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者季羡林
人们所见到的季老,总是笑眯眯的。他是那种初见之下给人感觉特别慈祥的人。先生的学问确实很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长者。
90年代,应该说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生活最为悲苦的日子。在这段岁月里,他的几位亲属,都相继离世,尤其是伴随了他大半个人生的伴侣,还有他最爱的女儿。1993年,他把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老祖和宛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带走了。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但就是在这几年里,他仍旧保持着平静的心态,一如既往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并没有被孤寂的命运打垮。
他有许多的朋友,无论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无论大官,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样对待。他在平淡的待人接物中,显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显示出人性的高贵。所有认识及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对他的品德和人格无不交口称赞,称他有仁者风范,无己无私,亦慈亦让。他的仁爱和善意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日常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1995年的一天,85岁高龄的他同往常一样,照例清晨4点起来读书、写作。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晨读和写作到6点多钟。忽然,他发现自己已将房门锁上,而钥匙却在门外的另一个房间。其实,他只需要给他的哪一位学生或助手打个电话,从外面打开门就行。但季先生认为时间太早,不便将别人从梦中唤醒。他竟做出了一个壮举:打开窗户,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奋不顾身地跳下来,创造了一个“85岁老翁跳窗台”的奇迹。这一件小事,足以显出季老遇事替他人着想的精神。类似的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衣着简朴,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走上前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学子轻松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
季羡林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有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
自己的生活很简朴,但对家乡却舍得花大笔的钱。他曾经捐款给村里的学校和卫生室,让学生少交一点学费,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让乡亲们治病时少花一点钱。几十年来,他一直给村里的小学寄书。非常奇怪的是,季羡林寄的图书都很受小学生们的欢迎:季爷爷怎么知道他们爱看什么书呢?原来,季老总是带上自己十多岁的孙子孙女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让孩子们当参谋。
进入老年的季羡林,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老年人看待,他的心也越来越年轻了。他尤其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几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期间,他都愿意找年轻人一起吃饭。工作人员对季羡林也没有生疏感,大家常常在吃饭时互开玩笑,笑语连天。很多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的秘诀,他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他的长寿之道很简单,就是顺其自然。
静水流深。季老并不是善谈的人,它更多地是用他的笔来书写他的人生感悟。他是在喧嚣的人生中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路,走得艰难,但走得坚实。他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使他在晚年愈发能够在学术与生活中游刃有余。
(摘自于清《季羡林画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老对人总是笑眯眯的,虽然朋友很多,但无论地位高下也都一样看待,足见他博大的胸怀。
B.85岁老翁跳窗台、帮北大新生尽职尽责地看管行李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拥有年轻的心态,从不把自己当老年人看待。
C.为了攒下更多的钱捐给家乡的学校和卫生室,季羡林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水平与他的身份和地位极不相称。
D.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帮助自己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季羡林先生可谓用心良苦,这个细节展现了季老的慈爱之心、善义之举。
E. 本文通过记述季羡林先生一些生活事迹,表现出季羡林先生的高尚人品和客观而平静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一位学问大家的形象。
【小题2】季老在实际生活中是个“性情中人”,是“很有人情味的长者”,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中行先生最赞赏的季羡林的“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用“静水流深”来评价季老,对这样的评价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8 02: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民市民化”,狭义上指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从广义看,“农民市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简而言之,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时,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亦即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杜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在一个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短短2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3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净增了两成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的农民只有3%,美国是6%, 日本是16%,韩国是20%,中国现在70%的人口是农民。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民进城难,或进城后也无法变为市民,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也会产生许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犯罪。因此,城市化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农民市民化”。

