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C.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D.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题3】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3 10:32: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临近毕业季,“空巢青年”这个词又火了起来。央广网报道了一个“北漂”女孩的“空巢”生活——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不停地搬家。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超过5800万人在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经达到2000万。
“空巢青年”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人在享受独立、自由生活的同时,也必须接受“空巢”这种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但是,一个人生活,完全没必要搞得自怨自艾,一副世界欠了我的模样。很多“空巢”者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笔者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空巢”男女青年,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除了努力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实在太精彩——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还动不动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的人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这样的姑娘,看着就觉得心旷神怡。相反,那些整天抱怨自己一个人有多惨的,大多在人群中并不受欢迎,朋友也不多。这样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无疑会大打折扣。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曾明确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变成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劳拉·吉普妮斯指出,没有固定的伴侣关系释放了人们各自发挥的自由。如此看来,“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就连在比较自由开放、对婚姻存在疑虑的美国未婚者中,也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但是,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舆论还特别喜欢给“空巢女青年”贴标签。一过25岁,就称她们是“剩女”,就试图将她们集体“驱逐”进婚姻。所以,有时候“空巢青年”们的自怨自艾,除了个人内心“软弱”之外,也往往能找到社会根源。说白了,是诸多传统社会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让很多“空巢青年”自我加压,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
这是现实摆在诸多“空巢青年”面前的难题。无疑,对“空巢青年”而言,反击社会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赚到足够的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此外,还要有一颗强大而勇敢的心,多读书,补充自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老祖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不定讨论问题的时候就能用学识撩到妹,滑雪的时候偶遇帅哥。事实上,在“空巢”的这段时间,与其在埋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空巢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巢青年”就是指那些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不停搬家的20~39岁的青年。这种青年在我国已达2000万人。
B.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遇到幸福的几率小于那些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有声有色的“空巢青年”。
C.“空巢青年”其实比起有配偶者,有更大的空间与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容易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
D.很多“空巢青年”无法正视一个人的生活,是因为社会给了他们许多压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软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巢青年”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个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B.“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尽管他们可能对婚姻存在质疑,但依然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
C.每逢过年时上演的逼婚戏码,其实是传统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空巢青年”存在偏见的具体表现形式。
D.“空巢女青年”一过25岁,就被称为是“剩女”,说明“空巢女青年”承受的社会压力远远大于“空巢男青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人对独立、自由生活的追求是“空巢青年”大量出现的客观原因,所以说“空巢青年”是现代文明的副产品。
B.“空巢青年”如能充分利用好“空巢”的这段时间做好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就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从而收获一个精彩的人生。
C.很多“空巢青年”还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那是因为他们有读书、健身、滑雪、登山、露营、潜水等精彩的业余生活。
D.要化解“空巢青年”的生活压力,既需要“空巢青年”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对他们有更宽容的心态和正确的评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且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比如说书法。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它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面去,仿佛觉得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其实很普遍。
B.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会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风云都觉得它在叹息时,他已经获得真正的美感经验了。
C.当观察者的情趣和外在事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的时候,他常是处于审美状态中,此时他也处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
D.“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美感经验中,它表现为既是由我及物,又是由物及我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是说在欣赏状态中,古松仿佛与观察者有一样的情感,而人也被古松影响,有了古松的性格。
B.自然美景和书法等艺术都可作为审美对象,不过人们欣赏自然美景时要物我两忘,而欣赏书法则只需要把握创作者的情感。
C.书法作品虽只是墨涂的痕迹,但是他表现了书写者的性格和情趣,观赏者不仅要赏字,还要借助书法作品把握书写者表现的意趣。
D.“字如其人”,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同时我们在其书法作品的笔画中常常能感觉到其独特的“神韵”和“气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指从理智的观点看,物理的东西本来没有“人情”和“生气”,这些都是欣赏者赋予它们的。
B.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艺术和宗教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它们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缩短了人和物乃至人和神的距离。
C.移情作用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因人而异,所以把含露的花仅仅看作平常花的人在欣赏时也含有几分创造性。
D.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决定了长期浸润于美感经验的人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和更丰富的精神境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 化 时 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马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 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惟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般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了对时间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超个人意识的,是人类集体意识的财富。这是就原型的整体存在形式而言,而对于形式的意味却不尽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部落、不同的文化发展环境,必然赋予原型模式以不同的意义。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是兴与象。《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对原型最古老的理论概括。兴象系统那些富于联系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关于象,《易·系辞上》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系辞下》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而最终归结为艺术的意象与哲学的抽象。象实际上是把对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性思维,寄托于客观的物象的表现,因为现象界比理性世界有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象是一种哲学的表现方式,而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最为流行的观点是朱熹《诗集传》所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照朱熹的解释,兴是“引起所咏之词”,那么它为何不去直言,却偏要来个“先言他物”呢?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谓:“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钟嵘《诗品·总论》谓:“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兴要“依微以拟议”,“文已尽而意有余”,它就不可能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必须有意味,这种意味与形式的统一就是象征。

