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艾青评传(节选)
杨匡汉
年迈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
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
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
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于他许多作品,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春》《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忽略。”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之新奇的联想、想象、意象、象征而来,造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太阳:“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融进了深刻的感受的想象和意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
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弗兰德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言,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以在一定规律里奔放的、具有“散文美”的内在韵律的自由诗形式的创造,和众多的新诗人们一起,巩固了自由诗在我国现代诗歌中的地位。艾青还是在艺术上沟通中外诗歌的桥梁之一,他的诗能面对世界发言,被一些外国学者认为在诗歌难于翻译的情况下最易译介的中国现代诗。
艾青说:“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在漫长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吹号行进的诗人与作品,尽管常常会几经斫丧,终将显示其旺盛的活力——因为对于艾青来说,太阳、火把、诗和他同在!
1986年2月
(有删改)
艾青诗歌的“美学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10:4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露珠里的行吟
①秋天是我喜爱的季节,这可能暗中与我出生的时辰有着某种关联。我是顶着秋天的寒露扑进皖东一个名叫豆村的小村庄,因而,我的第一声啼哭,想必也就自然而然地留在了露珠里。
②我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一座被树木、庄稼和野草包围的村庄,也被露水包围着。露水与朴实、怀柔的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它是土地孕育的孩子,质朴,纯净,又有着顽皮的天性。在露水遍地的清晨,它会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早早下地的人们,伸出微凉的小手弄湿他们的裤管和鞋子,并将微小的草籽和花粉粘在上面,对此,人们并不介意,谁家的孩子能不做出一两件淘气的事儿呢?要是在收获季节,人们最担心落雨,尤其是那种延绵不断的连阴雨,像一个泼皮无赖的小人赶都赶不走。黄透的稻子捂在地里,长期经受雨水的浸泡,眼睁睁地看着它发芽或霉烂掉。因而,此时的露水就成了治疗人们心疾的灵丹,一颗小小露珠的出现,它所给予的救援,往往要胜过千军万马。
③那年代,水稻产量极低,生产队种植的主要作物只能选择红薯。人们在收获了红薯之后,除了一部分窖藏留种,大多切成薯片,撒在山坡、院坝或翻耕过的犁垡地里晾晒。这个当口,人们对天气就格外地操心,要是遭遇了阴雨天,一年的辛劳和口粮就会泡汤。这时,所有人的目光就投到了露珠上,那平时不起眼的露珠似乎突然间就变成了生死攸关的“通灵宝玉”了。现在该请露珠出场了。那是深秋的一个夜晚,父亲在磨好了刀片、准备切红薯之前,拉上我来到池塘边,他于黑暗中将手在草叶上划拉了几下,不无兴奋地说,有了有了!次日果然是个朗晴的天。看,那毫不起眼的小小露珠,居然如此神奇,它不仅暗藏着天地神秘莫测的机密,还影响着一家人的生计。从此,我对露珠便另眼相看,生出一些敬畏来。
④在我的豆村,稍有点农事常识的人都懂得,别瞧不起与草为伴的露珠,其实,哪一茬庄稼都离不开它。这使我想起一件陈年往事。与我们豆村毗邻的麻岭生产队,人们用锤子和钢钎硬是将半座山头夷为平地,发誓要在上面夺高产,创奇迹。正准备下种时,有个半瘸子站出来放了一炮,他说,那个地方长不了庄稼,种,也是白种。生产队长依然我行我素,照种不误,可是结果呢,到头来连老种也搭了进去。事后队长问半瘸子,你怎么知道那地不能种?半瘸子说,那是新垦的生地,连露水珠子都不肯落脚,说明它不成熟,你让它长庄稼,不等于在锅台上撒种吗?要我看,那样的地,最好撂它个三年五载,等野草扎下了根,土里有了蚯蚓,蓄足了精气,把露水引来了,再种也不晚。
⑤半瘸子说得在理,露水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也懂得暗示,就看你能不能参透它的玄机。据我的仔细观察,凡是露水多的地方,野草和庄稼生长得都比较茂盛,道理很简单,因为那儿土壤深厚,蓄得住雨水,抱得住地气。我们豆村下禾湾有一片落淤地,种啥都发旺。为啥?露水养的呗。那一片地,如果是正常年景也看不出与其它土地有多大差异,若是遇到了大旱,别的土地上的禾苗蔫儿吧唧的,而落淤地上的庄稼却每一棵都精神,叶子油汪汪的;特别是清晨看上去,满地的露水珠子晶莹透亮,耀得你眼睛都发晕。你看看,一个很玄秘、深奥的问题,凭几颗露水珠子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⑥豆村的“二神仙”说,凡物必有用,你可别小瞧了一颗露水珠子。露水这东西,没它,庄稼虽然也能长,但长得不活泛,牛羊也照样吃草,可是吃草与吃草不一样。我家隔壁的李长青老人,每天总是早早地打开圈栏,把羊赶到豆青山上去吃露水草。羊爱吃头道草,因为头道草上有露水珠子,甜嫩着呢,养口。李大爷家吃露水草的羊长得飞快,膘看着看着就起来了,身子滚圆滚圆的,李大爷曾对买羊的人说,咱的羊是喝仙露长大的,肉嫩得入口就化。
⑦我曾仔细观察过露珠的来路,我蹲在雾气氤氲的田野上,看一颗露珠从一棵稻秧的根部缓缓升起,它像一颗挣脱黑暗的小太阳,顺着茎杆悄无声息地爬上叶片,挪一点,歇一会儿,挪一点,再歇一会儿,每一次挪动的间歇,都会壮大那么一点点,最后在叶端停止了脚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钟头。这可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啊,每上升一小步,露珠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⑧我的观察与发现,其实远远滞后于古人。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就从微小的露珠里窥见大自然的秘密,他们在划分节气时,竟慷慨地拿出两个席位让给了卑微的露珠,一个是“白露”,一个是“寒露”。在我的故乡豆村,人们习惯于称“寒露”叫青露。也就是在我写这篇小文的一个月之前,树叶草丛里的露珠还是白色的,然而在时间的滴答声中,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青色,而它的体温渐渐地由“微凉”暗转为“轻寒”了。这一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也无法逃过古人锐利的目光和灵敏的感知,他们那细致入微的生命体验,远胜于今天浮躁的我们。现在,当我们遥想那片古老的深秋原野,不禁会问,是怎样的一位先民忽而觉出了今朝的露水不同于昨夜?那有别于“白露”的第一滴寒意,究竟是滴在他的脚背,项脖,还是他的舌尖呢?
