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打开历史关上的门
——访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
李韵
因为举办“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方能够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
9月16日上午,记者敲响宾馆的房门。还未落座,他便道:“我看到前两天你在头版头条登的那篇保护老建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欣赏。”拿出9月13日的本报,他指着《老建筑,别都拆了》一文赞不绝口。
“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
第一次专访冯骥才,是2003年2月21日。三天前,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
在一间几乎被各种木制门窗、建筑构件塞满的所谓客厅里,他指着那些老物件有些激动地说:“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损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吗?不能!所以,现在第一位的是‘抢救’,而且是十万火急!”
回忆起10年前关于抢救工程的动意,他提到了几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当年,他跟启功、季羡林、于光远等先生一起在北师大开会,共同呼吁紧急抢救民间文化,并向年轻学子们发出著名的“把书桌搬到田野上”的号召。
“这十年的历程显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工作时,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还没签署,2003年联合国才将非遗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我们的目标是文化自觉,这是全民的;而知识分子应该是当中的先觉者。当整个社会迷惘时,知识分子应该先清醒;当整个社会过于功利时,我们要给生活一点梦,美好的梦,给一点理想和精神的东西。”
“责任是第一位的”
人们认识冯骥才是缘于他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而他自己说,这两种艺术于他是天性、是性情式的表达,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则是责任、是自己的选择。
因为责任,在绝大多数人对民间文化的内涵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他就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开始抢救与保护行动了。199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市要大规模拆除老城、改建新城的消息。这意味着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天津城、义和团重要的塘口、五四运动的遗址,还有地域文化里面数不尽的财富,都将灰飞烟灭。他急了,拿出自己的一笔稿费,请了近百人,把整个老城考察了一遍。一年多拍了3万多张照片,选出2000张印成画册。从市委书记、市长开始,到各局局长,每人送一本。最终,他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天津市委决定留下这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因为责任,在抢救估衣街的那段时间,他被天津媒体封杀;因为责任,他几乎放弃了钟爱一生的文学创作;因为责任,他几乎卖掉了自己所有的画作……
“责任是第一位的。”冯骥才说得似乎很轻松。
“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
在别人退休、可以颐养天年的年龄,冯骥才担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同时受聘于天津大学,担任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2012年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第一次走进学院,立刻被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气息笼罩了。院子里,一座古门楼,一个石雕,一块长江纤夫石,无言地彰显了学院所追求的历史与人文的内涵。
学院“博物馆化”是冯骥才的追求。学院现有7个博物馆,每一个都不大,却都很精致,剪纸、年画、雕塑、蓝印花布、木活字印刷、民间画工等,包罗了诸多民间文化种类。在这里,冯骥才把民间文化的精华搬进博物馆,正如他所说,“把民间文化摆到庙堂里”,就是想让大地灿烂的草根文化登堂入室。
他说,促使自己到大学工作的最重要原因是,当今社会真正的文化学者匮乏,大学急需造就新人。“目前能够在非遗保护一线独当一面的学者,几乎全是60岁以上,急需后备力量。”他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一是视野,二是责任,三是能力。他也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到了青年时,你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影响他。所以他尽量用学院的一切——硬件、软件、思想、方法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的未来与时代的需要连接起来。
“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话题回到正在展出的“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上。
“这是我对自己70年人生的一种梳理。”冯骥才思索了一下,“70年里能做和所做的事太多太多。我只是拣了我最倾心、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直视记者的眼睛,他认真地说:“告诉你,这话我没对别人说过,其实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
“四驾马车”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是冯骥才在开展前一天连夜创作的——“古村落抢救保护,这是我今后最主要的工作。”一个曾在皖南见过的古老的木门撞进脑海。
画面上是一座徽派建筑的门。蓝绿色的油漆已斑驳,但形制优美。阳光将树影投在门上,光影中写满了岁月的深远。画上,冯骥才写了一句话:“每一扇门都是历史关上的,都等待着我们打开。”
(选自201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冯骥才工作繁忙,能在北京持续待上十余天,体现了他对“四驾马车”展览活动的重视,更确切地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B.2003年,由冯骥才倡导和领导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受此影响,联合国将非遗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C.早在1994年,天津市将要进行老城改造时,冯骥才就着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民间文化保护活动,这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反映了他的文化先觉意识。
D.冯骥才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博物馆化”的举措,既使部分民间文化的精华得以保存,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熏陶、影响年轻学子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导语部分写冯骥才对记者《老建筑,别都拆了》文章的评价,将话题引到“文化遗产保护”上来,并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作了铺垫。
B.文中对首次专访冯骥才的回忆、对其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天津老城的插叙,主要目的是使报道更加曲折起伏,增强可读性。
C.正文第二部分最后一段,写“冯骥才说得很轻松”,主要是为了表现他对自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甚感欣慰且如释重负的心理。
D.通讯多处直接引用冯骥才的原话,有利于展示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E. 冯骥才称“四驾马车全是为了一驾车”,从“四驾马车”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一驾车”指的应是“教育”,因为培养后继人才是重中之重。
【小题3】文章选择以冯骥才的绘画作品作结,有何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7 12:0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7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关于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语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状况都有了数据支撑。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已经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预计到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将达到80%,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白皮书主编、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介绍说。

