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钥匙

杨晓敏

张主任遇到了棘手的事儿。

西藏部队驻锦城办事处新盖成四幢军职干部楼。未竣工时,便有人来指指戳戳,似乎早就内定了分配方案。老将军们戎马边关几十年,自然个个劳苦功高。退休了,待遇能低吗?

房子刚装修完毕,问题便接踵而至。原因是,四幢小楼,阳八套,阴八套。

老司令的小儿子骑辆摩托车,“呼突”一声停在张主任门前,说:“张叔,下个月请您吃喜糖,爸同意我们在新楼上举行婚礼。不过亚萍她想住一套阳面的,您看……”

老参谋长的续老伴倒是直截了当:“张主任哪,老头子的关节炎一直犯病,这锦城的鬼天气总是雾气沉沉的,可比不上拉萨的太阳暖人哟,你多关照吧。”

老政委竟亲自登门:“小张呀,我这次是被人逼上梁山哩,可我开不了那个口,一句话,你秉公办理就好。”

其他分房户有捎话的,有递条子的,都不甘落后。

新房钥匙分配不下去了。有先从岗位上退休的,有军功多的,有身体不好的,还有主动让贤的,等等,无论按哪一种方案分配,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张主任能不挠头吗?老伴劝他:“你不会到医院装病!”其实这不是躲得了的事。他知道,任何人陈述的理由,都不能等闲视之。他倒不是怕给小鞋穿什么的,他是怕闹腾开来,坏了老首长们的一世英名!

后来有人提出,既然不好平衡,干脆抓阉儿。张主任摇头否定了。让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抓阉分房子,简直是儿戏。

再难,房子还是要分的。张主任召集分房小组多方征求意见后,制订出一个颇有说服力的分配方案。有人仍担心:分到阴面的老将军自己不会说什么,可他们的家眷要是闹起来才难缠啊!

张主任一沉吟,觉得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别看家眷们平时吵吵嚷嚷的,老头子一瞪眼,照样是“老鹰飞进林子里------鸦雀无声”。

建军节前,办事处召开座谈会,老将军们都来了。会上,张主任说:“部队过节要搞传统教育,我整天忙昏了头,过去的事情记不准确了,今天正好请老首长帮我落实些细节。”

老将军们情绪活跃起来。

张主任掏出小本,翻着说:“那年进藏路上,在风雪弥漫的雀儿山下扎营,老司令您当时以营长的名义命令,为严明纪律,宁愿冻死也不准靠近藏族老乡的房子。我记得有个生病的战士叫什么来着,在帐篷里冻僵了,您哭得好伤心哟……”

艰苦岁月很容易勾起将军们的思绪,他们顿时陷入金戈铁马的追忆中。老司令捋几下华发,低沉地说:“他叫吴福根,多好的兵啊,没病时能扛两挺机枪行军。有什么办法呢,当年藏族群众对我军还不够了解。要是把他抬到老乡屋里,何至于……唉,帐篷太单薄了,怎么能抵御零下三十度的冰雪寒流呢?”

“自卫反击战中,在克节朗战役中,参谋长您率领我们打阻击,死守阵地,在地堡里一蹲就是三天三夜。怕暴露目标,又不能晒太阳,潮湿阴冷,凉风飕飕,您的腰病复发……在地堡里来回翻滚……”

“不对!”老参谋长“啪”地击响桌子,“不是腰病,是关节炎,整天爬冰卧雪,风雨行军,巡逻潜伏,西藏兵有几个没患上高山病?说我打滚,笑话,打滚还算万马军中的‘铁杆李’吗?我当时疼得厉害时,直骂娘,骂鬼子兵,骂骂就好些嘛。”

张主任抱歉似地点点头,又说:“10年前,总后勤部张部长来西藏巡视边防,老政委,是您亲自陪同吧,录像送到北京后,军委的老帅们是怎么说的?”

