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迟子建

①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②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③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④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⑤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⑥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小题1】从文中来看,故乡的“生活显得格外有韵致”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作者文中第④段叙写了香港之行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
(2)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小题4】联系全文,请简要探究作者说的“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具体缘由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3:2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选自林建超《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小题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小题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1769年,匈牙利工程师制作了一台会下国际象棋的机器,这台“设计巧妙”的机器,实际上是将一名棋力出众的棋手隐藏在其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冒牌货”。然而,2006年,当世界冠军棋手克拉姆尼克与电脑“深弗里茨”对抗时,却少有人将这台机器同237年前的“冒牌货”进行类比。两者本质上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棋手换成了软件程序员,不用置身在机器之中。

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与人、一对一的争锋对抗一直津津乐道,如古罗马的角斗士,拳王阿里的三次卫冕战。如果这种对抗发生在两位英雄之间,带有某种“巅峰之战”的意味,观众们一定更会为之如痴如醉。

电脑和人类棋手在棋盘上的对抗,实际上也具备了这种让人迷恋的“巅峰之战”的特征。只不过,从体力的角逐变成了脑力的对决。从10年前的卡斯帕罗夫对决“深蓝”,到今天的克拉姆尼克对决“深弗里茨”,棋盘上面对面的是两个极致:一边是人类智慧的“偶像”,另一边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电脑。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很多人对电脑怀有“偶像崇拜”的心态,越是不了解电脑,越觉得它神秘,甚而有些"恐怖"。因为它看起来,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和控制,而最可怕的莫过于你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它,这个"硅怪物"似乎已经凌驾于人类之上。

从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系列,到基努李维斯的《黑客帝国》三部曲,这些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讲述的都是人创造的智能机器挣脱人类控制,进而用各种手段"统治地球"的故事。但是,有科学家却明白无误地表示,他看不到电脑有全面战胜人类的可能,因为理论上,电脑是只会因循而不会创造的。

战胜电脑,其实就是战胜人脑。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如此。即使电脑战胜了人脑.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新标杆,这于"人类的尊严"毫无损害。

当F1的传奇冠军舒马赫以200多公里的速度冲线时,没有人会觉得,这部F1赛车损害了同样以速度和技巧称冠的刘翔的威名。我们已经看透了汽车,看透了这背后其实是置身于驾驶舱中车手之间的对抗,进而为之欢呼。那么,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

(乙)

“更深的蓝”在关键的第六局赢了棋王卡斯帕罗夫。荧屏上可以看到现场棋迷屏息凝神观看比赛,随即又看到棋王双手掩面陷入苦思,以极端痛苦的表情宣布败北。这是有史以来电脑第一次打败人类棋王,也是卡斯帕罗夫称霸以来首度落败。

电脑战胜人脑,智慧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令人深思。《纽约时报》报导中曾提到棋王卡斯帕罗夫采用了“功能论”的观点,把智慧锁定在它的功效与成果上,但是IBM反而没有那么看得起“更深的蓝”,他们的观点是“智慧至少应该代表一种可以从失误中学习的能力,而这一点却是‘更深的蓝’办不到的”。他们还认为,“智慧也应该包含情感和意识”。

这真是可圈可点的一句话,如果是人类智慧,它必须包括它的失误与挫败。然而,在这个情感及意识过程中所有的喜怒哀乐(人生如棋啊!)以及随之产生的错误与失意,都是人类高贵的挫败。惟有在不断挫败中奋起,不屈不挠去追求或达到更崇高的理想,才能让人性与灵性在超越胜败中取得和谐一致。即使阿城《棋王》中的那位“棋王”王一生碰到“更深的蓝”,也会同样败在它的手里,因为“盲棋”正是电脑记忆的拿手好戏,它能够在一瞬间考虑2亿着棋,如此以一敌七的盲棋又何足道哉!但是“更深的蓝”永远不懂一盒乌木篆字的棋子与一副用牙刷柄磨成的棋子的区别,也不理解为何王一生在赢棋之后,呜咽着,哭喊着,怀念他的母亲。

还有,当“更深的蓝”打败了棋王,它胜利的喜悦在哪儿?

