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农民市民化”,狭义上指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从广义看,“农民市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简而言之,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时,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的过程,亦即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杜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市化是农民市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在一个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短短2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3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净增了两成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的农民只有3%,美国是6%, 日本是16%,韩国是20%,中国现在70%的人口是农民。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民进城难,或进城后也无法变为市民,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也会产生许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犯罪。因此,城市化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农民市民化”。

【小题1】下列对“农民市民化”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
B. 进城农民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的过程。
C. 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
D. 让进城农民的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重视农民市民化”原因的一项是
A. 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B.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
C. 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D. 农比进城后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农民市民化”将使进城农民由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
B. 不久的将来,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的权益将没有区别。
C. 我国未来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十年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D. 农民有权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03 09:4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在仰望星空    刘江滨
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于是,“天问”连连,上下求索。求索产生了四种结果,四种走向:科学(天文历算)、宗教(包括巫卜)、文学(神话传说)、哲学(宇宙观)。最早的时间刻度月、日、星期,你看,都是据星辰而来。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从哪里来呢?于是,有了上帝,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有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女娲伏羲的故事。先哲们开始“究天人之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庄子),“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等。有意思的是,这些先哲,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却仰望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日月,思考同一类问题。
人类史是一部进步史。“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踏上了月球。但同时,我们再赏月时,脑海里已没有了广寒宫、桂花树、小白兔以及那寂寞的美女嫦娥,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月球表面的荒山和砂石,是不是有点大煞风景?没人再像屈子那样喋喋不休地发出“天问”,如果有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点毛病?我们每天还会看天,但看的是蓝天否?雾霾否?风雨否?这是最现实的关怀,最切身的关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我们已经不习惯蹈虚凌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这样大气、绝美、想象力超凡的文字,如今还能看得到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如此思辨“玄妙”横无际涯的思考,一如嵇康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可堪绝响了。 
前些年一首诗《仰望星空》被广泛流传。诗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仰望星空,是敬畏,是探究,是思考,即使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徒劳一场,虽死不惧;即使像一颗流星在夜空燃烧,也要划出一道炫目的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7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总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仰望星空是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
B.“我”长大了,工作了,不再仰望星空了,这反映出在城市工作的人的生活非常精彩。
C.作者引用《易经》《逍遥游》《道德经》等语句,旨在说明现代人已不习惯仰望星空并思考。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融记叙、议论为一体。而“仰望星空”起到了揭示本文中心、展开叙述线索的作用。
【小题2】第四段写朋友的小女儿问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作者为什么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 2017年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不仅介绍了“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还分析了我国要成为人才强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文化归属感的强大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请综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环境的发展,从最初的“避风雨,防灾害”的原始掩体直到形成村落和城镇以及现代化的大城市,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能隔绝自然环境并尽可能避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工环境”从此进入一个独立于自然环境的阶段。

人类社会普遍城市化的过程经历了四五千年,但是直到18世纪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前,城市环境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大都是协调的,即是说这种人工环境基本上是依赖和适应自然的。18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向高空发展,越高越经济,因此许多大城市高楼丛集……人们为自己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庆幸的同时却日益发觉这种伟大的“人工环境”虽然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枯燥。所以生活在这类大城市中的居民每当周末就竞相“逃离”城市返回自然,到郊野去享受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

应该看到像纽约、芝加哥、香港、新加坡、东京等高楼丛立的大城市,其地理位置还都很接近自然,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期望改善城市环境,补救的办法主要是开辟城中心的绿地,模拟自然。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中,许多现代化大城市都尽量地增加中心区的绿地,提高人均绿化面积的比例个体建筑也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环境结合。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的落水山庄原本是私人别墅,建成后却成为旅游景点,许多游人慕名来此参观。一个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其艺术质量最终取决于是否最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了自然环境(地形和自然景观)。这是一个比较绝对的标准,因为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去适应和利用。只有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使两者都获得高层次的艺术质量。