【小题1】下列对“农民市民化”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
B. 进城农民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的过程。
C. 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
D. 让进城农民的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重视农民市民化”原因的一项是
A. 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B.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
C.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D. 农比进城后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民市民化”将使进城农民由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
B. 不久的将来,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的权益将没有区别。
C. 我国未来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十年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D. 农民有权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不仅是技术与视觉的展现,更是人文修养、个人心性与宇宙自然相息相通的综合体验。然而在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中,中国画以放弃自身的优势为代价,而仅以技术表现力、内容时代性、视觉的多样化为学习的目的与方向,以致自身核心价值慢慢迷失。要学习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并重建中国画的核心价值,需回到学习中国画的原点——临摹。
中国画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经过历史的洗礼与积淀。中国画的临摹不仅仅是对临本的技艺、内容的复制,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画理。临摹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中国画学习第一步不是写生,而是临摹,因为学画首先需要明理,明理懂法才会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解读画理的重要方法就是临摹。如学习山水画,必须掌握经典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技能,这些技能既是画法,又是画山水之理,法熟理通,方能写真山真水。好比学习汉语,先识字、组词、造句,懂得语法之后才能对联、写诗、作文。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画理画法,才能进入造化,进行有意识地取舍,并且进一步丰富或修正所学,最后和以变化和创建。
临摹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学习绘画技能,另一方面是领悟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审美价值。临幕者要尝试从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气息:高华、雅致,何为士气、何为庙堂气,以及哪些是元气淋漓、哪些是平淡天真……从而锻炼自己审美辨识的能力;也要在经典画作中感知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意识与表达方式:在临习宋人花鸟时,感受的是格物致知的精微与雅致;临摹郭熙、范宽的山水则力求恢弘、堂正的气势与体格;学习元人的笔墨,要体味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通过临摹吸取经典的营养并转化为创作的原动力;更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逐渐打开自我,借助经典的力量明心见性,从而达到自我修炼与完善的新境界。
书法中的临摹有实临与意临之分。实临要求临作尽可能与临本完全一致;意临则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临摹,临作在临本的基础上可以带入个人的发挥与创造。中国画的临摹方式与此相似,实临即忠实临本的技法、笔墨、颜色、构图,力求还原与逼真;意临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仿”与“拟”的方式,也可称为“通临”:即用通变的方法,将临摹的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不同技法加以贯穿、互用以获取新的变化。“通临”的基础是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又要有所取舍。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借鉴发挥了赵孟頫山水的书写性笔意,并以宋人山水的体格为框架,形成了“元笔宋格”的文人山水图式,成为后世南宗山水的典范。所以“通临”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与不同临本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自己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诠释、借鉴与挪用,是艺术在传承中的一种再创造。
(摘编自邵仄炯《对中国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画逐渐迷失核心价值的原因是只追求技术表现力、贴合时代的内容、多样化的视觉效果,放弃了自身的优势。
B.学画首先需要明理,只有明理懂法,才能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而临摹的过程就是明理的过程,所以把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第一步。
C.经典山水画的临摹对象,不是其技艺和内容,而是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这些技能背后的画理,进而才能画真山真水。
D.学习经典中国画中的画理画法之于绘画创作的作用,与通过学习字、词、句、语法之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是相似的。
【小题2】下列的理解与分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髙华还是雅致,元气淋漓还是平淡天真,都是需要临摹者尝试认真感受的对象,这也是临摹者提升审美辨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B.从宋人的花鸟,到郭、范的山水,再到元人的笔墨,都表现了中国艺术中各有千秋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临摹的目的就是领悟这些经典作品中丰富的审美价值。
C.中国画和书法的临摹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中国画中追求还原与逼真、忠实于临本的“实临”,与书法中的“实临”是类似的。
D.“意临”是用通变之法,将不同时代及画家的不同技法在临摹中加以贯通互用从而创新。因此它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临摹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国画在现代美术中的迷失可见,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及核心价,与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是冲突的。
B.从临摹的内容、目的及方法来看,临摹绝不是简单的技法步骤,也不停留在形式与样貌上,更不会消磨造力。
C.拥有着丰富积淀的经典之作,可以让后来人在临摹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原动力,更可以帮助后来人敞开自我,臻于完善。
D.南宗山水的典范《富春山居图》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前人的绘画艺术,并形成了新的文人山水图式,堪称意临的典范。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作者文中第④段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
(2)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小题4】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小题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小题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的绿荫

朱春雨

18号甲,是导弹某部队的一个研究所。偌大一个师级编制,女的只有三员。

不记得是哪个休息日,欧阳美怡换上了那条有水仙花图案的旧裙子,从第二研究室小院门口经过,去她负责的放射线病理研究室拍小动物实验的照片。欧阳美怡不管穿什么衣服,看上去都那么端庄得体,加上她举止文静,谈吐大方,显得有见识,有风度。

咣! 一盆仙人掌从二楼阳台上摔下来。阳台上站着18号甲的老姑娘沈巧,她看着门口,爽声笑了 ,笑得站在门口的唐天虚心慌意乱。

沈巧一声轻笑:“如果你真想谈恋爱,我看欧阳美怡这位凌波仙子对你不一定合适……”

唐天虚愤愤然瞪着眼睛。

“沈大姐——”不远处传来一句甜丝丝的声音,“你还是管管你自己的事吧,少说几句伤人的话。”

“哟,这个小妹妹也恼我了。”沈巧顺着声音,在山溪跟前的马兰草丛里找见了一个娇小的身影。

唐天虚此时此刻真是有点厌恶沈巧了。他扶扶近视眼镜,看见了植物苗圃的管理员黄金桃正挑着一对老大的箩筐走来,竹扁担在肩上咯吱咯吱响,一走身子一颤。她把这些花枝从苗圃里剪来,要压植到18号甲本部的每一条路边,让鲜花打扮我们的道路。