“老帅们从录像上看到一排排叫做“干打垒”的土房子,渐渐锁紧眉头,泪洒衣襟。这种房子低矮狭窄,不采光,逢下雪落雨,屋顶上的泥土变得松软,战士们只好用雨布遮挡漏水。老帅们说,解放都几十年了,没想到西藏边防战士还住在这样简陋的营房里,怎么体现祖国尊严、体现军队现代化建设?怎么让官兵们安心服役、驻守边关?因此拨下巨款,重建了边防一线的营房……我说小张,你就别绕弯子了!”

老政委一提醒,将军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大悟大彻,表情很是复杂。

老司令叹口气,目光审视一番昔日的老部下老战友们,站起来缓慢地说:“这堂课上得好哇。这些年官当大了,条件好了,开会作报告,总是给别人讲传统。老伙计们,我看咱们是不是应该在自己家里也讲讲哪?”说着,他抬起头来,像当年布置作战会议那样,朗声问:“张乾同志,你们的分房方案进展如何?”

张主任“啪”地立正敬礼:“报告司令员,分房方案制订完毕,请您指示。”

老司令还礼:“分钥匙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张主任遇到了棘手的事儿”,这样写开门见山,迅速、简明地将问题点出来,同时有吸引读者的效果。
B.文本写分房户家属找借口、说人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如写老司令的儿子是“点”,“其他分房户”是“面”。
C.分房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将军的家属,也来自老将军们,他们因身体或军功的原因也在向张乾据理力争。
D.“今天正好请老首长帮我落实些细节”一句语言描写,既推动下文情节发展,更刻画出张乾做事机智灵活的形象特征。
【小题2】小说的标题“钥匙”有何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重点写其中几位老将军的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27 09:4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正成为一种时尚的购物结算方式,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购物支付的一种非接触结算方式,能够克服地域、距离、营业网点、时间等限制,极大提高交易效率,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诸多方便。
目前,在移动支付市场活跃着三大参与方,即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以中国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金融牌照和强大的经营实力,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稳定且庞大的客户资源和品牌效应。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业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与此同时,我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充分利用渠道优势,全力拓展移动支付业务。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进军移动支付可以丰富业务种类,提升服务水平,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加速整合。第三方支付企业也纷纷厉兵秣马。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移动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利。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手机支付等)或借助支付工具(如通过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电商,掌中充值,掌中视频等属于远程支付。移动支付的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便可足不出户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也可以为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17 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
材料四
随着移动支付的“井喷式”发展,一些风险也随之而来。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诈骗以及账号盗取等技术手段,对消费者的“电子钱包”虎视眈眈。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短期来看,消费者账户信息安全保护、移动终端环境安全、网上商户入网管理、网络账户实名制等方面仍需产业相关方持续关注;从支付产品看,未来的创新或将更多考虑安全因素,让消费者真正做到放心支付。
目前,多家移动支付机构都作出了“全额赔付”的承诺,并推出相关的账户保险。但对于用户而言,第三方支付提供商能否升级技术,提供更具安全感的产品体验,在消费者出现损失时快速响应,才是对电子支付工具的首要要求。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移动支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支付涉及众多的行业与领域,需要多行业、多领域的广泛参与,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
B.移动支付具有克服诸多限制、提高交易效率、操作方便迅捷等多方面优点,因此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C.移动支付是利用行业优势,融合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及金融机构等,为用户提供金融业务。
D.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与远程支付,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支付距离不同,前者如手机刷卡支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从2016-2017 年移动支付调查结果看,使用移动支付的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但2017 年男性用户人数有明显下降。
B.如果2016 年与2017 年的移动支付用户总人数不变,那么在2017 年使用移动支付的女性人数比2016 年就有明显增加。
C.无论是在2016 年还是在2017 年,从移动支付用户年龄的分布来看,移动支付用户所占比重都是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D.移动支付用户主要为中青年群体,30 岁以下用户占比在2017 年增加明显,而31岁以上用户占比在2017年有升有降。
E. 2017 年大学本科及以下、硕士研究生、博士及以上等学历用户占比均在下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占比下降明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带给创业者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
田 鑫
①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②我总觉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缺。并且这种空缺,谁也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伴随一生。
