告诉本刊记者,爷爷赵俪生那一代民国学者做的是学问,而不仅仅是科研,带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情趣与关怀的色彩,不仅仅是专业化的学院操作。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8月6日,有删改)
【材料链接】
①2017年,是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100周年诞辰。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等多个领域,赵俪生都是开创性的奠基人,顾颉刚赞其为“史学界的杨小楼”,后辈学者、华东师大终身教授王家范则说:“20世纪上半叶讲中国通史讲得最好的是钱穆,20世纪下半叶讲得最好的,当属兰州大学的赵俪生。”
----汪受宽《顾颉刚、赵俪生与兰大历史学科的难解之缘》
②赵先生平生治学一出于“爱智求真”的纯粹兴趣,二出于某种理想主义热情与责任感,至于要在某特定领域成为“名家”的目标,他是不在乎的。
----秦晖《先师赵俪生的思想风范与人格魅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俪生一生的坎坷经历导致他的女儿没有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但他的家学渊源对女儿后来的职业发展和人格塑造影响很大。
B.赵俪生早年热衷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得到很多大家的欣赏,后来转向历史研究,成为新中国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学术成就卓著。
C.青年时代的赵俪生之所以走向左翼道路,一方面受到周围有正义感的老师同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个人贫苦的少年生活有关。
D.一二·九运动体现的青年学生的分流不仅表现在新旧文化态度上,而且体现在对政治的态度上,赵俪生在运动退潮后依然保持了极高的政治热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赵俪生是成长于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的知识分子,他早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成为自由主义者,最终选择把全部的生命投身于学术研究之中。
B.文中赵絪所写的赵俪生对她幼年学习的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式,从侧面表现了赵俪生刚正耿直的人格和严谨务实的作风。
C.青年时代的赵俪生爱好文学,又热衷于政治,对老师多有臧否,因此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为了远离祸端,他中年后投身史学研究。
D.赵俪生选择思想意义上的左翼,体现了他贴近现实的积极一面,而拒绝政党意义上的左翼,则表现出他还看不到中国时代发展的方向。
E. 赵俪生研究历史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并非“术业无专攻”,而是他做的学问具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理想和责任感,不是专业化的科研。
【小题3】结合文中画线语句,概括赵俪生一生的主要经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严济慈刚入学时,正好赶上夏季考试,他虽然没在巴黎大学上过一天学,却决定参加数学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作,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在法国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小题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