2016年我国语言文字第一大研究热点就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研究。“之所以说这是第一大热点,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反映出学术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的家国情怀。”

2016年火爆荧屏的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约有4.86亿人次收看,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的又一文化品牌。这三个节目从字、词、篇的角度,展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云南省九河乡的普米族,除两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汉语不熟练外,其余474名普米族人都能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普米族人的母语意识近年也逐渐提高,一些家庭开始教孩子学习普米语。

调查显示,现今台湾大学生对简化字的理解度80%以上者已超过六成,阅读简化字书报刊物没有问题。香港已开展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20年,年均测试人数由1996年的141人次发展到2016年的7338人次。澳门2016年有387人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历史新高。

汉语国际传播逐步推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达600万人次。

(摘编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首次发布》)

材料二:

人类的一些种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区,逐步分化出方言,最后形成独立的语言,语言的多样性由此形成。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至少需要l500年。因此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要了解语言分化的历史,必须结合使用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

(摘编自《“语言保护”多人谈》)

材料三: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绅士”误为“绅仕”。随着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大行其道,常现身广告中。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绅仕”,广告随处可见,但“绅仕”其实是“绅士”之误。“绅士”指有现代文明修养的男士,其“士”是对男子的美称,不能写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称,或做男子的美称;“仕”则作动词用,通常指做官。

(选自《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材料四:

报道中禁止使用“哇塞”“妈的”等脏话、黑话等。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PK”“TMD”等(新媒体可用“PK”一词),也不得在报道中使用。近年来“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玉米”“纲丝”“凉粉”等特殊词汇,我社报道中只能使用其本义,不能使用为表示“某明星的追茶者”的引申义。如果报道中因引用需要,无法回避这类词汇时,均应使用引号,并以括号加注,表明其实际内涵。

(选自《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

材料五: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研究第一大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取得成功,这说明我国在语言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和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C.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D.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小题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知识结构与构造从根本上由传媒定义、总量及其相应的实践来确定。”一个时代的知识生产往往会受到媒介河床的制约。出版业是一个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行业,它的存在关乎人类的文化赓续与知识传承,决定社会的现在与未来。一个社会的出版口径有多大,它的知识库容就有多大;一个出版“歉收”的社会就容易出现文化赤字。同时,出版的高度决定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度。传播媒介对于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有着支点意义。
出版的背后站着一个人:出版人。没有出版人的劳作,不可能有出版的收成。一种媒介的能量哪怕再大,若没有人的能动作用,就会失去方向感,缺少主体性。出版人的差事就是替作者与读者牵线搭桥:为读者找对书,替作者找对读者。不过,出版人要促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美好姻缘,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出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个出版人不可能做到“零遗憾”,但要尽可能少留遗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技术条件下,一个出版人若能把出版的遗憾降低到最低限度,那就是优秀的出版人了。
出版家的品质决定出版的品质,有什么样的出版家,就有什么样的出版。出版家的高度即是一个时代出版业的高度;出版家的限度,也是一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限度。出版人是一个时代知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操盘手。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错觉:没有出版人这个助产婆,孩子照样能够生出来。殊不知,很多时候,没有他们的催生、助产,好多优秀的东西真的难以临盆,甚至会夭折。更何况,优秀的出版人掌控的是一个知识文化生产基地。在这里,规模化作业,流水线生产,大排量传播。这种知识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个体精英的单干作业。优秀出版人擅长将一个个原子化的知识文化精英汇聚到他的麾下,网罗天下英雄好汉,为其出版业“打工”。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人的角色价值被我们严重低估了。一个时代的知识流量和质量往往受制于出版业这一知识河床的结构能力。不过,我们的视线更多时候是被河面上的风景吸引了,一般不会想到,风景背后的河床才是支撑性、结构性的“硬件”。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传播媒介对于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有着支点意义”的一项是(3分)
A.传播媒介往往能够制约一个时代的知识生产。
B.传播媒介的背后站着能体现主体性的出版人。
C.传播媒介的存在关乎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D.传播媒介的出版容量与社会的知识库容相关。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传媒定义、总量及其相应的实践能从根本上确定知识结构与构造,足见其作用的强大。
B.优秀文化产品能够问世,知识文化精英能够大展才华,与优秀出版人的助推关系密切。
C.人们常常只关注知识流量和质量而忽视背后的出版业,是因为出版业仅仅起支撑作用。
D.替作者与读者搭好桥梁,尽量降少出版的遗憾,这些都是出版人并非容易做好的差事。
【小题3】(小题3)要成就一流出版业,出版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钓