在旧城改造中能否提高环境艺术的质量,不在于是否新建了若干高楼大厦以代替质量低劣的旧建筑,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并改善原来的整体环境质量。像北京这样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旧貌新颜”内涵十分丰富,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既不是仅仅保存好一些重点文物就维护了“旧貌”,也不是拆除一些破旧的平房、建设一些新的高楼大厦或单元住宅就体现了“新颜”。所以改造旧城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把提升环境艺术的质量作为首要考量,而不能“源流倒置”。

环境艺术是个新生事物,一切仍在初始阶段。但是从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史实来看,有一点总可以明确认识到的就是城市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返回自然”的要求也越迫切:人工环境越发展,自然环境就越可贵。

(节选自陶宗震《安得返自然——环境艺术的一个核心课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人工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出与自然隔绝并尽可能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
B.城市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到压抑和枯燥。
C.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的艺术质量都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D.环境艺术是新生事物,其核心任务是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得到协调统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了人工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第三段从多个角度论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环境艺术的追求。
C.文章以城市发展对人们的影响为立论基础,论述了   “返回自然”的必要性。
D.文章既有对典型案例的解读,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大工业兴起前,人T环境都依赖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两者协调统一。
B.只有增加城区的绿化环境,提高人均占有率,才能避免人们“逃离”城市。
C.如果不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就很难做出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建筑群规划。
D.旧城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要因城施策,绝不能搞拆旧建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实人老张
赵心瑞
下了好几场连阴雨。家住六楼的老张,已是满脸愁云。房子漏雨,老伴儿叨叨着让老张想法子修房顶。
老张是在单位办公室的普通科员。老张的父亲在“文革”期间,由于说错话,站错队,被批斗,后打入牛棚。父亲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环境的压抑,使他没了说话的底气,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唯唯诺诺。
这几天房子的事情搞得老张心烦意乱。有一天临明,老张忽然想起朋友的儿子是泥瓦工,眼睛一亮,抓起床头电话就拨,一旁老婆发话:“天还没亮,你发什么神经?”老张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放下电话又钻进被窝睡了个二觉。
泥瓦工来了,爬上六楼顶察看,谈妥工钱,议下周日来处理,临走嘱咐老张,一定让楼下的住户把太阳能热水器拆卸下来,否则不能挑油毡,抹泥灰。
老张送走了泥瓦工,阴沉着脸,好像又有一场雨到来了。
安这太阳能热水器的,是从办公室提拔起来的付副局长家。让人家付局长拆卸热水器,老张犯难了。
上班时间,他不好意思找付局长谈自己的私事,下班又怕打扰人家休息。每次上下楼路过付局长的门口,他都尽量放慢脚步,想碰巧遇到付局长走出家门,借机说出自己的要求。
修房的日子越来越近,老张愣没瞅中个机会。眼看着第二天工人要来了,晚上老张决定去一趟付局长家。他看着墙上的挂钟,算计着局长吃晚饭看电视的时间,时钟指到九点,老张硬着头皮下了楼,站在局长门前。他先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又咽了一口唾沫,这才抬起手用指头肚慢慢地敲了三下门。他敲得太轻太轻,医院的大夫敲病人的肋条,也不过是这种样子。等等,没人来开门。他在指头上加了些力,又敲了四下,还灵机一动地咳嗽了两声,然后前合着身子侧起耳朵听。好的,里面有脚步声过来了。他稍微地直了直腰,脸笑笑地做着说话的准备。
付局长在单位值班,太太正集聚了一伙人打麻将。付局太太一贯骄横,老张平日里见着她就躲着走,今儿个面对面,很简单的事情,吞吞吐吐说了好半天。这时,正巧赶上付局太太输了牌,心里乱乱糟糟的,老张的话,让她气不打一处来,柳眉倒竖,说:“这大晚上的,明儿个再说!”
“咣当!”老张被冷在了门外,站了半天,灰头土脸上了楼。
第二天一大早,泥瓦工带着一帮人来了。老张向他们道歉,说往后推推修顶日期。泥瓦工急了,好容易纠集齐人,怎能说推就推呢?问清楚原因,是楼顶上的热水器没拆卸。泥瓦工说这好办,咱给拆了,抹好灰后,再安上不就得了。
老张担心地说:“那是局长家的,不能随便拆。”
老张示意泥瓦工一帮人稍坐坐,自己忙不迭地跑下楼,再次敲开付局长家的门。付局太太打了一夜牌,临明才钻进被窝里,敲门声搅了她的好梦,不情愿地爬起身,睡眼惺忪地开了门。老张急切地询问拆卸热水器的事,付局太太给了一句:“问我家老付去吧。”说完打着哈欠转身回屋里。
老张如实地向泥瓦工做解释:“局长不在家,太太不管事,能不能改天干。”
泥瓦工不依不饶发了话:“局长咋啦,局长也得让百姓过日子吧!老伯,你别管了,有事找我!”
泥瓦工有一副侠义心肠,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一帮弟兄上了六楼顶,嘁哩喀喳拆下热水器,挑开油毡干开了。
也不知谁多事,跑去报告付局的太太。付局太太披头散发满脸怒容冲上楼,一把拽住老张说:“平常看你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就这样办事?啊!走!和我家老付说去!”众目睽睽之下,老张涨着红脸,慌忙挣脱她的纤纤玉手,惶恐地跟着她上了楼。
付局太太拨通付局长的电话,连珠炮似的向线的那头传达着不满。
老张听得汗珠子也渗出来了。
这些日子,单位的正局长离休了,班子要调整,付副局长一心想把副职转成正局,正等着单位搞民主测评,在这节骨眼上,他可不想出半点纰漏。
电话那头传来轻描淡写的声音:“拆就拆吧,省得我们找人,过后让他们安上就是了。”一旁的老张听得清清楚楚,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一下子跌到肚里。
接着付局长让老张听电话,“老张,给你添麻烦了。还是我关心你不够啊,请多多原谅。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咱们是邻居嘛。”
“给您添麻烦了。给您添麻烦了。”老张诚惶诚恐,点头哈腰,感激涕零。还有就是,仿佛那个太阳哟,照得自己浑身热乎乎的。
(摘自赵心瑞《祈祷》)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张是单位办公室的普通科员,由于受父亲“文革”时经历的影响,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唯唯诺诺。
B.“老张送走了泥瓦工,阴沉着脸,好像又有一场雨到来了”,老张的表情反映了老张不想惹怒局长,影响自己升迁。
C.“那是局长家的,不能随便拆”,说明老张的心里有很强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也是导致其老实为人的本质原因。
D.局长太太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她的出现使得小说矛盾冲突激烈,也使主人翁的形象变得鲜明、突出。
【小题2】请从表现人物性格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小题3】你是否赞同老张的这种“老实”行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教育承担着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重要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起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养成。