附表:

【小题1】甲文第二自然段“巅峰之战”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甲文作者说“即使克拉姆尼克可能再也无法战胜电脑”,但“我们同样也应该为之欢呼”。说说“为之欢呼”的理由。
【小题3】乙文描述卡斯帕罗夫失败是“极端痛苦的表情”,作者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比较两文的异同,完成下表的填空。

【小题5】对甲、乙两文论述重点概括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B.甲:人机胜负的本质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C.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智慧的内涵
D.甲:人机差别的表现  乙:人类挫败的原因
【小题6】阅读附表,分析概括表中信息,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可以分要点说明;不必详述具体数字;不必评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做大做强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86亿人次;新华社发布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推出“AI合成新闻主播”,创建“媒体创意工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合优势资源,集聚350多家媒体机构形成矩阵,打造全国广电“联合舰队”……观察今日之传播场域,媒体融合方兴未艾,人们眼中曾经“很传统”的主流媒体,正以加速变革不断赢得更多注意力资源。

只有在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努力激发化学反应,创造更多可能性,推进“融合+”,主流媒体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李浩燃《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8日)

材料二:

2018年4月2日,人民网发布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报告对全国296份中央、省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主要报纸、301个中央及省级广播频率、37家拥有上星卫视的电视台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了2017年媒体融合传播的总体水平和特点。

表1    报纸、广播频率、电视融合/网络传播力TOP10

 

报纸

广播频率

电视台

1

人民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中央电视台

2

环球时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

浙江电视台

3

参考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湖南电视台

4

光明日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劲曲调频

江苏电视台

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北京电视台

6

中国青年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上海电视台

7

华商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广东电视台

8

经济日报

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湖北电视台

9

浙江日报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

山东电视台

10

广州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

河北电视台

 

 

表2 传统媒体渠道拓展情况

 

微博

微信

入驻聚合新闻APP

入驻音频/视频APP

自建APP(含集团)

报纸

(N=296)

97%

98%

94%

-

87.5%

广播频率(N=296)

94%

77%

47%

99%

96.7%

电视台(N=296)

97%

95%

95%

100%

97%

 

 

(摘编自《2017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2018年4月2日人民网)

材料三:

媒体融合发展与融合传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数字技术与不同媒体融合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融合成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VR(虛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这些技术进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技术也为融合发展的传播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融合发展的效果如何,包括内容传播效果和项目建设效果是否达到了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都要进行准确的反馈与评估。应以传播效果评估为重要环节,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尽管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处于“第一方阵”,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但在内容生产上还要进一步努力,补齐短板,进一步赢得融合发展优势。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技术与渠道都是为了方便内容到达受众。

摘编自崔士鑫《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处于“第一方阵”》)

材料四:

从多媒体,到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媒体融合理念不断精进,业内对融合路径已有共识。不过,痛点显而易见。媒体内容生产折射出的仍是媒体中心主义思维,对用户思维的考量不足。对于用户而言,媒体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多维度的信息,把身边黑暗的地方看得更清楚,而非谁提供的信息最多、谁玩出多少花样。

当用户思维渗入媒体融合的每一根神经,产品意识就会自觉生成,媒体的信息生产与发布,将不再依靠惯例、感觉。只有到了这个阶段,媒体形式的融合、生产流程的再塑才具有实质意义。

(摘编自卞德明《媒体融合别丢了用户思维》,《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融媒体时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体时代意味着对传统的全面突破,人工智能是打造有影响力平台的主要路径。
B.相对而言,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在融媒体时代表现更突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优势。
C.我国已抢占融媒体时代的先机,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有力满足了受众交流的需求。
D.融媒体时代要采用多样信息传输方式,丰富信息内容,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诉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流媒体在做大做强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应用人工智能平台,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等下工夫,目的是赢取更多注意力资源。
B.《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在传播力上形成了极明显优势,这与其在媒体融合上的积极探索有关。
C.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能够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国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带动了融合媒体技术的发展。
D.媒体融合的应有之义,绝不是现有媒体形式及信息生产流程的整合,更应是媒体的生产内容对用户需求和用户思维的融合。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针对我国媒体融合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