郑武文

王铮担任住建局长的时候,已经有两任局长从这个职位上落马了。王铮已经58岁了,再干两年,就安全到站,光荣退休。王铮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定下规矩:无论是谁,都不能到他家里谈公事。双休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熟人骚扰,带一个只有老婆知道号码的手机,自己开车到几十里外的水库去钓鱼。

水库里钓鱼的人不少,都互不相识。王铮钓得安然自在。水库很大,库底自然卧了不少大鱼。有一天王铮运气特好,竟然钓到了一条足有几十斤的大鱼,王铮一抬没抬起鱼竿来,又抬还不行,只好带着鱼竿沿岸溜鱼,三溜两溜,脚下一绊,竟被鱼拖进了浅水里。王铮赶紧爬起来,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头也过来帮忙。王铮解嘲地说:“呵呵,我钓鱼竟然被鱼钓了。”初春的天气,风还刺骨。老头忙说:“我家就在附近,先到我家换身衣服吧。”王铮开始还推托,禁不住老头一个劲劝说。又一想,不过是一个农家老头,又实在冷,就去了。

老头就住在旁边的村子里。老头先拿出自己的衣服给王铮换上,又吩咐老伴把湿衣服烤上。然后拿出一瓶酒,二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当然王铮没说他是干啥的,老头也不问。

又一个周末,王铮钓够了鱼,就直接去了老头家。不能白吃人家的不是?王铮带了现成的食品和酒。老头也不推辞,又拉起了家常。

一来二往,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有一天喝酒正欢,老头拿出一幅画,说是祖上留下的,让王铮鉴定一下。王铮一看,是一幅《秋钓图》,画着一个老头在湖边钓鱼,岸上菊黄竹疏,秋风瑟瑟。立意很好,画工也好。只是落款不甚明确。王铮对画本无研究,只是看着顺眼,就连声说:“好,好……”老头说:“一张破画子,这么旧了,咱庄户人没用,送给你当个玩意吧。”王铮说:“那不行,说不定挺值钱呢,你先去鉴定一下。”老头说:“鉴定啥,以前就在屋里挂着的,脏成这样了。”王铮一看,不好再推辞,就收下了。

回去以后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后来就直接挂办公室了。

后来一段时间,市里要建一个国际会展中心,王铮忙得没时间去钓鱼了。投标那天,办公室进来一个四十来岁中年人。进来就打招呼:“王叔,你好,我是赵强,还认识我吗?”王铮一怔,看着有点面熟,没想起来。赵强一指王铮后面的画,说:“我住在水库边,您跟我爸是好朋友。”王铮的心里就有些不快,说:“你也来投标吗?”赵强说:“是啊,我也干工程。”王铮说:“那下午投标吧,同等条件下我帮你。”赵强说:“谢谢叔,中午一块出去吃饭吧?”王铮说:“那不行,我们有纪律。”赵强就没说什么,出去了。

下午投标,赵强中标。王铮也和三个副局长开了碰头会,三个副局意见难得统一,一致拍板让赵强干。王铮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可也没说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还真出事了。赵强潜逃,三个副局长被双规,王铮党内记过一次。

在反贪局,副局长们感到很冤枉,说:“王铮拿了一个郑板桥的《秋钓图》,价值数百万,为何只记了个过?”