⑨见证一滴露水的诞生、渐变与坠落,即便你的心再硬,我相信也会变得柔软起来……
(取材于许俊文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口:关键时刻
B.泡汤:被水淹了
C.落脚:停留
D.活泛:精神,茂盛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生于寒露时节的我,觉得自己与露珠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B.如果头天夜晚草叶上有小小的露珠,那么次日就可晾晒红薯。
C.白露寒露这两个节气的划分,表明露水温度上的变化容易感觉。
D.本文将口语和书面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使文章雅俗共赏。
【小题3】赏析文章第②段画线语句。
【小题4】文章第④⑥两段,都表达了不要瞧不起露珠的意思。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5】作者在结尾说“见证一滴露水的诞生、渐变与坠落,即便你的心再硬,我相信也会变得柔软起来……”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并根据文意分析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小题6】露珠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经典作品中的自然现象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的一项是
A.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
-— 曹雪芹《红楼梦》
B.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C.雨中的原西城非常寂静。雨水洗过的青石板街上,看起来没有多少行人。商店的门都开着,但顾客廖廖无几。
——路遥《平凡的世界》
D.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沈从文《边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 衡
⑴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 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⑵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
⑶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凭栏望去,远处凄迷朦胧,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沐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⑷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它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的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⑸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项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⑹我们步行下山,天将黑时到了泰安城里的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岱岳之神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法上突破了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常规模式,而是一笔落下,直上岱顶,俯察仰观,向天倾诉,直言泰山之雄伟,尽抒生命之尊贵。
B.第⑴段用“我曾游黄山”的经历正面衬托今天游泰山的状况,突出泰山历史文化的厚重无法用文字描述。
C.第⑸段大量引用古人诗词和刻石文字,既强化了文章的主旨,也增加了作品的文采,丰富了文章自身的文化内涵。
D.作者说“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是因为泰山拔地而起,岱顶高在凌霄之上。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识:“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但褂子在别的朝代也出现过。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全身穿戴红衣红饰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是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这说明了宝玉的地位在贾府中较高。而地位高至后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红楼梦》中所涉服饰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B.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欣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只要我们了解清代的服饰特点,就能够解读《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形象特点。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草鞋爷爷
王秋珍
山门村有个草鞋爷爷,名叫迟板栗。人们都说,他是个怪人。
都91岁的人了,居然还喜欢编草鞋。再说了,编草鞋哪是爷们干的活儿。
那天,迟问问来的时候,迟板栗正在打草鞋身。他抽取几根稻草搓成束,从左向右,再从右到左,如织布穿梭一般,一束一束地往上打。他的头往左偏着,偏得有些厉害,迟问问看着就觉得累。
“爷,”迟问问埋怨道,“别折腾了,也不让人笑话!”
迟板栗只有迟问问这么一个亲人。迟问问在城里打工,工作辛苦但还算稳定。好几次,迟问问想接爷去城里看看,可迟板栗总是不答应。
“你爷就是喜欢编草鞋。”迟板栗偏着脑袋,说话间又打了两个回合。
迟问问暗暗在心里说:“榆木疙瘩。”他看了看屋子一角编好的草鞋转向迟板栗,说:“现在的人,谁还穿草鞋?”
“穿。有些人觉得草鞋时尚,大老远的都过来买。他们穿上草鞋,还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呢!”迟板栗说到这儿,声音突然大了起来。
嗤。迟问问用鼻子笑了笑,“爷呀,难不成灰不拉几的草鞋还能让您老红了火了发财了?”