③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④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他和我相反,一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⑤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然消失了的人。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
⑥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身后。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见我就流起眼泪。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她被送到医院前眼睛还是睁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那个傍晚,在一一和亲人们告别之后,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⑦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在过完一生闭上眼落了幕之后,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爷爷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们才搛菜。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⑧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城市。这个走路佝偻着腰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定带着土味。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
⑨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⑩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坟的位置。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永远空缺的自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用简练的笔墨交待堆金对我的影响,为后文堆金意外去世后抒发我的感受作铺垫。
B.祖父去世后,我们“装作没事人一样”“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是因为我们害怕“空缺”,不敢面对祖父离世的现实。
C.作者描写父亲“佝偻”的身姿,“黄牙”和“土味”,是为了展现他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状态,因而他才会“悄悄地活着”。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现象,语言朴素自然,运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生活感受。
【小题2】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及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孤鹰岭的枪声
雪又下了起来。这会儿起了风,雪花被撕成碎粒,打着旋儿在空中翻卷,叫人睁不开眼睛。太阳躲入云层,天空布满阴霾,孤鹰岭陡峭的山崖压抑人心。跳下警务直升机,走向秦老师家小院时,侯亮平每走一步都那么艰难,腿仿佛灌满了铅。
屋内,祁同伟一手扶着架在窗台上的狙击步枪,一手握着制式手枪,久久屏住呼吸。小院落里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隐蔽物。侯亮平的身影出现了,一颗脑袋晃动着显现在狙击步枪的瞄准仪里……
侯亮平双手高举:老同学,请你看清楚了,我没带武器!
祁同伟叫道:侯亮平,你不知道我最想打死的人就是你吗?!
侯亮平在小院柴门前站住,往门框上一靠,双臂环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老同学,你想啥我当然知道,但该说的,我还得和你说!今天我历尽艰难找到了你,真心是想带你回家,我不希望你死!可你清楚,有人希望你死!……老同学,你说你在这里找到了人民,那就请你以人民的名义去想一想,以残存的良知想一想,是不是该收手了?
——侯亮平,你一口一个老同学,可为啥就是盯着我这个老同学不放呢?土屋里传来祁同伟嘶哑而绝望的声音。
侯亮平开始一步步慢慢向前走,在漫天风雪中向土屋走——你既然以身试法,就应该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逃避!是你的事,自己去担当!不是你的事,也请你如实说出来,让那些应该承担的人去承担……
突然,“砰”的一声枪响!侯亮平怔了一下,立即转身对身后的警察们高喊:不许开枪!
院门口的警察和秦老师紧张地看着侯亮平。这时,侯亮平才搞明白,身后的警察们并没开枪,是祁同伟开了一枪!这是对他的警告。
老同学,你要想杀我,我现在肯定就躺在地上了。我知道,你的枪口抬高了一寸!既然这样,那么我们接着谈,谈陈海!祁同伟,别怪我逼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我,能容忍一个制造车祸暗算自己兄弟的家伙逃脱法网吗?在H省,你是公安厅厅长,陈海是反贪局局长,陈海一次次和你协同行动,你怎么就下得了手呢?我正和陈海通电话啊,和他约好,要向反贪总局领导做汇报,可你却先动手了……
祁同伟的声音响了起来:我并不想杀他,可我不能坐以待毙!
没错,所以你才要杀人灭口!可你毕竟是个有过光荣与梦想的人啊,你对自己作的孽就一点都不恐惧吗?你在梦中还敢再见陈海吗?
祁同伟嘶叫道:侯亮平,别说了,我会把命还给陈海的!
这时,雪越下越大了,侯亮平身上落满了白雪,几乎成了一个移动的雪人。他又向土屋前走了几步:老同学,既然你不想打死我,那就请跟我回家吧!哪怕死,也死在家里,我会给你送行的……
不,猴子,你别再靠近了,别逼我开枪!我告诉你,我不会接受别人的审判,我……我会审判我自己,你快离开,否则我让你陪葬!
侯亮平仍不管不顾地走着,边走边说:老同学,别忘了这是啥地方——这可是孤鹰岭啊,是你的光荣之地,是你的得救之地……
让侯亮平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即将跨过土屋门槛的那一瞬间,土屋的里间猛然响起了枪声!不好!侯亮平冲过去一看,祁同伟手握制式手枪,脑袋中弹,倒在血泊中,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
(节选自周梅森《人民的名义》,题目为编者所加)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写了两个老同学最后一个回合的较量,告诉读者正义必胜;祁同伟自知党纪国法不容,饮弹自杀,悲怆的结局令人深思。
B.祁同伟先是三次称呼老同学侯亮平的名字,最后一次却直呼他的绰号,表现了祁同伟因为侯亮平对他步步紧逼的恼怒和愤恨。
C.小说善于运用对话表现人物,侯亮平跟祁同伟谈陈海,一下子击垮了祁同伟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表现了侯亮平善于运用心理战术。
D.小说最后说“那张熟悉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含意是祁同伟这几年变化太大,早已不是那个有着光荣与梦想的祁同伟了。
【小题2】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没有脸谱化写人,而是写出人物的夏杂性,特别是写祁同伟。请结合上文分析祁同伟的“复杂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炮台山遗骨