在前人关于兴与象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二者的逻辑联系。象要“拟诸形容”,用最简单的物象涵盖最广泛的物质世界的演变规律,而兴则要“托事于物”,用最基本的形象素材去表现最复杂的感情世界。虽然象与兴一个抽象为哲学的阐发,一个升华为情感的表现,但二者在截取那些物理事实来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时,就不能不从传统出发,情感与哲理的阐发就不是单纯的物理形式,而是富有意味的文化系统。正是在这一点上二者达到了统一。闻一多《说鱼》一文认为:“象与兴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有《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但“隐”,并不是完全让人听不懂自己的意思,恰恰相反,因为隐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民族心理条件下,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兴与象已构成了中国上古文化的原型系统,《易》之象《诗》之兴所运用的那些表情达意的自然之物,凝聚着上古人类赋予它的最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样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象系统便同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取得了理论上的一致性。

(摘编自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兴《易》象是中国文化原型系统中最古老的理论概括,这种兴象系统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
B.象的本质是“见”,是具体的形象的,并能帮助人们将理性思维转换成现象界的更为广阔的表现语言。
C.兴是文学史上探讨得很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朱熹的解释侧重于形式,而刘勰、钟嵘的解释更强调意味。
D.象侧重于哲学阐发,兴侧重于情感表现,但二者都需要截取一些物象或者形象素材作为自己意象阐发的媒介。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在对荣格观点的否定基础上,提出了兴象是中国文化的原型系统的观点。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来解释“象”,通过比较朱熹、刘勰和钟嵘三人的观点来说明“兴”。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化原型系统可以从象、兴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D.文章提到西方现代的原型批评理论,但重心在于阐释中国兴象系统自身深刻的文化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所有的诗歌开头都是兴,且兴的作用不仅仅是领启下文,由此可见,朱熹的解释是错误的。
B.“隐”的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在时代背景、民族心理发生变化时,人才不能理解“隐”的内涵。
C.作者认为,原型在整体存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但涉及到形式的具体意味,民族之间各有不同。
D.用原型理论来讨论兴象系统,既说明中西思想具有交融可能,也说明古代文化在当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谈论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死亡的话题时,以为文学似乎与当代社会进程无关,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这就是我们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谈论文学的意义要旨。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其次,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而在官方律令和文学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

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显得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自己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射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作者曾凡,选自2008年8月《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第三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宗教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理论,但不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
B.文学、哲学和宗教都不能提供生存的理论,但文学能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所以文学更高明。
C.文学对世界充满感悟,而哲学和宗教对世界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文学和后两者区别很大。
D.文学能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这取决于它对世界的感悟。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为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赋予的意义相对来说更大一些。
B.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们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C.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前者的影响更大一些。
D.文学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种是形象的方式。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阅读传统的纸质媒体刊载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建立完整的价值系统,而观看电影、电视等媒体播放的文学作品却做不到这一点。
B.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文学都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C.因为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所以《史记》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源头。
D.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控制信息的今天,文学依然没有被边缘化,依然没有死亡,这是因为文学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庞大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