“那哪能呢!你爷呀,就是喜欢。这草鞋啊,没人编,就要退出江湖啦。”迟板栗像做了错事一般,低下头,不再说话。空气里,只有稻草绳来回穿梭的噗噗声。
说起来,迟板栗编草鞋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1941年,才17岁的迟板栗走上了抗日的道路。部队里发的黑胶鞋穿了两天就磨破了,脚也磨出了一个个血泡。情急之下,迟板栗找来稻草学着妈妈的样子打了草鞋。两天后,草鞋磨破了,就再打。一双双草鞋,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迟板栗的勇猛。战争结束后,迟板栗带着被炸瞎的左眼、7处贯穿伤以及一双没有底的血红色草鞋回到了家乡。
如今,只要没农活,迟板栗就爱编几双草鞋。没想到,有人将迟板栗编的草鞋发到了微信上,有记者辗转找到了迟板栗。当迟板栗编草鞋的故事在电视里播出的时候,迟问问惊呆了。他从小就知道爷的一只眼是瞎的,但他不知道爷是个抗日大英雄,不知道爷的草鞋还有这样的故事。
迟问问哼着歌儿往老家赶,他的身边多了一个挺着啤酒肚的男人。一进迟板栗的家,男人就被满屋子的新鲜玩意吸引了:葛条、草鞋耙、草鞋齿、草鞋拗、草鞋腰、草鞋槌……最后,男人在屋子的西北角停了下来。那里摆满了草鞋,一双双,像一列列士兵整装待发。
“不错,不错。我全要了!”男人的声音像啤酒在冒着欢乐的气泡。
“爷,这回咱们可真要发财了!”迟问问冲着爷喊道。
“不卖。”迟板栗顾自打着草鞋,满是青筋的手像蛇一样灵活地穿梭着。
“爷,您这是怎么了?”迟问问呆住了。
“有剧组要拿草鞋去当道具,我正在赶活呢。”迟板栗歪着脑袋,那只浑浊的右眼仿佛看到了遥远的某地。他拈起一根草鞋筋,麻利地套成一个“8”字,说:“这次拍的电影讲的是草鞋兵的抗战传奇。大冬天的,绝大部分士兵还穿着草鞋、单衣,他们为了国家,不怕牺牲……”
迟板栗说着,喉咙有些变粗了。但他的手一直没停。他拿起大剪刀剪去草鞋边缘多余的线头,再用一组线将耳纽贯穿起来。他捧起完工的草鞋看了又看,像在端详心爱的孩子。“问问,爷没想赚钱。我准备将草鞋赠送给剧组。”
“为什么啊,爷?”迟问问觉得爷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一个抗战老兵,还能为电影里的草鞋兵做点事,我高兴。”迟板栗的声音有点发颤,“我还打算收几个徒弟,免费教大家。编草鞋有了继承人,我也就死而无憾了。”
有阳光从屋瓦的罅隙里斜射下来,照在迟板栗歪向左侧的脸上。迟板栗沟壑纵横的脸庞仿佛抹上了神圣的光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草鞋爷爷,用“怪人”评价,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用“头往左偏着,偏得有些厉害”“偏着脑袋”,描写草鞋爷爷的神态,表现迟板栗对草鞋的热爱。
C.小说写迟板栗打着草鞋时,满是青筋的手像蛇一样灵活穿梭,以比喻手法写他编草鞋的技术之高。
D.迟问问是草鞋爷爷的孙子,却觉得爷爷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原因是他还很年轻,思想不够成熟。
【小题2】小说的叙述视角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草鞋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
材料二:

(资料于诺达咨询)
材料三:
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领域,BDS仅占9%的份额,而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美国已把GPS做到了极致,BDS布局全球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BDS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摘编自李惠钰《北斗布局全球应抓住“牛鼻子”》)
材料四: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几个系统相比,具有短报通信功能,这使得用户在沙漠、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再就是,卫星新增自主运行管理能力,即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系统,而靠空间运行卫星的星间链路构成管理新体系,这可以减少对地面测控站的依赖,有效降低系统运动管理成本和减少地面测控站发生灾难时对卫星的影响等。
当然,北斗系统也面临来自美国GPS和欧洲伽利略的竞争。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与以前的GPS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精度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实现室内定位,而中国的北斗要在2020年实现室内定位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GPS的竞争,很大的问题是技术上的竞争;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重在谁能先建成系统并提供服务。
B.北斗导航系统如果紧跟美国,按照GPS的做法布局全球,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不易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美国GPS不具备的短报文通信功能能发挥报警和救援的作用,在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表现出优势。
D.北斗导航和其他系统兼容和互相操控,可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但这些和独立自主有冲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我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大,且市场规模增长率稳步上升,但由于美国GPS在中国市场占95%的份额,北斗导航系统仍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
B.当战争发生时,如果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的定位信号被人控制,就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可见,实现军码民码的的分离对军事有利。
C.北斗导航系统国内市场,通信和车辆导航领域占有率40%、50%,反映了北斗导航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北斗导航系统的业务主要在国内,集中在军用领域,民用行业、大众消费在2016年才开始规模应用,和军用相比,市场占有率低,亟需着力。
E. 面临GPS的巨大市场压力,北斗导航系统如果能以服务为抓手,在服务上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就能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