陈力娇

水路被苏联红军接管,旱路有地方武装把持,只有沿张广财岭一路西逃。山高林密,气温骤降,饥寒交加,开拓团民死伤无数。到了十一月,他们身上还穿着单衣,实在顶不住寒风的袭扰,才从炮台山上走出来,住进了吉兴村难民营。

这时候,聚集在这里的一万多名开拓团民,已经死伤过半。

当地的民主政府号召老百姓,去救救他们吧,不然这些日本人都得死在这。中国的老百姓心是善的,他们虽在心里恨着他们,恨他们抢了他们的土地,占了他们的房屋,饿死了他们的孩子,但一看到他们落魄成这样,就一切的恨都不是恨了,钟老头走在难民营的街道上,满大街都是奄奄一息的开拓团民。仅有的两百间房子都住满了,马房也住满了,院子也住满了,人群一直沿乡路伸出两里远。

钟老头想,尽可能地领养一个吧。但却不知领养哪一个。

到处都是躺在地上的妇女和孩子。有一个女人见他走过来,吃力地抬起头,她已经站不起来了,就躺在地上和钟老头说:“国的回不去了,日本不要我们了,病的多多,救孩子一条命吧。”说完泪流满面。

钟老头停下脚步看她的孩子,大的六七岁,小的三四岁。大的还有活气,坐在母亲身旁冻得哆嗦成一团;小的则快死了,气息微弱,眼看着就睡过去了。十一月寒冷的天气,土地结着冰,孩子尿出的尿,已把他的衣角粘牢在地上。

女人的眼泪催促着他,抱走哪一个呢?哪一个都会给他的生活增加不可想象的负担。但是他们马上就要死了,眼看着他们死掉吗?钟老头脱下自己的棉大衣,铺在地上,把小的抱起来放在上面,想抱起就走,却看到大的也在眼巴巴地看着他。狠狠心,把大的也放在大衣上。

地上的女人露出了苦楚的笑,笑过后闭上了眼睛。

钟老头把两个孩子抱回家,钟老太把他们洗干净,一边放在热炕头的被子里暖着,一边喂他们吃小米粥。一碗粥下肚,两个孩子活了过来,他们没有哭闹,温暖让他们忘记了妈妈。钟老太熬了一个通宵,用自己的衣服给他们一人改做一件小衣服。