陈国灿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突破了荒政模式的堿市官方救助体制以及超越宗族视野的城市民间救助。民间放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

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城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这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贲任和义务意识。时人吴自牧《梦粱录》对南宋临安城。

富室的救济活动有具体介绍,其中提到,不少富室事先沿门察看穷困之家,到夜里“以碎金银或钱会插于门缝,以周其苦,俾侵晨展户得之,如自天降”。这种救助行为显然已超越名利层面,而是基于社会责任意识的自觉举动五一毫忌心。

从救助活动形态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定街区范国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救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时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每遇春夏之交,即出钱米药物,募医官数人,巡门问贫者之疾,从而赒之”。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南宋临安城的工商富室往往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他具体解释说且如有卖炊饼者,自别处来,未有地与資,而一城卖饼诸家便与借市,某送炊具,某贷面料,百需皆裕,谓之护引行院,无一毫忌心。”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有关史籍记载,南宋临安城里的不少富室“多是恤孤念苦,敬老怜贫”,对于贫户穷民或是“以钱物周给,助其生理”,或是“散以棉被絮袄与贫丐者,使暧其体”。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文夭祥谈到家乡江西吉州庐陵一带富室救济活动时说,其所居街里居民千余家,富室“常年家中散米”,各家“以次接续赈桌”,连续不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前,包括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在救助举措上多呈现临时性与应急性的特点。
B.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模式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也促使市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
C.宋代的城市官方救助体制突破了荒政模式,民间救助超越了宗族的视野,完全不同于前代的救助模式。
D.作为末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工商业者、官僚土人、佛道人员等,他们救助的目的不同,救助的指导思想各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救助活动的主体、形态、内容等角度,论述了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特点。
B.作者举吴自牧《梦梁录》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宋代城市民间救助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复杂。
C.第三段列举龚明之《中吴纪闻》与周密《武林旧事》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街区救助的特。
D.最后一段引用有关史料与文天祥的例子,论证了救助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与连续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宋代,由于工商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相对强烈,因此他们的民间救助意义最大。
B.宋代的佛道人员可以借助对城市救助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来践行他们倡导的慈善和救济思。
C.作为宋代民间救助的形态,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在组织上、范围上以及救助对象上略有不。
D.宋代的社会救助尽管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维持贫乏困顿之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这一点上并没有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极科考队,这样过春节

荣启涵

农历丁酉鸡年来临之时,200多名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员,分布在中山站、长城站、内陆冰盖和“雪龙”号上。

没有7天长假,没有亲人团聚。冰天雪地中,在南半球最高纬度的他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雪龙”号上:漂泊中的年味

年味常常是从喜庆的中国红开始。

当地时间1月27日一早(北京时间1月28日凌晨),南极阿蒙森海域刮起了7到8级大风、伴有三四米高的涌浪,阴沉飘雪的天气格外寒冷。“雪龙”号科考船仍继续向西环南极航行,赶往下一个考察区域——罗斯海。

“目前船上92名科考队员和船员正搭乘雪龙船行驶在距离祖国一万七千公里的地方,从地理上讲,我们是最远离祖国的一支考察队。”领队孙波说。

舱外风雪交加,船舱内欢庆迎春。春节到了,科考队员们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着贴对联、粘福字、挂灯笼,用“中国元素”装点着生活了80多天的“雪龙”号。

剪纸窗花映衬着舷窗外的波涛,别有一番漂泊的味道。

从1994年“雪龙”号首航南极算起,这是水手长唐飞翔第十八次在南极过年。身材不高、微微发福的他总是笑呵呵的。“今年船上年轻人多、有活力,在船上过年也很开心。”唐飞翔说。每逢在外过年他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与平时一样,除夕当天他例行到甲板和货仓检查,保证风浪里移动物件都绑扎牢固。