“你看她,”沈巧指指黄金桃,喃喃地说,“为了用绿荫和花朵去给别人装点生活,这个含羞草一样的小姑娘总是这样默默工作,好像她生到世上,就是为了别人……”

唐天虚烦躁地甩手进了第二研究室的小院门。沈巧从二楼阳台摔下来的那盆仙人掌在晒得滚烫的水泥地面上依然生机盎然,满身棘刺。他真奇怪:沈巧为什么独独喜欢这种生命力强悍的植物,既无芳香,又不华美?想想,沈巧这人,倒多少有点像仙人掌。父母早亡,使她过早地接触了人生;生相平庸,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固然是一种悲哀,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长处:她不会被千奇百怪的媚眼耗去金子一般的青春。优异的学习成绩像条闪光的金线,贯穿在沈巧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留学苏联的漫长时日里。她穿上了军装,军人的天职很自然地渗进了她单纯而诚朴的灵魂。她懂得命令和服从,也懂得忠诚和牺牲,但她仍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私生活:

“没有对心的,我就当一辈子女光棍儿!什么孤独呀,寂寞呀,笑话!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爱好,我有 我的做不完的工作。荡去那些世俗的迷雾吧!”

第二天,沈巧拿着核查出来的一处运算错误,走到唐天虚面前:“唐天虚同志,你似乎不应该忘记,这里有一个Ɛ系数的。”

唐天虚伸手重新运算一番,果然错了。他说:“你作为助手,本来就有修正错误的责任。”

“可惜我这个助手,无法排除你心灵上的故障。”沈巧狡黠地眨了眨她的眼睛。

唐天虚压着火儿说:“沈巧同志,你最好能把精力集中到研究工作上,那会有助于你出成就。而我,也不需要你这么提醒。”

“感谢你的警告。只是我并没有损人的念头,也没在利己上花心思。有了看法,我还是要说。”沈巧把一本两个月合刊的《学术通报》丢到了唐天虚面前。

《学术通报》的目录是印在封皮上的,头题便是沈巧的文章:《Ɛ系数在AR综合使用程序研究中不可忽视》。唐天虚怔住了。他的助手沈巧,竟然在Ɛ系数上持截然不同的见解。

“你干嘛用这样的眼光看我?”沈巧毫不胆怯地迎着唐天虚谴责的视线。

“起码,你写这篇论文时,不该不让我知道。”唐天虚在咬着牙。

“你在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足可以当一个严格管教孩子的家长。”沈巧回了 一句。

“你赞同顾雨时的观点,你可以申请调到他所在的一室去,我绝不挽留。那样,你可以全力以赴地搞你的Ɛ系数。”唐天虚很是激动。

沈巧强忍着不快,说:“申不申请到一室去,是我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请你注意这个Ɛ系数!我的文章, 完全依赖事实。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我还是要把系数搞下去的。”

“那——悉听尊便!”唐天虚把《学术通报》丢到嵌着三排仪表的实验控制台上。

沈巧拿着还要继续核算的计算草稿,转身走了,边走还丟下两句话来:

“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大阳闪光!”

他从来没发觉在自己的信念沉积中还夹杂着“门户之见”。果真如此吗?唐天虚从控制台上拿起沈巧留下的《学术通报》读起来。从沈巧的文章里看不到盛气凌人的架势,寻不见强词夺理的词句,感觉不出发难于人的私欲;她用苦心的求证,来说明Ɛ系数是个客观存在,她还苦于目前无法推导出Ɛ系数的具体数值。她的论据不能说服唐天虚,起码目前不能。不过,唐天虚认真读完她的文章之后,对沈巧却由衷地刮目相看了。

“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大阳闪光!”又是沈巧的声音,可是沈巧并不在跟前。

(节选自《中篇小说选刊》1981年第二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荡去世俗的迷雾”中的“迷雾”既指男女感情的纠葛,又指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文中反复出现该句,使文章立意更鲜明生动。
B.小说中间交代沈巧虽父母早亡、长相一般,却一直成绩优异,为后面她指出唐天虚的一处运算错误埋下了伏笔。
C.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赞美黄金桃给别人装点生活,说明她赞赏勤劳无私的人,表现出她鲜明的爱憎取向。
D.小说节选部分在塑造人物时,详写沈巧、唐天虚,略写欧阳美怡、黄金桃,这样能使矛盾冲突更集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小题2】有评论称该小说“人物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色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位女性军人形象。
【小题3】小说节选部分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