人是救了,日子却难熬了。

每天钟老头天不亮就起床,用他那匹瘦马为别人家拉东西,挣得少量的工钱,买回少许的米,勉强够两个孩子糊口。他和老伴则吃秋日里留下来的冻白菜和山蘑菇,或上山找积雪下面的野果和橡子。

转年春天来了,积雪融化了,万物开始复苏,一家人总算有了盼头。大孩子已经恢复元气,能满地跑,帮着钟老太做饭填柴了;小的也能满炕爬,趴在窗台上等钟老头给他带吃的了。他们都叫钟老头爹,叫钟老太娘,甜甜的声音,哄得老头老太乐得合不上嘴。

这天,钟老太答应给他们做粘米饼,大的就到院子里为钟老太抱柴。他站在柴草垛前好半天都不动地方。钟老太出来接他,见他发愣,就问:“想啥呢?”他吸了吸鼻子,指指吉兴村的方向。钟老太问“那里有什么?”孩子说:“味儿。”又吸了吸鼻子。

孩子一闻到这味就指指吉兴村,可是吉兴村有什么呢?什么会散发这种味道呢?

钟老头这天回家,对钟老太说:“你把我最破的衣服找出来,我要去抬尸体了。”钟老太吃了一惊,钟老头接着说:“吉兴村开拓团民的死尸都烂了,雪一化,他们都从积雪里钻出来,一拎不是掉胳膊就是掉腿,再不抬就成泥了。”

钟老太问:“往哪抬呀?”

钟老头回答:“往炮台山抬。”

钟老太说:“那你可得想办法带一点白酒,浑身上下喷一喷,别着了魂。”

钟老头说:“哪有那么多酒呀,三天三夜都运不完啊。吉兴村的菜窖里、壕沟里、大树下,到处都是死尸,人摞人,都成垛了。”

钟老太叹了口气,说:“这些日本人,豪横时比谁都豪横,没想到死得这么惨,他们的国家也真的,自己人都不当回事,难怪那么欺压中国的老百姓。”

钟老头去抬尸了,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去,晚上天黑透了才回来。

但是第五天钟老头中午就回来了,回来后悄声地对钟老太说:“怎么办?我看到孩子他妈了,她也在死人堆里,我一眼就认出了她。你说,也烧吗?”

钟老太说:“怎么能烧呢?入土才为安啊。”

钟老头说:“不烧埋不起呀,再说胳膊腿都不知谁是谁的了。”

钟老太问:“孩子他妈也是吗?”钟老头摇摇头。

钟老太说:“那你把她藏在背旮旯里,晚上我们俩去把她埋了。”

他们说这话时,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望着他们俩双双在哭。

钟老头说:“快,快去哄哄,他们听懂了。”

钟老太回屋了,钟老头重返炮台山。森林在呜咽……

(有删节)

(注)1945年8月15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然而移居中国东北数以十万计、已无男丁、仅剩下老弱不堪的妇女儿童的日本开拓团民被日本政府抛弃,开始了艰难的逃生之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二自然段以简练的笔墨描述了山高林密、天寒地冻的恶劣自然环境和日本开拓团民饥寒交迫、走投无路、死伤惨重的窘境,为下面的故事张本。
B.小说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讲述了钟老头夫妇收留——抚养日本孩子——抬运开拓团民尸体——单独掩埋孩子母亲遗体的故事,情节简单而又曲折有致。
C.小说刻画人物除了简洁的对话描写与叙述外,也运用细节描写,如领养小孩时“孩子尿出的尿,已把他的衣角粘牢在地上”,面面真切,宛如特写镜头。
D.小说以“炮台山遗骨”为题,颇有深意: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启发读者深思造成这一人间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理解文中面线句子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
①国的回不去了,日本不要我们了,病的多多,救孩子一条命吧。
②这些日本人,豪横时比谁都豪横,没想到死得这么惨,他们的国家也真的,自己人都不当回事,难怪那么欺压中国的老百姓。
【小题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描写两个日本孩子的作用。