虽然条件有限,但为了让科考队员吃上年夜饭,大厨们使出看家本事。红烧肉、糖醋排骨、炸鱼……令很多初次在外过年的年轻队员感动不已。

高纬度航行信号不畅,船上没有电视也没有网络。不过“老南极人”都知道,除夕晚上不会冷清,过年最值得期待的“雪龙春晚”7点半如期上演。

此时在7层驾驶台上,担任二副的上海海事大学老师罗捷正持望远镜观察冰情。她是首次来南极,也是第一次在船上过年,恰好要在除夕20点至24点值班。

极昼的南极,新年的太阳在夜里11点多就升起。罗捷说,除夕在驾驶台体会了不一样的辞旧迎新,“希望在接下来的航程中收获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内陆冰盖:过个“奢侈”年

内陆冰盖上的除夕夜,“奢侈”绝无仅有。

这一天,昆仑站的小伙子们可以睡个懒觉,用热水洗脸或擦身、刮胡子,说不定还能理发。这些简单的事是他们“奢侈”的期待。

南极内陆极寒低氧,被称为“生命禁区”。从2016年12月15日出发算起,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昆仑站队25名队员已在冰盖上跋涉43天。这期间,他们克服暴风雪、白化天、冰裂隙,抵达昆仑站所在的南极冰盖最高区域冰穹A后,完成全部科考任务,目前正在返回中山站途中。

昆仑站队队长魏福海在铱星电话里说:“赶在除夕前到达3000米以下,弟兄们累坏了,让他们好好过个‘奢侈’年。”

我们或许认为冰盖上最不缺的就是水,因为融雪可作为水源。但其实,室外零下40摄氏度低温下,颗粒状的雪即便取回屋也很难融化。住舱里有个半米多高的不锈钢融化壶,把取回的雪放进去后,直接通电加热无济于事,必须先倒入一杯“水引子”,通电让水先热起来再慢慢化雪。想要化开这一桶冰雪需要四五个小时。

平时争分夺秒赶路或是考察,无法保证及时取雪、融水,只有厨师负责融化足够餐食的水量。除夕这天扎营休整,大家轮流融化雪水,终于可以烧些热水洗洗擦擦。

而内陆冰盖上的年夜饭,是一顿丰盛的航空餐。

受限于内陆条件,出发前他们要将未来60天的餐食原料准备好,压缩、耐放的航空餐成了最好选择。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冰盖如同天然大冰箱,但难的是把餐食从“深冻”状态下解冻再加热复原。通常要先将原料放到锅里蒸,慢慢解冻后再翻炒烹饪。餐食色泽、口感不能奢望,保证味道已属难得。

舱外,地吹雪伴着狂风;舱内,25人围坐在6米见方的空间里。忙碌一天的厨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队长会允许拿出为数不多的酒水和饮料。把酒吟诗,一瞬间热泪两行。

除夕夜,风一更雪一更,直到天明。

次日,一切恢复如初:“雪龙”号全速驶向罗斯海考察作业站点;昆仑站队拔营赶路跋涉于冰盖;中山站照常开展科研;长城站考察队员按计划翻越山岭取样……忙碌依然是科考的常态。尽管忙碌,一切却已是崭新的开始。

(摘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闻的标题“南极科考队,这样过春节”,交代了人物、事件,尤其“这样”一词,设置悬念,能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
B.新闻的导语部分用词凝练,笔法简约,未运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但已把最重要的信息最饱满的情感传递出来了。
C.新闻的主体两部分展开:“雪龙”号上,漂泊中弥漫着年味;内陆冰盖上,过个能用热水洗脸擦身的“奢侈”年。
D.新闻的结语部分,简述了“雪龙”号、昆仑站、中山站和长城站的日常工作,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科考工作的艳慕之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味常常是从喜庆的中国红开始”这句话是为了照应小标题中“漂泊中的年味”,也是为了暗示南极科考队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B.“剪纸窗花映衬着舷窗外的波涛,别有一番漂泊的味道”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用“中国元素”展现年味,又自然引出水手长对年的体会。
C.为了更真实地展现考察队的生活状态,行文中引用了领队孙波、水手长唐飞翔、二副罗捷等人的话,充实了新闻内容,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
D.文章中多次描写风雪,既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也暗示了科考队员工作环境的恶劣,更突出了科考队员为科研而献身的精神。
【小题3】南极科考队员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特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