然而,回顾我国百余年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后来许多学者接受并采纳了西方的音乐标准,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时至今日,历经数代音乐人的努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传统音乐教育功利性现象凸显。在追求奖项、等级等的“锦标主义”思想驱动下,民族器乐的学习开始更多地追求技术、速度,许多学习民乐的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技术,却缺乏神韵。传统音乐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应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适应当代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充分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并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校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几千年来均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近代则被学堂乐歌所取代,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几已销声匿迹。但事实上,“口传心授”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既强调直觉的整体把握,又强调传授者和继承者双方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音乐的直接唱、奏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继承者能够直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最终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采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引入学堂乐歌以来的方式方法,还应提倡将“口传心授”等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

此外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建设一支具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命感、全面的传统音乐理论素养及较好的传统音乐技能技巧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亦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许冰《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
B.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虽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很大,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C.如果学习民族器乐更多地追求技术,则难以领会音乐的神韵,无法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D.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课程建设、传承方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入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提升审美修养,养成理想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B.文章第四段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传统音乐教育在当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C.作者认为建构适应于当代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D.文章先阐述传统音乐教育的作用,再分析当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B.采用西方音乐标准,学校音乐教育就会出现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
C.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应以进行合理教材化、课程化后的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
D.与“学堂乐歌”相比,“口传心授”是一种更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