反贪局长拿出一幅画,说:“你们说的是这幅吗?王铮拿画以后,做了鉴定。发现是真画,就到反贪局备了案。如果没事,那是正常赠与,退休后还给人家;如果相求,此是贿赂,就交到局里。因为他太喜欢那幅画了,就又求人临摹一幅挂在办公室里……”

此时的王铮正坐在他的老板桌后面,副局们的落马让他脊背一阵阵发凉。

到周末,王铮又去钓鱼,秋风起了,落叶萧萧,到处一片凄肃景象。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

鱼漂动了,提上来却没鱼,只是鱼食没了。如此几次,令王铮气恼不已。

想一想又笑了,不是吗,人在钓鱼的时候,鱼也在钓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铮因贪钓大鱼而被鱼拉下水的故事情节,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引出“老头”。而这“老头”,正是一条伺机钓王铮下水的“大鱼”。情节设计巧妙自然,颇具匠心。
B.这篇小说不仅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而且还灵活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正面塑造主人公王铮的形象,使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C.王铮因喜欢钓鱼而收了《秋钓图》,又因怕出事而上交给反贪局,还叫人临摹了一幅挂于办公室内,却让几位副局长误会并受贿落马。这说明他廉洁奉公,深谙做官防“钓”之道。
D.文末写“他感觉自己很像《秋钓图》里的老叟”,一是因为当时秋风阵阵,落叶萧萧,一叟一竿,独钓寒池,暗合《秋钓图》的意境;二是因为差点落马的他感受到了画中钓叟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不易与孤独,揭示了主旨。
【小题2】王铮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篇小说以“鱼钓”为题,你认为这个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5年,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摘编自李妮《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作者来自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材料二:

在对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中,普遍有身份尴尬的感觉。从身份上说,大学生村官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即村官不是官,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发挥最佳的作用,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在问及合同期满去留时,几乎全部的大学生村官都表示,希望在近两年内考上公务员或者考研及创业,其中大部分都表示尽量能考上公务员。

一项对新疆巴州和静县某银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显示,39.6%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最大的担忧是能否带领村民致富;24.8%担心大学生村官能否很好地融入农村生活,28.9%则表示对大学生能否长期扎根农村表示担忧。

(摘编自“豆瓣网”《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材料三:

大学生当村官9年,想继续在农村发展,却成为“临时工”,这种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处境说明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却没从当地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规划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或者是将其作为表明自身重视人才的“政绩工程”,对如何长效使用这批大学生缺乏长远考虑。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遭遇,却让我们不得不从理想设计回归现实:政府部门,究竟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又给大学生村官创造了多大的事业空间?大学生村官解决自己的出路,闹到上访,被有关方面“劝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无奈,需要有关部门多多思量。

(摘编自“搜狐网”《熊丙奇:大学生村官计划又成烂尾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背景相关,从江苏省开始,并迅速推广到全国范围,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
B.当前,大学生村官现状主要表现为: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
C.大学生村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在本质上是一段时期的服务者,许多大学生村官将考上公务员、考研及创业作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努力方向。
D.某些地方的大学生村官被拖欠工资,沦为“临时工”,这一问题的造成与地方政府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对大学生的使用缺乏长远考虑或拿“村官”做“政绩工程”的文章不无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聘或公开招考是初期选用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方式,此后由地方政府选派人选或由国家部委联合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等形式也得以实施。
B.大学生任职村官在全国不少省市得到试验和推广,然后,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致富、融入农村生活、长期扎根农村的可能性并不抱乐观态度。
C.大学生村官被拖欠工资和任意调职,与地方政府部门不作为的官僚作风大有关系,“劝回”背后的无奈凸显的正是基层部门人浮于事的懒政怠政。
D.大学生村官为个人遭遇的不公正上访却被有关方面“劝”回,促使我们从理想设计回到现实层,这也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做出新的思考。
【小题3】如何避免“大学生村官计划”成为“烂尾楼”?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